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賦能基層治理創新,有利于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近年來,我國基層社會心理服務能力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初步形成多部門協同參與的工作機制,探索構建了基層社會心理服務網絡等。與此同時,存在著基層心理服務主體和定位不明確、多方參與機制建設有梗阻、融入基層治理途徑不暢通等問題。更好滿足群眾多樣的心理需要,需打通不同部門、不同條線、不同行業領域,提供多樣化的心理服務工作,大力提升基層社會心理服務能力。
關鍵詞:社會心理服務 基層治理 社會治理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統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基層治理,扎實做好民生保障各項工作。”[1]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是防范風險、化解矛盾的重要樞紐。通過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來賦能基層治理創新,是服務群眾、造福群眾的有效路徑,是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手段。
加強基層社會心理服務能力建設的目標任務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提出“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2018年11月,國家衛健委、中央政法委等十部門聯合出臺《關于印發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開始為期三年的全國試點工作。201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疏導機制、危機干預機制,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親善友愛的社會心態。”[2]同年10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再次對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作出部署。
社會心理服務既包括個體層面的心理健康服務,也注重通過體制機制建設,將心理服務融入社會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設,從個體、家庭、社區和各級各類組織、社會、文化等層面全方位開展心理服務,引導社會心態,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心理健康服務側重個體層面的心理疏導、心理危機干預,以及精神障礙患者的治療與康復,是社會心理服務的組成部分?!度珖鐣睦矸阵w系建設試點工作方案》(以下簡稱試點工作方案)要求,到2021年底,試點地區逐步建立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將心理健康服務融入社會治理體系、精神文明建設,融入平安中國、健康中國建設,充分體現這項任務對服務平安中國和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意義。
基層是社會的細胞,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新時代“楓橋經驗”寫入黨的重要文獻,成為基層社會治理體系的重要內容,就在于其能發揮就地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秩序的積極作用[3]。社會心理服務是基層矛盾糾紛預防和化解的有效手段。試點工作方案提出,基層綜治中心等要暢通群眾訴求反映渠道,及時了解和掌握社會心理需求。充分發揮綜治信息系統平臺優勢,建立社會心理服務電子檔案,開展社會心態預測預警,定期開展分析研判和風險評估。此外,要求試點地區政法委、衛生健康、民政、公安等部門建立健全基層綜合管理小組,結合矛盾糾紛協同化解,完善各類特殊人群的心理溝通機制,做好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態失衡、行為失常人群及性格偏執人員的心理疏導和干預,制訂個性化疏導方案,特殊人群個性化心理疏導的覆蓋率達到60%以上[4]。這些要求與部署,都凸顯出基層心理服務對建設平安社會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人的整體健康?!秶鴦赵宏P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部署15項行動,其中第5項行動為“心理健康促進行動”。這一專項行動,提出個人和家庭層面的9條舉措、社會層面的4條舉措、政府層面的5條舉措,其中多條具體內容與基層為民服務有關。比如,政府舉措第2條提出“依托城鄉社區綜治中心等綜合服務管理機構及設施建立心理咨詢(輔導)室或社會工作室(站),配備專兼職心理健康輔導人員或社會工作者,搭建基層心理健康服務平臺”。再如,第4條提出“動員社區組織、患者家屬參與居家患者管理服務。建立精神衛生醫療機構、社區康復機構及社會組織、家庭相互銜接的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體系,加強精神衛生醫療機構對社區康復機構的技術指導”等舉措?;鶎有睦斫】捣詹粌H方便居民就近獲得服務、促進居民心理健康,也有助于及時化解利益訴求與心理訴求交織導致的矛盾糾紛。
基層社會心理服務能力建設成效顯著
