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知機器:智能的非生命實現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特聘教授 李德毅;北京郵電大學兼職教授 謝耘
對生命與智能的探索,始終在科學與哲學的交匯地帶碰撞激蕩。隨著物理學、化學與生物學的交叉融合,籠罩在生命之上的神秘面紗被層層揭開。生命由細胞組成,依托物質形成有序復雜結構并逐步演進。人體細胞、組織、器官、系統的層次結構和分工協作是生命的本質特征,為人類發明認知機器提供啟示。信息技術使人類擁有介入精神、意識、認知性活動而非客觀物質性活動,這是質的改變,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工業革命,應將圖靈機和電子計算機的誕生作為“智能時代”的起始標志。將生命體的認知機制從人的智慧中剝離,通過物理機器具象化實現,構建通過硅基機器實現碳基生命智能的物理路徑。
認知物理學是認知科學和物理學跨界的新范式。物質、能量、結構、時間構成的“認知四要素說”,是統攬人和機器認知的第一性原理。認知機器的能力超越個體認知是必然趨勢,但機器真正進化為人工生命,仍有漫長的路要走。智能時代人類文明的發展,應該讓人發揮人的智慧,機器發揮機器的智能,以人類智慧培育機器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用機器暴力思維、創新思維的成果反饋人類,形成迭代共進的良性循環,這正是人類生命價值的彰顯。相較于千萬年的人類文明,個體人生雖短暫,卻能以人造智能物改善自身生存與繁衍的物理環境,并依托長期留存于物理世界的認知機器等實體存在,推動人類更智慧、更自律、更有尊嚴、更優雅地生活。(選自《學術前沿》2025年第15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李德毅,清華大學特聘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名譽理事長,“吳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獎”獲得者。研究方向為計算機工程、不確定性人工智能、認知的形式化、機器認知、智能駕駛。
謝耘,北京郵電大學兼職教授,首都科技領軍人才,北京東方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研究方向為信息技術應用、技術與產品創新,主要著作有《智能化未來:“暴力計算”開創的奇跡》《創新的真相:技術邏輯與市場局限的沖突與融合》等。
地球系統擾動與全球環境變化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鄭永飛
地球系統擾動是指固體地球系統、表層地球系統和日地空間系統內部或者之間受到外部因素或內部因素的干擾,導致地球系統的狀態發生改變。這些擾動可能來自自然因素,如太陽活動、火山噴發、地震等,也可能來自生物活動,如環境污染、土地退化等。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決定了地球的環境系統。地球系統擾動會對地球的氣候環境、生態系統和生物生存等方面產生影響,其具體表現包括氣候變化、地質活動、生物多樣性變化、水循環變化、大氣污染和環境污染物等。
地球系統作為一個整體,其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全球環境變化在不同地區表現出顯著的區域差異,這與地球系統擾動的強度有很大關系。這種區域差異導致不同社會群體所受影響不同,從而加劇社會不平等和環境正義問題。研究全球環境變化需要跨學科的合作與交流,整合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方法,以全面理解地球系統擾動的機制和全球環境變化的復雜過程。面對全球環境變化,既需要采取措施減緩其進展,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保護生物多樣性等,也需要適應已經發生的變化,如建設防洪設施、發展可持續農業等。這種減緩與適應并重的策略是應對全球環境變化的有效途徑。(選自《學術前沿》2025年第15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鄭永飛,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地球科學》主編。研究方向為同位素地球化學與化學地球動力學、匯聚板塊邊緣地球系統科學,主要著作有《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合著)、《化學地球動力學》(主編)、《匯聚板塊邊緣地球系統科學》(編著)等。
量子計算技術路線演進與國家戰略協同
——中國科學院院士、深圳國際量子研究院院長 俞大鵬
量子計算作為量子科技的核心組成部分,憑借強大的計算能力和獨特的并行計算特性,有望提供顛覆性算力,挑戰人類操控微觀世界的極限能力。當前,量子計算技術路徑呈現“百花齊放”格局,超導、硅基量子點、光量子、離子阱、中性原子、核電共振及拓撲量子計算等主要路線各具優勢與挑戰。
超導量子計算憑借成熟的芯片工藝和可擴展性優勢率先實現量子優越性,成為產業化領先路線;硅基量子點依托半導體產業基礎,具備納米級高集成潛力與超長相干時間;光量子計算以室溫運行、光子飛行特性見長,在分布式架構中優勢顯著;離子阱體系憑借小時級相干時間和超高操控精度,成為實用化熱門候選;中性原子陣列通過光鑷技術實現高保真靈活操控,展現出優秀的規模擴展性;拓撲量子計算依靠非阿貝爾任意子的天然容錯機制,被視為長遠發展的理想方案;核電共振則創新性地利用電場操控核自旋,突破磁場限制,為高密度集成開辟全新路徑。
