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工業時代的電影,其藝術的審美與技術的進步可謂相輔相成,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二維到3D,人類影像視聽技術的每一次飛越,都給電影藝術的審美表達帶來質的變革。但是,在人工智能技術到來之前,電影技術的每一次進步,實質上只是輔助人類的電影影像創作一步步逼近現實。雖然現階段的人工智能仍然無法完全取代人類的影像創作,但不可否認的是,人工智能通過深度學習而自主生成影像,并隨著技術的迭代,日益部分替代人類的影像創作,重新定義影像制作中人和技術的關系,為包括影視在內的影像創作,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關鍵詞】人工智能 影視 電影 【中圖分類號】J90 【文獻標識碼】A
2024年2月15日,OpenAI團隊發布人工智能文生視頻的大模型Sora,該模型可以根據用戶的文本指令自動生成時長60秒之內的高品質影像視頻。這不僅標志人工智能從大語言模型迭代為大型視覺模型,而且意味著影視行業真正邁入人工智能時代。2024年被廣泛認為是“AI視頻元年”,人工智能短劇賽道競爭日趨激烈。抖音、快手、B站等均實現了自主研發人工智能技術工具,技術AI化將成為未來發展的“標準動作”。①據《2024內容產業年度報告》指出,人工智能生成內容賬號同比增長218%。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的快速發展,不僅推動生產效率的提高,也觸發影視行業的革新。
眾所周知,作為工業時代的電影,其藝術的審美與技術的進步可謂相輔相成。在世界電影的發展歷程中,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二維到3D,人類影像視聽技術的每一次飛越,都給電影藝術的審美表達帶來質的變革。但是,在人工智能技術到來之前,電影技術的每一次進步,實質上只是輔助人類的電影影像創作一步步逼近現實,并最終建構出一個人類世界的“完整電影”的神話。雖然現階段的人工智能仍然無法完全取代人類的影像創作,但不可否認的是,人工智能通過深度學習而自主生成影像,并隨著技術的迭代,日益部分替代了人類的影像創作,重新定義影像制作中人和技術的關系,為包括影視在內的影像創作,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大數據的評估機制
影視生產與創作,可謂高投入、高收益與高風險。在影視項目的策劃論證制作和發現過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化解影視劇制作的風險,成為影視公司可持續發展所必須直面的重大問題。
在國內,由于諸多影視公司的項目策劃與制作往往仍停留于“手工作坊”階段,影視項目的評估往往依賴于制片人和導演的個人主觀判斷,因此,評估機制的缺乏,成為國內影視公司項目制作的重要風險。在人工智能時代,借助互聯網的普及和算力的發達,得以打破傳統的樣本分析統計的局限,及時地收集影視受眾的海量數據。原本不可見的受眾,通過海量數據的畫像,變得面目清晰起來。2018年,比利時一家人工智能公司開發的ScriptBook系統,通過對6500個劇本及其市場表現的數據的深度學習,準確預測“2015年-2017年間索尼公司出品的32部‘票房毒藥’中的22部而名聞遐邇。”②在嚴格意義上,影視項目是否存在風險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需要綜合考慮特定的檔期以及相關的社會文化氛圍等。但是,在人工智能時代,影視公司借助大數據的應用,無疑有助于規避風險,進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多線程的可視化制作
傳統的影視制作,一般而言,從最初的策劃到最后的院線上映和平臺播出,至少需要兩年以上的周期,分為前期策劃、編劇、攝制和后期制作這樣一個線性流程。傳統的影視制作有兩個特點。其一,是單線程的線性制作,影視的整體品質只能由制片人和導演少數個體來掌控,在一定程度上放大影視項目的制作風險。其二,傳統的影視制作存在著諸多非可視化環節。在實景和置景拍攝以及后期制作等環節,應該說是可視的;但是,在前期策劃和劇本創作的過程中,基本上屬于非可視化階段。導演和演員只能通過想象的方式,與非可視化的、后期制作才出現的影像內容進行互動。如李安執導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片中諸如將6.3萬加侖人工水池與CG技術結合而成的數字海洋,以及采用“光線追跡3D建模”的老虎理查德·帕克,都是后期才完成制作的。這些在影片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場景和角色,在拍攝時其實都是非可視化的,都有賴于導演和演員的超凡想象力才得以實現。
在人工智能時代,影像的數字化、云化和生成化,影視制作由此打破傳統時空地域的限制,從而實現全程可視化與多線程的制作。隨著人工智能文生視頻技術的迭代與發展,即使在影視項目的策劃與劇本創作階段,影視公司可以將文字轉換成人工智能視頻。有業界人士曾評估,一部電影將劇本通過人工智能生成影像,雖然可能耗費200萬元左右,但是它替代了在傳統影視創作中本來應該依據劇本繪制的故事板,規避了本來可能存在的不必要的重復置景和拍攝,給整個項目節約的制作成本可能高達2000萬元左右。與此同時,在虛擬制作中,LED屏幕的廣泛應用,原本在后期制作才能看到的影像可以實時投射到屏幕上,并通過人工智能對攝影機視點的實時運算與渲染,嚴密地配合在拍攝過程中攝影機的遠景、中近景的焦距變化和推拉搖移的運動軌跡,從而真正實現所見即所得的可視化虛擬制作,為影視創作提升藝術質量提供堅實的基礎。