試點工作方案提出十七項具體要求,第一項“建立健全社會心理服務網絡”的第1條為“搭建基層心理服務平臺”,要求試點地區“在縣、鄉、村三級綜治中心或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規范設置心理咨詢室或社會工作室”,對這項工作的考核指標為“以村(社區)為單位,心理咨詢室或社會工作室建成率達80%以上”。[5]2023年10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披露,試點地區96%的村和社區設立了心理輔導室或社會工作室。為期三年的全國試點工作,探索建立多部門齊抓共管、各行業共同發力、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社會心理服務模式和工作機制,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獲得良好的現實基礎。
基層社會心理服務站點不斷增加。服務站點有的依托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設置,有的與社區服務站、健康服務中心或鎮/街衛生院結合,有的設置在矛盾化解中心、文明實踐中心、婦女之家、兒童之家、老年活動中心、康復機構等。站點的硬件設施通常包括:配備有登記和心理測評軟件的登記及測評室、心理咨詢室、沙盤室、宣泄室,及配備有生物反饋設備或虛擬現實設備的放松室。有的心理服務站點與社區其他服務功能結合, 如書法、音樂、舞蹈等。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輔助的智能化服務產品,如服務機器人或智能終端應用程序,也開始進入城鄉社區心理服務站點。
基層社會心理服務隊伍建設得到加強。從事基層社會心理服務和危機干預工作的人員,包括精神科醫師、心理治療師、心理咨詢師、社會心理服務機構從業人員、心理健康相關教學和科研機構工作人員等專業人員,也包括接受過心理服務培訓的社區工作者、社會工作者、退休人員、黨政機關及企事業單位內涉及心理服務職能的工作者等。試點工作推動了社會心理服務行業的發展,工商注冊的社會心理服務企業數量不斷增加、專業隊伍不斷擴大,為基層社會心理服務提供重要保障。
基層社會心理服務內容不斷豐富。目前心理服務已不再局限于解決個別問題,而是深入社區,為不同群體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心理支持。例如,結合老年群體義診開展老年群體提升認知能力、化解消極情緒的活動;針對失獨家庭開展心理幫扶;支持殘障人士學習心理咨詢知識和技能;對社區矯正對象、刑滿釋放人員等提供心理服務,促進其社會適應;對易肇事肇禍精神障礙患者及時實施干預,避免或減少自傷、傷人等極端事件的發生。這些基層實踐,切實為社區居民提供健康服務和平安保障。
基層心理服務可及性不斷提升。國家衛健委于2024年12月啟動“12356”全國統一心理援助熱線電話號碼,各地現有心理援助熱線與“12356”連接,實現一個號碼接通心理援助熱線。熱線開通后,各地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根據需要,及時增設坐席數量,加強專業人員隊伍配備,提高接聽率和服務質量。心理援助熱線是向公眾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心理疏導和心理危機干預等服務的重要途徑,使基層心理服務可及性得到有效提升。
基層社會心理服務形式不斷拓展。當前,我國各地結合自身特殊色,積極探索社會心理服務工作創新,推動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向縱深發展。例如,山東青島市城陽區實現區、街道、社區三級共263個社會心理服務中心全覆蓋,推行“1+1”社區心理服務模式,即每個社區配備1名社會心理服務工作人員和1名心理咨詢師,為居民提供便捷可及的心理服務。浙江嘉興市將“健心客廳”嵌入城鄉圖書館,通過設置心理健康專題書架,定期邀請專家與從業者,舉辦家庭教育沙龍、親子活動與療愈讀書會等,讓群眾更加方便地接受“面對面”心理服務,滿足大眾對緩解壓力、愉悅身心的需求。內蒙古庫倫旗通過建設基層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組建心理健康服務團隊,逐步建成覆蓋城鄉的服務點,將心理疏導應用到矛盾糾紛化解、社會關系修復中。
建設基層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取得一系列成果成效的同時,也存在一些有待在發展中解決的問題。例如,有的基層干部不重視社會心理服務的社會治理功能,或者將其狹隘理解為只是為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提供心理服務。有的社區沒有針對居民實際需求開展工作,有的將按要求建立的心理服務站點及設備閑置或挪為他用,造成資源浪費。有的心理服務站點沒有對設備及服務的使用情況進行登記或及時記錄,導致無法評估社會心理服務工作成效。有的地區因政府購買服務政策限制,一些小微型社會心理服務機構無法進入政府采購清單,或由于政府購買服務不連續,無法滿足基層居民長期社會心理服務需求。
提升基層社會心理服務能力建設的優化路徑
《中國城市社區建設與發展報告(2022)》數據顯示,當前我國城市居民平均約75%的時間在居住社區中度過,到2035年我國將有約70%的人口生活在居住社區?;鶎由鐣睦矸詹粌H是保障民生福祉、提升生活品質的“暖心工程”,更是維護社區和諧穩定的重要抓手。面對新形勢新情況,亟須著力提升基層社會心理服務能力通過情緒疏導與矛盾預防,有效化解潛在風險,筑牢社會穩定的根基。
精準洞察并響應基層群眾心理需求
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既包括物質需要,也包括心理需要,心理需要是從解決心理問題到體驗美好生活的連續體。一些人面臨心理健康問題困擾,需要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導、心理咨詢、心理危機干預等心理健康服務來解決,罹患精神障礙則應及時就醫、接受正規治療、重建心身平衡。有的人并沒有心理健康問題,但對生活品質、社會穩定、公平正義等有更高要求,當這些心理需要一時難以滿足,就可能逐漸積壓不滿并帶來心理健康問題,甚或有可能通過網絡媒體、群體行為等外化,擴散為不良社會心態、社會行為,從而影響社會秩序。