在量子計算從含噪聲中等規模時代向通用容錯邁進的長周期競爭中,中國應強化國家實驗室協同攻關能力,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重點突破量子糾錯、多比特操控等共性瓶頸;同步構建“產學研”融合體系,依托華為、騰訊等企業搭建應用生態,設立國家級產業基金破解融資難題;加速核心設備自主可控,將芯片制備、極低溫控制等“卡脖子”技術列為攻關重點。通過政策持續支持、社會資本撬動與科普認知提升三維發力,走出一條符合國情、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特色發展之路。(選自《學術前沿》2025年第15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俞大鵬,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物理學院講席教授,深圳國際量子研究院院長。研究方向為量子物態調控、量子計算,及關鍵核心科學儀器自主研發等,發表300余篇論文。近年來在量子物態的精確量子調控、固態量子計算及若干“根技術”科學儀器自主研發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人機共生時代的超道德狀況及其責任風險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院長 張霄
人類即將進入人機共生時代,人工智能體勢必介入人的主體性,“以人為本”的現代性道德或將轉變為“共生倫理”的超社會道德。在這一過程中,人類與人工智能體的道德關系大致可分為三個層級:功能性道德關系、身份性道德關系和共生性道德關系。在每一層關系中,既有和諧一面,也有異化一面。在功能性道德關系中,人類永遠是提供價值、設定目標的主人,人工智能是輔助人類活動的手段和工具,但過度依賴人工智能輔助工作會阻礙人類能力發展;在身份性道德關系中,人工智能或將全面介入人類生活,直接干預或主導現實倫理關系和社會道德秩序;在共生性道德關系中,人類與人工智能或將發展出超道德關系,不排除產生道德沖突。
為了人機共生和諧,要在預判風險基礎上把責任當作絕對律令。第一,優先考慮理解和模擬有關人工智能意識的研究,充分預測與評估人工智能意識出現后可能產生的利益與風險,始終把預防風險放在技術研發首位。第二,在技術研發與應用各階段要嚴格貫徹透明化、可控性原則,同時建立專家評估系統,使其能夠隨時終止研究進程。第三,建立知識共享和知情同意機制,向政府有關部門、相關行業、科研機構和社會公眾提供相關信息,告知包括濫用和不負責任使用在內的可能風險,坦承技術方面存在的不確定性風險,通過與用戶充分溝通,設計負責任的知情同意機制。(選自《學術前沿》2025年第15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張霄,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人工智能治理研究院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應用倫理學,主要著作有《當代英美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研究》《現代治理的倫理之維》等。
腦機接口概念內涵與研究邊界的演變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周程
“腦機接口”源自英文“Brain Computer Interface(BCI)”和“Brain Machine Interface(BMI)”。早期,BCI被用于指代可穿戴式或曰非侵入式腦機接口,BMI被用于指代將電極植入顱內的侵入式腦機接口。經過多年發展,二者演變為含義相同、可相互替代的專業術語。盡管如此,隨著計算機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使用BCI,而不是BMI,以致后來BMI已很少見諸報端。當前,“腦機接口”既包括非侵入式,也包括侵入式。出于安全監管與倫理治理的需要,有學者建議不要籠統地使用“腦機接口”,可考慮恢復對BCI和BMI的使用區分。
盡管腦機接口定義近年來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但這些定義都將大腦與外部設備之間的直接信息交互作為基礎。學界迄今未能就腦機接口的定義達成共識。有的學者在定義腦機接口時強調實時信號處理與雙向調控,而且監測的對象并不局限于大腦。有的學者對腦機接口的定義則顯得比較保守,雖然強調雙向信息交互,但定義主要針對“腦控”型,而非“控腦”型。因此,各國有必要堅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科技向善”的價值導向,始終以使用者的福祉為重,對腦機接口的概念內涵與研究邊界進行持續的反思與協商,以盡快形成國際公認的腦機接口階段性統一定義。此外,對腦機接口的解釋,既不能過度泛化,也不能過度窄化。(選自《學術前沿》2025年第15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周程,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八屆學科評議組成員(科學技術史),全國應用倫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研究方向為科學社會史、科技倫理治理、創新管理與科技政策,主要著作有《科技創新典型案例分析》《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哲學思想》等。
【往期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