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邊格局與世界變局深度聯動的內在邏輯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家安全研究所所長 韓愛勇
我國同周邊關系進入“周邊格局和世界變局深度聯動的重要階段”。這一戰略判斷高度概括了當前中國周邊環境的新變化、新特點和新趨勢,理解其基本內涵,也就能夠理解中國周邊外交的目標任務和思路舉措。我國周邊關系進入“周邊格局和世界變局深度聯動”階段,其內在邏輯是周邊格局變化吸引大國投入戰略資源,與周邊國家形成“合力”,推動周邊成為世界新權力重心。
“周邊格局和世界變局深度聯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聯動大國博弈,改變周邊關系互動模式,亞洲國家群體性崛起為世界多極化貢獻力量;聯動世界經濟,周邊合作遇挑戰,但也為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注入動力;聯動人類文明進程,雖遭西方文明敘事重構,卻為文明多樣化作亞洲貢獻。未來,“世界變局影響周邊格局更顯著”存在兩種趨勢:域外大國延續周邊對西方依附體系,周邊聚焦發展與整合推動世界多極化。周邊的發展優勢、在數字化綠色化領域的領先及中國的帶動、整合、引領作用,為實現第二種趨勢提供保障。(選自《學術前沿》,2025年第16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韓愛勇,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教授、國家安全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為國際政治思想史、中國對外戰略和亞太安全,主要著作有《在權力政治與自由主義之間——冷戰后東亞秩序的理論范式研究》、《全球安全倡議與構建周邊安全新架構》(論文)等。
世界變局下的中國周邊大格局與戰略應對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 石源華
當前,周邊格局和世界變局深度聯動,需要中國走出一條獨特的發展道路。面向未來,我們亟須推動一場認知革命,重新審識我們所處的地球、大國關系和國際組織的作用,維護新型全球化的大勢,攜手應對人類社會面臨的挑戰和風險。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時代新征程上中國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更趨復雜多變,需要認真總結中國周邊外交經驗,加強戰略溝通、風險預判和危機管控。汲取歷史經驗教訓,走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應將做大做好做強自身放在各項工作之首。同時,應該認識到,中國將在既有國際體系和規則之下實現強國目標,多邊主義仍是未來周邊合作的主要方向,應秉持親誠惠容理念,全面發展同周邊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推進大國協調和合作,著力維護周邊和平穩定大局;堅持合作共贏,深化與周邊“中間國家”的命運共同體建設;保持戰略定力,積極應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選自《學術前沿》,2025年第16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石源華,復旦大學特聘教授。研究方向為近現代中國外交史、韓國獨立運動及中韓關系史、中國周邊外交、朝鮮半島問題及東北亞國際關系等,主要著作有《新時代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研究新探》《中華民國外交史新著(修訂本)》《近代中國周邊外交史論》等。
以“五大家園”推動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
——上海大學特聘教授 江時學
大國與周邊如何相處,是國際關系的重要命題,折射出大國的世界觀、秩序觀和價值觀。當前,我國同周邊關系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時期,同時進入周邊格局和世界變局深度聯動的重要階段。周邊地區不僅是中國安身立命之所、發展繁榮之基,更是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更大作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鍵所在。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作為中國外交戰略布局中的關鍵一環,關乎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的持續深化與拓展,關乎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繁榮發展,更關乎全球治理體系的變革與完善。應深刻理解和把握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的內在邏輯與價值意蘊,增強做好周邊工作的使命感責任感,建設和平家園,筑牢地區安全基石;建設安寧家園,推動實現長治久安;建設繁榮家園,攜手邁向現代化征程;建設美麗家園,促進可持續發展;建設友好家園,密織民心相通紐帶,與周邊國家共享機遇、共謀發展。
