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口總量發生重大變化對消費規模和總消費需求產生沖擊,人口生命周期中的年齡-消費之間存在“倒U”型關系,將影響消費需求和消費結構變化的長期趨勢。少子化、老齡化趨勢加劇將導致生育主導型消費負增長、服務業消費需求不斷增大而大宗消費品預期減弱,區域間人口流動會顯著影響各地區消費需求和結構。政策重點是保持收入增長、改善收入分配,加大財政對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的投入和保障水平,減小預防性儲蓄動機,增強消費刺激政策的針對性,有效釋放青年人、老年人口、流動人口等重點群體潛在的消費需求。
【關鍵詞】人口新形勢 人口預測 消費結構 消費趨勢 公共政策
【中圖分類號】F012;G521 【文獻標識碼】A
消費是經濟活動的最終目的,也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大力提振消費。深入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①今年以來,我國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深入開展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國補”資金接力供給,貼息政策靶向精準,一攬子政策“組合拳”持續發力,促進了消費增長。人口結構變化的新形勢和趨勢,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是影響宏觀經濟格局最重要的長期因素,必須全面認識、正確看待我國人口新形勢對消費結構和消費趨勢的基本面影響,才能使刺激居民消費的政策有效發揮作用,成為驅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人口發展新形勢和未來趨勢
總人口增長趨勢轉變,將對我國總需求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作為長期低生育率的結果,2021年我國人口規模達到14.126億的峰值,從2022年開始我國人口規模連續三年縮減。國家統計局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發布的數據,2024年總人口比2023年減少139萬人。總人口達峰之后,我國勞動年齡人口也將加快減少。在2011-2022年期間,我國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每年減少的速度為0.14%,根據人口仿真預測,在2022-2035年期間,這個速度預計將大幅度提高到0.83%。2025-2030年,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將從8.70億降至8.35億,下降4.0%,年均減少近700萬人。勞動年齡人口結構趨于老化,中位數年齡將升高0.74歲,由38.4歲上升到39.2歲。由于每年都有規模較大出生隊列移出勞動年齡人口,45歲以上勞動年齡人口相比勞動年齡人口下降速度更快,導致45歲及以上勞動年齡人口占比將在“十五五”期末2030年達到階段性低點,而后將快速上升②。總人口轉變趨勢對我國總需求,特別是導致居民消費弱化將制約經濟增長,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③。
少子化、老齡化趨勢加劇加重,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將進一步老化。1953年,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僅為4.41%,2021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達到了14.2%,已經超過中度老齡化社會國際標準的14%④,2024年則增加到15.6%。在持續的低生育率下,育齡女性人口規模萎縮和年齡結構老化將持續推動出生人口規模下降,從而降低0-14青少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占比,導致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的進一步老化。2025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將首次超過0-14歲少年兒童占比。2025-2030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規模將從2.21億增長到2.68億,占比將從15.8%快速上升到19.3%,年均升高0.70%,而0-14歲人口占比將從15.4%下降至12.5%,年均下降0.59%。至2033年,少兒人口規模將減至老年人口的半數以下⑤。與出生率下降相關的還有育齡婦女和初婚人數的下降,2021年我國初婚人數為1157.8萬人,比2020年減少70.8萬人。這也是多年來初婚人數首次跌破1200萬人,初婚率的顯著下降均與消費有關。
