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建城市數字底座的思路與對策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汪玉凱
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部署七個方面重點任務,其中包括“著力建設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發布,其中在“推動城市治理智慧化精細化”部分,提出“打造集約統一、數據融合、高效協同的城市數字底座”,對下一步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和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在數字化加速推進的背景下,城市治理的數字化轉型成為必然趨勢。構建一體化智能化數據平臺和城市物聯感知全域空間底座,是順應時代發展、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的戰略之舉,在數據資源整合、城市規劃建設、公共服務優化等多方面具有深遠意義。各城市在打造集約統一、數據融合、高效協同的城市數字底座時,需結合本地實際,制定明確目標,通過原有公共數據平臺和新搭建的物聯感知全域空間底座的深度融合,支撐各級各系統各領域應用創新,實現算力存儲“一朵云”、通信傳輸“一張網”、數據要素“一組庫”、數字資源“一本賬”。(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9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汪玉凱,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長期致力于公共管理、中國行政改革以及電子政務等方面的研究。
大力推進提升基層社會心理服務能力建設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陳雪峰
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賦能基層治理創新,有利于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近年來,我國基層社會心理服務能力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基層社會心理服務站點不斷增加、基層社會心理服務隊伍建設得到加強、基層社會心理服務內容不斷豐富、基層心理服務可及性不斷提升、基層社會心理服務形式不斷拓展,初步形成多部門協同參與的工作機制等。
基層社會心理服務不僅是提升生活品質的“暖心工程”,更是維護社區和諧穩定的重要抓手。當前,亟需提升基層社會心理服務能力建設。精準洞察精準洞察并響應基層群眾心理需求,堅持以滿足群眾心理需要為出發點,把握不同人群共性的心理需要,也要針對特定人群提供個性化的心理服務方案。完善基層心理服務供給體系,在掌握當地心理服務資源和細化需求的基礎上,將心理科學傳播、心理健康服務和心理危機干預等社會心理服務與危機干預工作與基層各類便民服務場景有機集成和精準對接。強化數字技術賦能,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和專用裝備研發,全面支撐社會治理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始終遵循心理規律、尊重心理需要。(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9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陳雪峰,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國科學院大學心理學系教授。主要從事社會心理、應急心理、職業心理健康研究。主持和參與多項科技任務;發表論文50余篇,參編專著譯著20余本。
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基層治理的實踐探索
——浙江大學生態規劃與景觀設計研究所所長、教授 嚴力蛟
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基層治理,是新時代基層治理模式創新的一場深刻變革。它并非簡單地在基層治理中增加一項生態建設或環境保護工作,而是要求對治理理念、治理目標、治理主體、治理方法、評價體系和推進機制等進行全面的統籌協調,以實現生態文明建設與基層治理的一體推進。
生態文明建設有效嵌入基層治理,需實現從理念到行動的系統性轉化。這一過程具體體現在目標導向、主體協同、工具應用與制度保障四個維度的深度融合,共同構成一個閉環的創新體系。浙江省通過“兩山”的有效轉化、深化“千萬工程”、綠色低碳發展和創造美好生活環境的長期實踐,證明了生態文明建設,完全能夠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同時能夠有效提升基層治理的整體效能和現代化水平。未來的基層治理創新,必須更加自覺地以生態文明理念為靈魂,將其全面、深度、系統地融入基層治理的方方面面,通過空間規劃、數字賦能、文化培育,創造美好生活環境,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不斷構建和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現代化基層治理體系,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基層基礎。(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9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嚴力蛟,浙江大學生態規劃與景觀設計研究所所長、教授,浙江省新時代鄉村研究院常務副理事長兼首席專家。主要從事生態旅游、鄉村全面振興、景觀設計、綠色農產品開發等方面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工作。累計出版專著30余部,發表論文300余篇。
數字技術賦能基層社會治理
——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教授 周曉麗
當前,我國社會結構、利益格局與思想觀念正經歷著深刻變革。在這一背景下,數字技術以精準感知、智能分析、高效協同的獨特優勢,為破解信息不對稱、響應不及時、協同不順暢等治理頑疾提供了關鍵支持。將數字技術應用于基層治理,積極提升智慧治理水平,已成為破解基層治理難題、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迫切要求和重要路徑。數字技術推動實現從“被動反應”到“主動治理”的觀念轉變,也推動基層治理能力的提升。推動實現從“治理碎片化”到“平臺型整合”的體系升級,將任務派發機制與跨部門協同相結合,防止各自為政、各管一攤。推動實現從“政府接單”到“反饋優化”的閉環創新,將公眾意見制度化地嵌入治理過程,也大大地提升政府回應的針對性與有效性。
數字技術賦能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應在制度設計中強化法治保障,在結構層面促進縱向聯動與橫向協同,在過程層面推動前瞻性治理與反饋學習,在理念層面培育共建共享的公共價值認同,為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提供堅實支撐。(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9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周曉麗,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治理與政府改革、數字治理、公共危機管理等。近年來,發表數字治理、社會治理與政府改革等相關領域學術論文60余篇。
以深化農村改革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李明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以深化農村改革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既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迫切需要,也是破解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問題的必然要求。以深化農村改革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必須加強黨的領導、尊重農民意愿、堅持因地制宜,在統籌發展與安全的框架下推進農業農村關鍵領域的深化改革,既要通過改革釋放活力,激發農業農村內生動力,又要筑牢發展基礎,確保農村經濟穩步前行,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持久支撐。
深化農村改革需聚焦五大任務:完善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制度,促進土地有序流轉和集約利用;加快構建以家庭農場、合作社為主體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推動產業融合與治理優化;堅守糧食安全底線,完善生產、儲備與流通機制;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強化產業帶動、就業支持與財產性收入保障。遵循“加強黨的領導,尊重農民意愿,堅持守正創新,注重因地制宜”四項基本原則,以深化農村改革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5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李明,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三農”問題及農村黨建研究。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基層黨組織引領鄉村振興的創新機制研究”等課題,出版著作10余部。
【往期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