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青年情緒消費的多維解讀
——北京郵電大學數字媒體與設計藝術學院傳播學教授 劉勝枝
從“愛因斯坦的腦子”“情感樹洞”,到“解壓玩具”“蕉綠”“烏龜對對碰”“谷子”等,當代青年的情緒消費產品與服務花樣翻新,情緒釋放成為影響年輕一代消費者決策的重要因素。近年來,以年輕人為主體的情緒消費已然成為日常性的普遍現象,其消費內容和特點與傳統消費方式呈現出顯著差異,甚至顛覆了人們對消費行為的固有認知。
情緒消費的興起是社會需求和市場驅動共同作用的結果,移動互聯網時代興起以趣緣為基礎的社交關系和社交圈層,而情緒消費往往成為群體間的“社交貨幣”,強化青年人的群體歸屬和圈層認同,從而進一步促進其興趣消費。情緒消費體現青年群體追求新穎獨特、張揚自我的個性,以及對個體身份和自我認同的探索,也是當代青年在流動化的社會背景下,面對自我認同困境和內卷、疲倦等多重壓力下的調節行為。(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20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劉勝枝,北京郵電大學數字媒體與設計藝術學院傳播學教授。主要從事網絡文化與傳播研究。承擔國社科課題等10余項,出版學術著作4部,發表論文40余篇。
人口新形勢對我國消費結構的影響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屈小博
消費是經濟活動的最終目的,也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今年以來,我國大力提振消費,一攬子政策“組合拳”持續發力,促進了消費增長。人口結構變化的新形勢和趨勢,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是影響宏觀經濟格局最重要的長期因素。全面認識、正確看待我國人口新形勢對消費結構和消費趨勢的基本面影響,才能使刺激居民消費的政策有效發揮作用,成為驅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人口總量發生變化對消費規模和總消費需求產生沖擊,人口生命周期中的年齡-消費之間存在“倒U”型關系,將影響消費需求和消費結構變化的長期趨勢。少子化、老齡化趨勢加劇將導致生育主導型消費負增長、服務業消費需求不斷增大而大宗消費品預期減弱,區域間人口流動會顯著影響各地區消費需求和結構。政策重點是保持收入增長、改善收入分配,加大財政對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的投入和保障水平,減小預防性儲蓄動機,增強消費刺激政策的針對性,有效釋放青年人、老年人口、流動人口等重點群體潛在的消費需求。(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20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屈小博,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勞動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在《經濟研究》《世界經濟》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5部。
構建“可信”低空經濟筑牢安全屏障
——南開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 陳兵
當前,低空經濟發展處在從“飛起來”到“飛得好”的啟航階段,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需在實踐中分階段分步驟落實。搭建“安全、可控、可歸責”的低空經濟可信模式,是推動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安全、可控、可歸責”是“可信”模式的關鍵要件。具體而言,“安全”要求低空經濟的核心技術、航空設備、低空交通管理系統等具備穩定性和安全性,以防止技術缺陷對公共安全和社會穩定造成負面影響。“可控”意味著低空經濟的各項活動須處于有效監管之下,以防止行業無序擴張、技術濫用帶來的社會風險。“可歸責”要求在低空經濟運行過程中,各方責任主體須承擔清晰、可追溯的法律責任。空域開放和管理的復雜性、技術應用的高風險性,以及公共安全的高敏感性,使得安全性與可控性成為低空經濟可信發展的重要前提。
在法治框架下,安全不僅是低空經濟可信發展的基石,更是保障推動低空經濟可信發展的飛行底線與制度紅線。低空經濟可信發展的目標是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動態平衡,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為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和市場活力提供足夠的健康發展空間。保障低空經濟“質量優先,增量有效,推進有序”的安全健康發展思路落實落地,需要以問題為導向、以目標為牽引,優化監管體系,推動智能化空域管理、建立跨部門協同治理機制,平衡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關系,通過科技賦能、制度創新,不斷提升低空經濟治理的現代化、科技化及法治化水平。(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20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陳兵,南開大學競爭法研究中心主任,法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數字經濟法治、人工智能法治、競爭法學。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等,出版專著十部,發表學術文章百余篇。
深化零基預算改革的必要性與著力點
——山東大學經濟學院常務副院長 石紹賓
“零基預算”從字面上看,是以“零”為基礎的預算,實際上它強調的是“歸零”理念,意味著下一年的預算安排不受以往年度影響,而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根據項目的重要性來確定預算安排的優先性。在當前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傳統的增量預算管理模式因其“基數+增長”的固化特征,難以有效應對財政緊平衡狀態,亟需通過零基預算改革構建更可持續的財政管理機制。與增量預算相比,零基預算與過“緊日子”的財政管理要求高度契合,通過“能增能減”的預算分配機制,與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形成政策合力。
確保零基預算發揮效用,必須深刻認識當前深化零基預算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找準零基預算改革的發力點,切實提高預算管理規范化、科學化、標準化水平。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探索零基預算改革,新時代以來的地方改革實踐證明,零基預算可以優化財政資源配置、強化績效導向、提升預算管理水平。下一步應從制度創新、理念轉變和技術賦能角度,持續推進零基預算改革,為健全現代預算制度提供有力支撐。(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20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石紹賓,山東大學經濟學院常務副院長、黨委副書記、教授、博導,泰山學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財政稅收理論與政策、公共經濟與公共政策。主持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馬工程項目、國家社科基金等多項課題。
古人就醫方式略考
——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教授 張樹劍
如今,人們已經形成較為統一的就醫方式,患病時,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醫院”(醫療機構)。然而,古人是如何就醫的?古代有醫院嗎?醫院是否能夠滿足古人的就醫需求?除了醫院,還有哪些就醫方式?醫生的水平如何?
古人就醫的主要方式,一是求助于官方,但是官方的惠民局、安濟院等數量有限,無法充分滿足民眾的就醫需求;二是求助于民間醫生,坐堂醫是職業比較穩定的醫生,多開設于繁華街市,醫術比較可靠;三是求助于走方醫,此類醫者數量雖多,但水平良莠不齊,他們游走鄉里,構成當時民間最主要、最直接的醫療資源。對于讀書人而言,還有一種就醫方式,即自行研讀醫書,利己濟人,是儒家上奉君親、下救貧厄、中以保全自身的一種方式。(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20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張樹劍,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教授、博導。主要研究方向為針灸人文、針灸知識史、身體史、圖像史等。主持各級科研項目10余項。出版著作《中國針灸思想史論》《中華圖像文化史·醫藥卷》《民國針灸學術史研究要論》等,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
【往期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