由于人工智能技術賦予影視制作的全程可視化,其制作就不再只是傳統影視的單線程的線性制作,而呈現為多線程跨時空制作。在策劃與劇本創作初期,人工智能影像將劇本文字可視化,意味著原本在拍攝階段和后期制作階段才會介入的美術、剪輯和特效等工種,在影視制作的初期就已經參與到制作之中。虛擬制作的LED屏的實時影像渲染和生成,則宣告在傳統影視制作中原本后期才可能介入的特效制作,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在拍攝階段就已經參與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時代影像制作可以通過云技術實現跨地域的生產制作,并通過區塊鏈技術而確保整個生產制作過程的網絡安全。很顯然,人工智能時代多線程跨時空的制作方式,徹底改變傳統影視制作的范式,極大地提升影視生產的效率,為大規模的影視工業制作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主體的困境與對策
人工智能以其海量的數據與強大的算法,正在日益挑戰藝術創作中人的主體位置。2018年10月,法國巴黎藝術團體Obvious致力于“將算法從科技這一范疇中解放出來,讓人工智能更多地參與藝術”。③他們采用生成式對抗網絡(GAN)技術,通過深度學習14至20世紀的15000幅肖像畫數據而生成的人工智能畫作,在紐約佳士得拍賣行以43.25萬美元成交,成為全球首例在大型拍賣行成交的人工智能藝術品,從而標志著人工智能的生成的藝術作品業已贏得了業界和市場的認可。
人工智能在藝術創作領域的日益侵蝕人的主體性,引發包括影視在內的眾多從業者的危機意識。2023年,美國編劇工會、美國演員工會及廣播電視藝人聯合工會先后宣布舉行罷工,究其癥結,“人工智能可能取代演員和編劇的威脅成為主要原因。”④確實,當人工智能逐步滲透到影視敘事和制作領域,人工智能實質上正在重構影視的本體意義。在傳統影視制作中,演員在攝影機鏡頭前的表演,是影視本體核心的內涵,也是影視之所以流光溢彩并為受眾所追捧的重要原因。但是,在人工智能時代,計算機通過對數字人和數字資產的算法,生成美輪美奐的影像。2025年DeepSeek的橫空出世,不僅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打破美國壟斷的“科技神話”,而且極大地拓展多模態大模型在中文領域的理解和創作能力。隨著電腦的快速迭代與智能化發展,電腦在記憶、多線程推理等方面業已超越人腦,甚至在創造力、想象力和情感體驗等方面正在對人類創造構成挑戰。
縱觀人類藝術發展史,人工智能對藝術本體的挑戰是前所未有的。人工智能還在不斷迭代中,我們無法預言其將在何種程度替代人類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但是,可以預測的結果或許是人工智能永遠無法完全替代人腦的創造,或者說,人腦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永遠不可能被人工智能所窮盡。在這個前提下,“我們應該學會與人工智能共存,而非對立。人工智能可以幫助我們更快地完成初稿,讓編劇有更多時間關注故事的細節和情感深度。”⑤其實,目前國內諸多一線編劇,也不忌諱其創作曾從人工智能中尋找靈感。當然,由于人工智能目前所能接觸的語料,大多為互聯網未經甄別、未經證實的信息,人工智能生成的寫作方案,往往存在與事實相去甚遠的情況,在這個意義上,影視創作者在運用人工智能輔助時,需要小心求證,不能誤入歧途。與此同時,由于人工智能的創造力,是基于對前人的作品的深度學習,因此,如何通過區塊鏈溯源的技術,確認人工智能所創造的作品版權的歸屬,是確保人工智能創作有序、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
未來,由于人工智能的高度發達,可能在影視領域創作的人將會越來越少。但是,相信還是有人選擇堅守,繼續堅持用人的智慧和想象力制作影視,也注定會變得稀缺。其實,人類從手工時代進入到機械制造時代,對手工制作就特別懷念。最頂級的奢侈品,不是機械制造的,而是手工制作的。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想象,未來最頂級的影像,不是人工智能寫的,而是人類創作的,我們應該會在其中標注:“這個作品是純人工制作”。另外,由于未來XR的普及,人們可能更多通過VR等方式體驗360度的視聽作品。當然,就目前而言,影視創作要學會用人工智能作為參考,但是,在利用人工智能的時候,我們對自己的創意一定要有信心,相信自己勝過人工智能。因為我們講的畢竟是人的故事,我們的觀眾畢竟是人。人講的故事跟機器講的故事相比,應該更打動人。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新時代中國電影工業發展體系研究”(項目編號:20ZD19)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時代中國電視劇創作現狀與傳播范式研究”(項目編號:22VRC131)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 黃楚新:《中國短視頻發展的現狀、挑戰與展望》,《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5年11期 。
②范志忠、汪夢菲:《工業美學視域下AI電影劇本敘事生成路徑與審美反思》,《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年第5期。
③ 王筱麗:《當人工智能“拿”起畫筆“創作”》,《文匯報》2018年8月28日。
④⑤蕭達、陶短房、柳玉鵬、甄翔、陳康:《好萊塢大罷工抵制“AI入侵”》,《環球時報》,2023年7月15日。
責編/李一丹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