在勞動年齡人口老化的趨勢下,勞動力流動將顯著影響不同地區的勞動年齡人口構成,區域人口增減分化進一步加速。與2010年相比,2020年流動人口在規模上有較大幅度增長,但勞動年齡人口占比下降,16-59歲人口在流動人口中占比從83.6%降至75.6%,其中45-59歲人口占比從2010年的12.5%升至2020年的20.7%。區域人口增加分化明顯,改變地區之間的人口布局。一是人口遷移流動明顯的改變城鄉人口結構,也因此會帶來城鄉消費結構及消費需求的變化。城鄉人口比從2010年的50:50,到2020年的64:36,2024年為67:33。其中,因隨遷、工作就業、學習培訓等原因離開戶籍登記地的人口以少年兒童和低齡勞動年齡人口為主。二是勞動力流動、分布受區域經濟發展程度影響,與生育率和老齡化呈明顯現負相關。中國分省的經驗數據也顯示(圖1),經濟越發達的地區,少子老齡化的趨勢越明顯,經濟發達省份的生育率均低于全國平均趨勢線。三是人口流動將更為顯著地影響勞動年齡人口的區域分布和構成,與區域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相較于2010年,2020年流動人口規模有較大幅度增長,但勞動年齡人口占比下降,16-59歲人口在流動人口中占比從83.6%降至75.6%,45-59歲人口占比從2010年的12.5%升至2020年的20.7%。流動人口年齡中位數從2010年的29歲升至2020年的33歲,省級城-城流動規模和占比快速上升。
青年勞動力供給,尤其是高校畢業生將長期居于高位,與青年勞動力供給相關的就業和消費將成為未來8-10年的一個中長期趨勢。一方面,高校畢業生數量自1999年起不斷增加,從不足100萬人增長到超1000萬人,2023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了1179萬,并且這一趨勢還在不斷增長⑥。2021年、2022年、2023年和2024年我國普通、職業本專科招生人數分別為1001萬、1015萬、1042萬和1068萬,這意味著未來我國畢業生人數還將進一步擴張,青年勞動力的就業總量壓力較為突出。不僅如此,青年就業壓力不僅僅來自應屆畢業生,勞動力市場已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往年畢業生群體,解決青年就業問題變得較為艱巨。另一方面,根據人口仿真預測結果⑦,雖然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自2022年起進入迅速下降階段,到2050年大約每年減少965.8萬人,但青年人口數量未來十年卻將是持續增加。預測顯示,其中16-25歲青年人口2025年將達到15486.9萬人,到2030年為17372.2萬人,2034年為17610.4萬人,直到2035年16-25歲人口才會出現下降;16-29歲的青年人口2025年達到21507.4萬人,2030年為23080.2萬人,到2034年將達到24126.1萬人。因此,青年勞動者供給將長期處于高位。因此,滿足16-29歲青年人群的消費需求將是未來一個長期的政策關注點。
人口發展趨勢對消費需求和結構的影響
從生命周期角度來看,人口發展趨勢將帶來消費需求和消費結構的明顯變化。一是人口總量影響消費規模和總消費需求。在我國總人口峰值和負增長到來的情況下,消費需求可能遭遇的沖擊則會明顯加大⑧,主要是勞動者收入提高減慢,弱化居民消費需求。2024年我國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4.5%,明顯低于2014-2019年62.5%的平均水平。2024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5%,比2023年減小3.7個百分點。二是生命周期中的年齡-消費支出之間存在“倒U”字形曲線。關于年齡與消費的關系,年齡不僅影響家庭人均消費數量,而且影響家庭消費結構。經濟學家還指出,每個消費者都會根據生命周期的每一個時期,安排自己對特定產品和服務的消費即每一個特定時期的總支出。圖2顯示出不同年齡階段的消費水平呈現明顯的差異。青年年齡段的群體消費水平是最高的,峰值發生在25-30歲。需要指出的是,青年人的消費支出高于其他年齡段人群,但青年人儲蓄少、受收入水平的影響較大,其收入的消費彈性大,因此當青年人就業質量不高收入增長受限時,對消費負面影響較大。55-60歲人口為退休做準備產生較為強烈的預防性儲蓄意愿,也是消費水平偏低的年齡段。同時,圖2顯示老年人消費水平低于勞動年齡人口并不直接明顯,而是以更復雜的形式表現。比如,由于家庭共濟的原因,同時老年人的醫療支出較高,因而從數字上抬高老年年齡段的消費支出。三是人口發展新形勢將帶來消費需求和消費結構變化的長期趨勢。隨著生育率和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家庭規模的進一步縮小,家庭對5-12歲孩子的人均投入較高,家庭消費在16歲以下子女的人均教育支出還會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老年人口規模不斷增大和老齡化加劇的趨勢,老年人的消費需求和消費結構將是推動消費增長的一個主要來源。
少子老齡化趨勢將導致生育主導型消費負增長、服務業消費需求會不斷增加而大宗消費品預期減弱。一是消費結構分化明顯,隨著勞動年齡人口的進一步減少,少子化形勢的加劇,家庭規模會趨于進一步縮小,引起家庭儲蓄和投資的變化,抑制“二孩經濟”相關消費(如二胎教育、住房換購),削弱整體的兒童教育、育兒等消費需求。出生率下降直接減少對母嬰產品(如奶粉、尿布、童裝)及服務(如月嫂、早教)的消費需求,降低母嬰市場規模的增速。二是從人口年齡構來看,我國老年人的收入普遍偏低,并且有消費的后顧之憂,因而消費能力和消費傾向都比較低。因此,人口老齡化也產生抑制消費的效應。家庭可能更傾向于儲蓄和投資,為應對老年生活的需求和風險做準備,消費結構可能會更加注重品質、健康和個性化,消費需求更多地關注生活品質、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消費。