基層心理服務工作,堅持以滿足群眾心理需要為出發點。社會越發展,人們的利益訴求越多樣化,但仍有共性規律可以把握。不同人群有共性的心理需要,也有個性化的心理需要。社區兒童、青少年的心理需要,主要體現在親子關系、學業壓力、同伴關系、身心成長等方面;社區成年居民的心理需要,主要體現在婚姻質量、親子關系、代際關系、工作壓力等方面;社區老年居民的心理需要,主要體現在身體機能衰退和經濟社會地位變化帶來的情緒壓力、子女支持、社交需求等方面。特定人群有該群體個性化的心理需要,亟需針對性的心理服務方案。
完善基層心理服務供給體系
當前,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建設積累豐富經驗,心理援助及心理危機干預平臺建設取得進展。與此同時,基層心理服務主體和定位不明確、多方參與機制建設有梗阻、融入基層治理途徑不暢通等問題,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需要進一步創新工作機制,完善基層社會心理服務供給體系。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下移、資源下沉,提高城鄉社區精準化精細化服務管理能力”,“推動就業社保、養老托育、扶殘助殘、醫療衛生、家政服務、物流商超、治安執法、糾紛調處、心理援助等便民服務場景有機集成和精準對接”。加強基層心理服務,需充分了解掌握當地心理服務資源與需求。服務資源主要是各類社會心理服務機構和人員,以及所在地區的心理學及精神衛生領域的專業機構;服務需求主要是通過多種方式了解和把握服務對象的心理狀況及需求,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進行信息收集。在掌握資源和細化需求的基礎上,將社會心理服務與危機干預工作與基層各類便民服務場景有機集成和精準對接。
當前基層社會心理服務實踐形式,主要包括心理科學傳播、心理健康服務和心理危機干預。其中,心理科學傳播是基礎。我國公眾的心理健康素養還處于提升階段,心理問題“污名化”現象存在。按照“知-信-行”理論模型,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建立心理健康信念、實踐心理健康行為是扎實開展心理健康工作的“三部曲”,科普應先行。
心理健康服務包括為健康或亞健康群體提供的心理疏導、心理咨詢等工作,也包括為精神障礙患者提供的居家和社區治療及康復工作。對于精神障礙患者,通過報告患病率、規范管理率、面訪率、服藥率、規律服藥率、精神分裂癥服藥率、社區康復參與率等指標進行監督和考核,構建及時發現、及時登記、規范管理等管理閉環。
心理危機干預是專業化要求更高的社會心理服務,無論是個體危機干預還是群體危機干預,往往涉及多部門、多機構的協調合作。極端行為學生的危機干預需要家-校-社-醫聯動,易肇事肇禍精神障礙患者的危機干預需要家屬或監護人、社區工作人員、民警、專業醫生聯動,社會危害大的突發事件的危機干預,涉及的協調機構及工作機制更復雜。只有在日常工作中找到風險點、做好機制建設和演練,才能形成一套高質高效的危機干預機制,避免突發事件演化發展為更大的社會事件。
強化數字技術賦能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提出,“實施‘互聯網+社區’行動計劃,加快互聯網與社區治理和服務體系的深度融合”。民政部、中央政法委等九部門印發的《關于深入推進智慧社區建設的意見》提出,“打造成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數字社區”。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社會治理與智慧社會科技支撐”面向新時代社會治理重大需求,聚焦社會安全、智慧司法、社會治理、科學監管與智慧服務等業務板塊呈現出的新態勢,構建社會治理與智慧社會理論體系,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和專用裝備研發,全面支撐社會治理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這些國家政策、社會實踐、科學研究,充分體現數字技術賦能基層治理已成為破解基層社會治理難題、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必由路徑。
心理服務與數字技術共同賦能基層治理,是健全基層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的時代命題。數字治理前提是具備基本的治理條件,即基層群眾具備接受數字服務的基本意識和能力。數字治理有效提升基層問題解決的速度和質量,但同時也提高基層群眾對于問題解決速度和質量的期待值,一旦期待得不到滿足,可能降低公共服務滿意度,甚至引發矛盾。此外,數字技術的應用可能帶來信息泄露、隱私保護、數字鴻溝、責任模糊、人際疏離等擔憂。無論是在基層社會心理服務中運用數字技術,還是運用數字技術創新基層治理,都離不開對心理規律、心理需要的遵循和尊重。
【本文作者為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本文系201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時代社會治理背景下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研究”(項目編號:19ZDA358)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注釋略
責編:張 凡/美編: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