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文明范式思考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 周慶安
世界正處于前所未有的信息互聯之中,依托高度發達的全球傳播網絡,各類文化內容以空前速度跨越邊界,實現其到達率的顯著提升。然而,傳播的“可達”并不等于“可解”,更不意味著“可認同”。這種“可達易、可解難”的結構性張力,正成為國際傳播格局中的核心矛盾。
當前,中國正處于國際傳播發展的重要階段,日益深入地參與國際傳播敘事體系的構建。然而,從“講好中國故事”到“讓世界聽懂中國”,實踐層面仍存在挑戰。在多樣文明共存的格局下,文化傳播的有效性不再僅取決于信息輸出的數量,更取決于能否實現深層文明范式之間的對話與轉譯。真正具有穿透力的國際傳播,必須從底層邏輯上實現范式轉向:從內容中心走向理解中心,從表達權競爭轉向意義空間建構。(選自《學術前沿》2025年第19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周慶安,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清華大學新華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教授。研究方向為國際傳播、公共外交、政治傳播。主要著作有《制度、模式及話語:當代政治傳播與新聞發布前沿觀察》《軟力量與全球傳播》等。
全球文化格局塑造與中國文化傳播新作為
——外交學院副院長 孫吉勝
當前,國際秩序、國際體系正在經歷深刻調整,各國物質實力不斷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斷更新,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文化文明意識不斷增強,全球文化格局進入一個重塑期。全球文化格局的形成和演變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物質力量變化、人口因素、科技發展以及國家主觀意識等起到尤為重要的作用。當今世界在以上方面均呈現鮮明的演變態勢,全球文化格局受此影響呈現新的特征:全球文化的發展方向更加多樣化,全球南方國家文化意識和文化自覺不斷提升,移民及人口結構變化使全球文化發展面臨不確定性和復雜性,數智技術發展催生全球文化發展新態勢。
面對全球文化格局演進的新形勢,中國需從多方面著力、以創新實踐強化新作為: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理念,塑造先進、文明和符合時代潮流的全球政治文化;強化制度建設,增加文化公共產品供給,為不同文明交流互鑒搭建合作平臺;深化全球南方國家媒體交流合作,夯實深化文明交流互鑒的輿論根基;順應數智時代的國際傳播大勢,提升中國文化國際傳播效能;加強學術交流,提升學術話語權,進一步加大面向世界的知識供給力度。在全球文化格局調整、重塑的關鍵時期,作為文化資源豐富的文明古國和蓬勃發展的現代化大國,中國有責任也有能力發揮更重要的作用,為全球文化格局塑造注入積極與進步力量,推動世界走向更加和平、開放、包容、進步的光明前景。(選自《學術前沿》2025年第19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孫吉勝,外交學院副院長、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中國外交、國際關系理論、國際政治語言學、全球治理。主要著作有《國際政治語言學:理論與實踐》(主編)、《國際政治語言學:敘事、話語與國際話語權》(主編)等。
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的基本維度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教授 陳先紅
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直接關乎國家形象塑造、國際話語權建設和國際傳播效能提升。兩千多年前管仲學派提出的“層級治國思想”,可以為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提供一個兼具中華文化根基與當代實踐意義的分析框架。