三是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劇,對于醫療保健、養老服務、休閑娛樂、教育文化旅游等服務業的需求會增加。2023年全國居民人均醫療保健消費支出2460元,增長16.0%,增速高于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6.8個百分點。占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為9.2%。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2904元,增長17.6%,占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為10.8%⑨。因此,生活服務業可能成為未來消費需求增長的重要領域,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加重,消費需求結構將發生變化。老年人更注重基本生活需求和醫療保健,相對較少追求時尚、高科技產品或其他大宗消費品。因此,整體的消費需求可能更偏向基本生活支出,而相對較少涉及一些大宗消費領域。并且由于老年人更傾向于節儉理財和保守投資的消費習慣,更限制了他們在大宗消費領域的支出。
人口流動會導致區域間人口結構和規模的分布差異,不僅影響各地區的消費需求和結構,而且流動人口市民化將會顯著促進消費。區域間人口增減,首先會導致人口流入地區消費需求的增加和消費結構的改變。流入人口不僅需要增加住房、家具、家電等生活必需品,同時也會增加對服務業、餐飲業等的消費需求。隨著流動人口不斷流入,會帶來不同文化背景、消費習慣和消費需求特點,從而促進了一些特定領域的消費需求增長,比如特色餐飲、文化娛樂等方面。同時,人口流動會導致各地的產業結構發生調整。人口向經濟發達地區流動會帶動當地就業和相關產業的投資,生產活動的增加會刺激企業生產和雇傭更多員工促進消費需求增長,形成正向的生產-消費循環。區域人口增減分化,實際上是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一種折射。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雖然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但由于經濟發達,吸引大量勞動力和人口流入,東北地區和少數其他北方省市,則成為人口低出生率和勞動力高流出率最突出的地區。人口流動的增加往往會促進城市的消費市場更加活躍。我國區域間人口流向趨勢是從鄉鎮向城市、從經濟欠發達向經濟發達、活躍的地區,因而流動人口市民化的公共服務能顯著提高城市消費規模。流動人口雖然是城市常住人口,長期工作生活在城市,但其消費水平與流入地城市本地戶籍人口存在較大差距。據全國流動人口監測調查數據,流動人口家庭與流入地戶籍家庭的消費差距為65%⑩。同時,對于人口凈流出的省市來說,經濟活力可能會降低,投資和發展受到阻礙。由于市場需求減少,企業可能會減少對該地區的投資,導致經濟發展的乏力,進而影響消費市場的活躍度,會面臨消費市場萎縮和消費需求減少的挑戰。最后,人口自然增長率和機械增長率的區域差異會影響省市的最終消費率,影響消費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以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絕對值更高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通常意味著更高的消費需求和消費市場的繁榮。
適應人口變化形勢促進消費的政策重點
擴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需要改善收入分配,保持居民收入增長。我國人口發展形勢,即人口年齡結構進一步老化對消費的收入分配效應也已經顯現。若收入差距擴大,高收入家庭邊際消費傾向較低,而儲蓄率較高,低收入家庭邊際消費傾向高而收入卻不足,為了養老、疾病等考慮預防性儲蓄動機強烈,由此就會造成社會整體的過度儲蓄和消費不足。需要通過改革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實質性的縮小城鄉之間和不同收入主體之間的差距。雖然自2009年我國基尼系數有了顯著的改善,政策目標也是收入提高與經濟增長保持同步,但提高居民收入和勞動報酬占比,也并不意味著收入分配格局的均等化。2024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數為0.465,需要通過稅收和轉移性支付等手段來改善收入分配狀況。
增強消費刺激政策的針對性,擴大不同群體的消費潛力,注重青年人的消費轉變。目前我國居民平均消費率為40%左右,不僅遠低于高收入經濟體70%左右的水平,也低于56%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2023年,我國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占比為45.2%,發達國家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之后,服務性消費比重普遍在50%以上?。把刺激消費作為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通過提高消費、推進消費升級促進就業和收入持續增長,優化汽車、房地產等消費政策,擴大“以舊換新”的消費品類,持續提升傳統消費,適應教育公共服務、醫療健康服務消費升級的需求,擴大文化和旅游的服務業消費。針對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消費重點從外在的物質消費轉向內在的精神滿足消費,增加消費供給,發展體驗式消費,青年一代對奢侈品、名牌產品等物質商品的興趣逐漸減弱,應注重加快相關服務業的多樣化,更好地滿足年輕人對于精神消費的需求。
