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發展新藍圖對世界格局的深遠影響
——外交學院副院長、外交學與外事管理系教授 高飛
中國五年規劃制度,深刻體現了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內在邏輯與發展邏輯的有機統一。這一制度安排,通過“目標治理”與“過程治理”的耦合機制,構建起具有戰略連續性與動態適應性的國家發展范式。2025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召開,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錨定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期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新目標。“十五五”時期既是中國邁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階段,也是世界格局深刻演變的交匯時期。
展望未來五年,中國的發展將以更高質量、更深層次、更廣維度與世界互促共進。在經濟層面,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擴容,將持續拉動全球貿易與投資增長;在科技層面,中國的新質生產力發展,將為世界提供更多普惠性技術與應用場景;在治理層面,中國的制度創新經驗,將為全球公共治理注入“穩定—發展—共享”的新邏輯。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向世界展示了一個負責任、有定力、敢擔當、重合作的中國。中國的現代化不是獨行之路,而是與世界共享機遇、共謀未來的陽光大道。(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20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高飛,外交學院副院長、外交學與外事管理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外交學理論、中國外交、大國關系等。著有《政治文化變遷與中俄關系的演變》《中國外交官與改革開放》等專著。在國內外期刊發表《構建新型大國關系:中俄伙伴關系外交的經驗與啟示》等論文百余篇。
中國在變亂交織世界中的角色定位與責任擔當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區域與國別研究院副院長 翟崑
一個國家在國際體系中的角色,與其自身的發展階段和實力地位密切相關。當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和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與世界的聯系空前緊密。中國由過去主要依賴世界的穩定來謀求自身發展,轉變為以自身穩定和發展來促進世界和平與繁榮的新階段,這種從受益者到貢獻者的角色轉變,正是“達則兼濟天下”的現代演繹,中國開始更加主動、系統地向世界提供更為豐富的國際公共產品。
面對日益動蕩的國際環境,中國沒有選擇獨善其身,而是主動作為,明確提出要為世界注入穩定性和確定性。“提供”“注入”意味著一種主動、自覺的戰略選擇,這源于中國基于對自身發展階段和世界大勢的深刻洞察。中國為世界注入穩定性與確定性,既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大愿景,也有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路徑;既有大國擔當的戰略決斷,也有統籌發展與安全、平衡內外需求的精細運籌。中國提出的方案,無論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還是共建“一帶一路”和提出四大全球倡議,其核心是推動建立一個以平等互惠、合作共贏為基礎的新型國際交往范式,追求的是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這是一場深刻的秩序理念與文明形態的變革。(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20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翟崑,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區域與國別研究院副院長。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兼職教授、中國東南亞研究會副會長。主要研究領域為區域國別學、一帶一路、東南亞、周邊、亞太、國際戰略等。
“亞洲價值觀”的深刻內涵、理論超越與實踐創新
——習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 劉卿
亞洲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亞洲人民經過幾千年的社會實踐,創造和積累了許多寶貴的思想智慧,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亞洲價值觀。亞洲價值是亞洲各國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世界人民思想寶庫中的璀璨明珠,與其他地區文明價值互鑒會通,共同匯聚成全人類共同價值。中國作為亞洲文明的傳承者與創新者,提出和平、合作、開放、包容的亞洲價值觀,既是對亞洲傳統智慧的濃縮和升華,又是對經濟全球化時代區域治理價值追求的回應。
和平、合作、開放、包容四大要素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緊密聯系、相互滲透,共同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其內在邏輯體現亞洲文明的深層思維模式與實踐智慧。和平是亞洲價值觀的倫理基石,是其他要素實現的前提。合作是亞洲繁榮的必由之路,是將和平紅利轉化為共同發展的路徑。開放是亞洲進步的動力源泉,是保持生機活力的關鍵。包容是亞洲文化的價值內核,是實現和諧共處、和合共生的保障。亞洲價值觀源自亞洲深厚的傳統文化,擁有和平合作的基因、開放包容的品格、互學互鑒的特質、互利共贏的理念。亞洲價值觀承載著亞洲文明深厚積淀,開創文明互鑒與制度創新的新路徑,為新時代中國周邊外交的理論構建賦予新內涵,為推動周邊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提供亞洲智慧與實踐方案。(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20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劉卿,習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美國、亞太、區域一體化、中國外交。主要論文有《全球安全倡議的理論價值與實踐路徑》《新時代中國周邊外交的理論創新與實踐》等。
破解全球治理赤字的中國理念與實踐
——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執行院長、教授 朱鋒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十五五’時期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大國關系牽動國際形勢,國際形勢演變深刻影響國內發展。”“世界變亂交織、動蕩加劇,地緣沖突易發多發;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威脅上升,國際經濟貿易秩序遇到嚴峻挑戰,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大國博弈更加復雜激烈。”2025年9月1日,習近平主席在天津主持“上海合作組織+”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鄭重提出全球治理倡議,為加強和完善全球治理進一步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中國以推動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為實現路徑,以踐行全人類共同價值為普遍遵循,以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為基本支撐,以落實四大全球倡議為戰略引領,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為實踐平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理念與實踐,為破解全球治理赤字、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不斷貢獻智慧和力量,為世界注入更多確定性、穩定性、正能量。(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20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朱鋒,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執行院長、教授,南京大學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中國國際關系學會副會長,習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研究專長為中美關系、東亞地區安全以及南海海上安全。著有《國際關系理論與東亞安全》《海洋命運共同體建設:理論與實踐》等專著。
建設美麗城市:內涵特征與規劃設計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戰略規劃研究所所長 秦昌波
城市經濟社會活動高度集聚、人口高度集中,資源能源消耗強度大,做好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任務,關乎民生福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城市規劃、生態治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全面系統的指導方針。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以綠色低碳、環境優美、生態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為導向,建設新時代美麗城市。”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強調,“大力推動城市結構優化、動能轉換、品質提升、綠色轉型、文脈賡續、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線,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部署城市工作7個方面的重點任務,其中之一就是“著力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是對我國城市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的深刻思考與全面規劃。
在美麗中國目標指引下,美麗城市已成為中國城市建設的美好愿景,也逐漸成為我國城市發展和轉型的共識。通過強化城市環境治理,塑造美麗城市風貌,不僅美化城市外在“面貌”,而且強化其內在“韻味”,提升整體“素質”,將城市打造成為人民安居樂業的美好天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家園。(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19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秦昌波,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戰略規劃研究所所長、美麗中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研究員。長期從事環境經濟模擬、生態環境戰略規劃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等領域的科研與實踐工作,發表論文近百篇,出版專著近20部。
【往期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