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是一個循序漸進、久久為功的系統工程,既需要中國與周邊國家相向而行、精誠合作,共同應對多邊安全、經濟、生態及文化交流等挑戰,也需要中國主動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以務實舉措深化周邊合作,以人文關懷增進鄰里情誼,不斷豐富和發展亞洲價值觀,彰顯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擔當與智慧。(選自《學術前沿》,2025年第16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江時學,上海大學特聘教授、拉美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新興經濟體研究會副會長。研究方向為拉美、歐洲、新興經濟體、金磚國家、全球治理、中國外交,主要著作有《全球治理中的中國與歐盟:觀念、行動與合作領域》《時學時事看世界》等。
推動周邊工作理論和實踐創新的內在機理與路徑選擇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許利平
周邊國家在我國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是推動周邊工作理論和實踐創新的重要動力,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推動周邊工作理論和實踐創新的時代契機。在此背景下,需要從兩個大局出發,以立體、多元、跨時空視角,審視周邊關系,做好周邊工作。在深刻把握創新機理的基礎上,系統梳理新時代以來周邊工作的延續性與突破性進展,進一步揭示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發展邏輯。從周邊外交座談會到中央周邊工作會議,黨中央對周邊工作的認識達到新的戰略和理論高度,形成更加體系化、科學化認識,是對新中國成立以來周邊工作理論和實踐的繼承創新。
未來,推動周邊工作的理論和實踐創新需要三管齊下。一是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完善涉外法律法規體系。進一步強化黨領導對外工作的體制機制,構建周邊海外利益保護與風險預警防范體系,加強重大項目海外風險防控與安保合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規體系與規則構建,提升我國涉外法律服務水平與爭端解決能力。二是創新融通我國與周邊話語理論體系。推動中國話語與周邊話語融合,建立多渠道、立體式傳播格局,在產品、話語、本土化等方面著力,融通我國與周邊關系的話語理論體系。三是加強能力和隊伍建設,打造開展周邊工作的復合型人才隊伍,提升隊伍的科學化、專業化水平。(選自《學術前沿》,2025年第16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許利平,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亞太社會文化研究室兼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世界政治經濟學院博導。研究方向為東南亞區域國別、“一帶一路”、中國與周邊關系、非傳統安全,主要著作有《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走向民心相通研究》《中國與周邊命運共同體:構建與路徑》等。
中國維護周邊和平穩定的實踐邏輯與世界意義
——中山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周方銀
在大國戰略競爭加劇、世界動蕩變革的背景下,中國作為本地區實力最強大國家保持戰略克制并積極推動周邊合作,對周邊地區在同時面臨多方面挑戰的情況下維持總體和平局面,作出了重要貢獻。有效降低大國競爭對周邊環境的沖擊與影響;增大周邊國家在中美之間的回旋空間,使其能夠在大國競爭背景下保持策略選擇的靈活性;緩解中小國家的戰略焦慮,避免其在熱點問題上出現過激反應。同時,中國積極推動與周邊國家的經濟合作持續發展,使相關各方能夠通過持續合作獲取穩定的共同利益,夯實地區和平穩定的利益基礎。
總體而言,過去十余年的國際形勢變化對于推進國際合作并非十分有利,中國通過自身外交實踐在推動周邊環境改善、為地區合作提供動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積極踐行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周邊落地生根,逐步形成覆蓋范圍廣泛的雙邊命運共同體與多邊命運共同體網絡。中國攜手周邊國家共建命運共同體的實踐,不僅有助于改善相關國家安全關系,強化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利益紐帶,鞏固互惠互利基礎;也有助于筑牢本地區國家相互交往的情感紐帶,強化互信交流共識。通過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共同努力,周邊可以成為抵御國際形勢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的重要陣地。隨著時間推移,其積極影響能夠不斷向其他地區輻射外溢,對推動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繁榮發揮重要作用。(選自《學術前沿》,2025年第16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周方銀,中山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國際戰略、中國外交、亞太國際關系,主要著作有《東亞秩序:觀念、制度與戰略》、《大國的亞太戰略》等。
【往期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