可基于管仲“家—鄉—國—天下”層級治國思想和實踐方法論,從民族國家敘事、城鄉行業發展敘事、百姓日常生活敘事三個基本維度,建構大、中、小三個敘事層次的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即:通過“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的大敘事,確立文明坐標,提供意義框架;通過“以鄉為鄉”的中敘事,建構經驗證據,闡釋發展理性;通過“以家為家”的微小敘事,激活情感共鳴,實現價值共振。在此體系中,“民族國家”大敘事劃定敘事起點和基調,決定“說什么”;“城鄉行業”中敘事提供敘事背景和路徑,規范“怎么說”;“個體百姓”小敘事則是具體的敘事系統,明確“誰在說”和“對誰說”。大敘事打造“文明型國家”的元敘事,中敘事構建“發展型社會”的專業敘事,小敘事培育“情感型傳播”的生活敘事,三者最終形成“文明機理—實踐動能—人性溫度”的立體化敘事實踐系統。(選自《學術前沿》2025年第19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陳先紅,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教授、博導,中國故事創意傳播研究院院長。研究方向為公共關系與戰略傳播、國家敘事與國際傳播。主要著作有《公共關系生態論》《公共關系學的想象:視域、理論與方法》等。
生成式人工智能價值對齊的規范進路與制度前景
——中山大學哲學系(珠海)教授 王華平
不同于以執行固定邏輯為目標的傳統人工智能系統,生成式人工智能依托大規模參數訓練與自回歸生成機制,不再檢索已有內容,而是在概率空間中構造前所未見但語義上相容的新內容。正因如此,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增強表達力、拓展應用廣度的同時,增加了倫理不確定性。在這一背景下,“價值對齊”作為連接人工智能系統與人類規范秩序的中介機制,成為技術治理與倫理規制的焦點議題。其不僅承載著對有害生成內容的風險控制期待,更被視為通向“可控人工智能”的關鍵路徑。
價值對齊是指人工智能系統在任務執行與內容生成過程中,其目標指向、行為傾向及輸出結果,應與人類社會廣泛認可的價值體系保持一致,這是人工智能倫理治理的基礎。當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價值對齊,受制于技術路徑對外部目標設定的依賴,難以在結構上確保倫理一致性。化解這一規范性困境,需在系統內部構建“理由空間”與“元級機制”,使其能夠在沖突情境中進行權衡,并具備動態修正目標的能力,從而在決策過程中內嵌規范性支撐。價值對齊的穩定性還取決于外部制度的保障與約束,制度為人工智能提供價值基準、監督機制與偏差防控手段,防止規范退化。技術、規范與制度的動態耦合與協同演化,構成在復雜社會情境中實現持續倫理有效性的關鍵路徑。(選自《學術前沿》2025年第19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王華平,中山大學哲學系(珠海)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心靈哲學、認知科學哲學、知識論。主要著有《心靈與世界:一種知覺哲學的考察》、《他心的直接感知理論》(論文)等。
筑牢國土綜合整治工程高質量發展基礎
——山東大學經濟研究院教授 魏建
國土綜合整治作為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戰略性系統工程,是積極應對國土空間利用低效化、生態系統脆弱化等突出問題,著力優化生產生活條件、全面修復生態空間格局、有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切實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鍵舉措。基于前期豐富的試點經驗,我國在國土綜合整治領域已經取得令人矚目的顯著成效,初步構建起系統化、科學化的工作框架和實施路徑。
國土綜合整治具有極為重大的戰略意義,能夠有力推動社會持續發展、全面提升鄉村綜合能力、有效促進城鄉深度融合、形成經濟增長新動能。同時,實施國土綜合整治工程具有現實必要性:人口格局的深刻變化要求實現國土精細化利用,國土利用已進入效率提升的關鍵階段,鄉村全面振興和生態建設也迫切需要其提供有力支撐。推進國土綜合整治工作需具備全域性、基礎性、基層性、系統性、分散性、改革創新性等核心屬性。其目標體系已從單一維度成功演進為“新品質、新生態、新特色、新安全”的四維體系,主要內容廣泛涵蓋國土空間優化、土地資源整治、生態修復、農村土地整治、城市更新、災害防治、資源保護等重要方面。在實施過程中,既要確保規劃先行、分工協同,充分運用數智技術,切實保障資金投入與收益分享,認真做好驗收與后續管理等工作;又要以摸清家底、充足投入、利益群體積極參與、協同推進改革為必要前提。(選自《學術前沿》2025年第19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魏建,山東大學經濟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法經濟學、文化與經濟。主要著作有《法經濟學:分析基礎與分析范式》、《法經濟學:基礎與比較》(合著)、《法經濟學分析范式的演變及其方向瞻望》(論文)等。
【往期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