
以大數據信息化賦能正風反腐的價值意蘊
——福建師范大學紀檢監察學院院長、教授 陳超凡
以大數據信息化賦能正風反腐,既是紀檢監察機關順應數字時代發展潮流,積極應對治理方式深刻變革的戰略抉擇,又是推動紀檢監察工作規范化、法治化、正規化建設的必然要求。在全球數字化浪潮深刻重構治理范式的時代背景下,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已超越工具范疇,成為驅動治理理念革新、規則重塑和能力躍遷的關鍵變量,其價值不僅體現在技術應用層面,而且在于通過數據要素的深度整合,破除信息壁壘與治理困境,從而更好發揮制度優勢,推動正風反腐實踐。
借助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可以及時精準發現和糾治隱形變異“四風”問題,嚴查風腐交織問題,既“由風查腐”又“由腐糾風”,實現風腐同治、系統糾治。大數據技術能夠消除“數據煙囪”和“數據孤島”,有效整合財政、審計、稅務等政務數據和各類紀檢監察數據等海量信息資源,通過數據分析挖掘腐敗行為的潛在規律,精準識別腐敗問題線索。這不僅有助于紀檢監察機關深化對腐敗新動向的研判,而且能顯著提升查辦案件的效率與精準度,推動防范和治理腐敗常態化長效化。(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20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陳超凡,福建師范大學紀檢監察學院院長、教授。研究方向為全面從嚴治黨與廉政治理、紀檢監察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主要論文有《思政引領力視域下新時代廉潔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課”建設的理與路》《以深化調查研究推動解決發展難題》等。
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重點范疇與優化方向
——南京醫科大學醫政學院副院長、教授 陳鳴聲
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以全科醫生為核心,以家庭醫生服務團隊為支撐,通過簽約方式,為相關家庭和個人提供安全、方便、有效、連續、經濟的基本醫療服務、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約定的個性化服務。作為加快建設健康中國的重要抓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不斷推動醫療資源均衡布局和擴容下沉,有效提升優質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和可及性。自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全面推行以來,各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通過提供上門服務、長期處方、延期處方、轉診綠色通道、家庭病床服務,以及醫保報銷優惠等舉措,讓簽約居民獲得實惠。
我國家庭醫生主要包括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注冊的全科醫生、具備能力的鄉鎮衛生院醫師和鄉村醫生,以及符合條件的公立醫院醫師和中級以上職稱的退休臨床醫師,特別是內科、婦科、兒科、中醫醫師等,同時,還鼓勵符合條件的非政府辦醫療衛生機構(含個體診所)提供簽約服務,并享受同樣的收付費政策。為調動家庭醫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需創新激勵機制,推進精細化管理,強化家庭醫生團體、上級醫院??漆t生、患者協同參與,提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質效。(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20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陳鳴聲,南京醫科大學醫政學院副院長、教授。研究方向為衛生經濟與政策、衛生服務研究、衛生技術評估。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以第一和通訊作者發表論文16篇,出版專著1部。
演唱會粉絲流量的長期積淀與轉化機制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教授 何志武
粉絲經濟與城市文旅消費的深度耦合,正在形成“3小時撬動72小時”的消費溢出效應,基于演唱會的追星式旅游正成為拉動城市短期消費的新變量。演唱會經濟對城市消費鏈的帶動作用不僅限于短暫的演出周期,而且將源源不斷地為城市文旅消費注入新活力。
由情感驅動、具備高度社群黏性的粉絲群體,是推動“演唱會+文旅”融合發展的主體力量,他們常常“為愛奔赴一座城”,并主動解鎖能夠激發情緒共鳴的消費場景,具備較強的文旅消費潛力。在粉絲經濟向更廣闊的城市空間延展過程中,探索推動粉絲經濟與城市文旅消費深度融合的可行路徑,尤為重要。釋放粉絲經濟動能、實現粉絲流量的長期轉化至關重要,基于演唱會IP常設地標景觀、維系社群熱度與共同城市記憶、強化政策支持與公共服務保障,為長期積淀與轉化粉絲流量提供了可資參驗的實踐方向。(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9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何志武,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政治傳播、社會治理與公共傳播、視聽傳播等,主要著作有《在線的民間智庫:網絡民意與公共政策的互動》等。
“00后”價值觀念和社會心態的新現象新特征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 鄧希泉,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發展社會學研究室主任 鄒宇春
“00后”作為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直接塑造的新生代群體,已全部以青年身份深度嵌入社會結構之中,其整體性作用日益凸顯。當前,“00后”的價值觀念與社會心態呈現加速演變與矛盾交織的顯著特征。一方面,該群體對社會進步程度及未來樂觀預期呈加速增長趨勢,表現出更強的自信與較高的自我認知。另一方面,該群體對社會新現象容忍度顯著提升,對社會容忍度的評價相對保守。
對此,應科學把握“00后”價值觀念和社會心態的新現象、新特征,在充分信任、精準調研、暢通對話的基礎上,強化對這一群體的思想政治引領,有效緩解因價值觀念快速變遷可能引發的代際矛盾。既要未雨綢繆地解決可能阻礙“00后”高質量發展與社會進步的負面問題,又要給予“00后”展現出的新現象、新特征充分的生成空間和展示時間,通過法律法規、體制機制、思想引領、社會支持等綜合舉措,強化正向功能、消彌負面效應。同時,“00后”要學會自我反思,主動接受其他代際的指導和引導,推動協同合作,確保個體與群體的發展符合歷史進程和時代要求,將代際差異轉變為歷史發展的動力。(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19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鄧希泉,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青年研究會會長。在公開出版物上發表研究文章180余篇,20余篇文章被《新華文摘》等全文轉載。
鄒宇春,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發展社會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社會發展、社會結構與社會治理、社會資本和信任。主要代表作有《中國城鎮居民的社會資本與信任》(專著)、《在線社會資本、數字素養與青年的制度信任》(論文)。
人工智能對影視行業的影響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 范志忠
在世界電影的發展歷程中,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二維到3D,人類影像視聽技術的每一次飛越,都給電影藝術的審美表達帶來質的變革。但是,在人工智能技術到來之前,電影技術的每一次進步,實質上只是輔助人類的電影影像創作一步步逼近現實。雖然現階段的人工智能仍然無法完全取代人類的影像創作,但不可否認的是,人工智能通過深度學習而自主生成影像,并隨著技術的迭代,日益部分替代了人類的影像創作,重新定義影像制作中人和技術的關系,為包括影視在內的影像創作,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人工智能還在不斷迭代中,我們無法預言其將在何種程度替代人類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但是,可以預測的結果或許是人工智能永遠無法完全替代人腦的創造,或者說,人腦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永遠不可能被人工智能所窮盡。就目前而言,影視創作要學會用人工智能作為參考,但是,在利用人工智能的時候,我們對自己的創意一定要有信心,相信自己勝過人工智能。因為我們講的畢竟是人的故事,我們的觀眾畢竟是人。人講的故事跟機器講的故事相比,應該更打動人。(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16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范志忠,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影視創作與批評。主要代表作有《中國電視劇創作發展史論》(專著)、《新質生產力驅動中國電影工業高質量發展》(論文)、《網絡微短劇何以成為風口》(論文)等。
【往期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