加大財政對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的投入,把促消費與惠民生結合起來,促進流動人口市民化,釋放流動人口消費潛力。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不斷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提振居民消費信心。充分考慮人口老齡化趨勢加深加劇的因素及人口流動區域增減變化,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體系應做到均等化和養老保險給付的可持續性,提高基本社會養老保險的普惠水平。穩步提升流動人口市民化程度,推進基本常住人口在就業、教育、醫療和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據估算,流動人口市民化能降低預防性儲蓄,提高居民消費率0.71個百分點?,促進流動人口以城市本地戶籍作為消費參照群體,提升流動人口消費水平,消除流動人口在就業、醫療、教育和養老等公共服務與城市本地戶籍居民的制度約束,能增加流動人口城市融入、提升流動人口消費預期和消費需求潛力。
以發展養老事業、養老產業和老年服務為核心,挖掘老年人口消費潛力。按照2010價格,2030年我國老年人口消費可達15.5億元,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總量的10.8%左右,2050年消費總量預計可能提高至69萬億?。滿足“銀發族”旅游出行、適老化改造、機構養老、社區居家養老、家政服務等需求,增加養老育幼相結合的服務供給,滿足家庭在養老和照料服務等方面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一是老齡化不斷加劇的人口形勢下,滿足老年人基本養老保障,減輕預防性儲蓄對消費的約束,確保老年人生活品質的提高與現代化進程同步推進。二是滿足老年人的基本醫療保障,降低老年人就醫的經濟壓力,加大醫療服務設施的建設和改善,提高醫療服務的覆蓋范圍,使老年人更容易獲得高質量的醫療服務,減輕老年人醫療消費的顧慮。三是以適老化改造滿足居家養老的多樣化消費需求。根據國家衛健委的官方信息,我國居家養老的老人占比達到90%,提升居家養老人群的生活品質,適老化改造相關的住房、裝修、材料以及科技產品將具有很大的消費市場規模。
通過互聯網、移動購物電商平抑區域間人口流動的城市消費空間差距。我國區域人口增減分化是由各地區在人口轉變和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存在的差異決定,從統計上看,各地區的人口增長既受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和死亡率之差)影響,也受人口機械增長率(遷入率與遷出率之差)影響,人口流動越來越向超大城市和區域中心城市集中。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顯示,我國18個千萬以上人口城市,人口規模占全國總人口的19.5%。人口流出的三四線城市市場萎縮、大型商場較為缺乏、消費品類單一,可以通過各類電商平臺來改變消費方式、滿足消費的多元化需求,平抑人口分布上的消費空間差異。
【注:本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重大項目“人口與就業高質量發展的重大問題研究”(項目編號:2024YZD014)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人民日報》,2025年10月29日。
②⑤⑦鄭真真、封婷:《中國人口發展形勢年度報告》,載蔡昉、都陽主編《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No.25——促進全生命周期人口高質量發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4年12月,第19-30頁。
③蔡昉:《人口負增長時代:中國經濟增長的挑戰與機遇》,北京:中信出版社,2023年3月,第109-131頁。
④屈小博:《人口變遷與教育布局優化》,《人民論壇》,2024年第16期,第66-69頁。
⑥數據來源:2024年中國教育統計年鑒。
⑧蔡昉、王美艷:《如何解除人口老齡化對消費需求的束縛》,《財貿經濟》,2021年第5期,第5-13頁。
⑨數據來源:2024年中國統計年鑒。
⑩譚蘇華、朱宇、林李月等:《流動人口家庭的城市消費及其影響因素——基于全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數據》,《人口與發展》,2015年第1期,第22-31頁。
?王昌林:《以提振消費為重點全方位擴大內需》,《求是》,2025年第5期,第59-64頁。
?孫豪、桂河清、柴國俊:《流動人口消費需求潛力:規模估算與釋放路徑》,《財經科學》,2022年第7期,第122-136頁。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中國城市養老服務需求報告(2021)》,2021年12月。
責編/李一丹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