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無類與科舉制度:義理與實踐的貫通
——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 張晉藩
“有教無類”作為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蘊含教育平等與普及思想,主張人人應享有受教育機會。在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發展中,科舉制度作為重要選官機制,深受這一儒家價值理念影響,蘊含通過教育實現社會教化、培養人才的政治智慧。
科舉制度始于隋唐,完善于宋,鼎盛于明清,核心是通過分科考試選拔人才,并依據成績授予官職。其形成并非偶然,而是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發展到特定階段的產物。科舉以開放性考試選拔模式,打破世襲貴族對政治資源的壟斷,推動社會階層縱向流動與橫向整合,使社會結構呈現前所未有的活力與開放性。
制度創新是科舉制度的核心。試卷密封、糊名、謄錄、鎖院等制度及南北分榜策略,皆致力于克服人性偏私與利益誘惑,看似簡單的流程設計,實則是對權力運行規律的深刻洞察,體現了中國古人對公平正義的追求。從考試內容設置、舞弊處罰機制,到地區名額分配、進士出路安排,各環節均經審慎考量,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該制度在千余年歷史中持續自我調整,最終形成完備的配套體系。盡管科舉制度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其為后世提供重要啟示,對現代社會教育及法律制度建設具有借鑒意義。(選自《學術前沿》,2025年第16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張晉藩,“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博導,法律史學研究院名譽院長。研究方向為中國法制史、法律思想史,主要著作有《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近代轉型》《中華法制文明史》等。
用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張志勇
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致信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希望廣大教師樹立“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志向和抱負,弘揚教師群體中一批教育家和優秀教師身上所展現出的“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說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是在中國教育實踐沃土上結出的碩果,具有獨特的生成邏輯,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本土性,是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精神力量。
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富含深邃的教育哲理、文化意蘊和實踐智慧,為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指明發展方向。用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需堅定教育報國的理想信念,陶冶為人師表的道德情操,秉持求是創新的治教態度,涵養教書育人的扎實學識,堅守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修樂教愛生的仁愛之心,弘揚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在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引領下,教師職業超越現實層面的物質追求,關注實現更高層次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彰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擔當,始終堅守對國家和民族的忠誠與責任。正是在家國情懷的引領下,一代又一代教育家前赴后繼,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播撒希望的種子。(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6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張志勇,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國家高端智庫教育國情調查中心主任。出版《情感教育論》《義務教育教學新體系》(合著)《創新教育:中國教育范式的轉型》《中國教育的拐點》(主編)等著作。
非遺經濟的興起與長效發展機制構建
——復旦大學旅游學系教授 沈涵
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制品的消費市場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當代年輕人群體在這一消費熱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度不斷提升,對非遺傳承人的創新工藝表現出極大的興趣。非遺手工藝品不僅是非遺傳承的重要經濟動力,而且是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和展示形式。在確保非遺文化傳承的前提下,將非遺轉化為文化產品,既能促進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又為非遺長久發展提供創新手段。隨著政策的支持和市場的推動,非遺產業有望繼續保持增長態勢,成為文化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
要促進非遺經濟長效發展,一方面,以創新驅動激發非遺經濟和非遺產品的活力。以文化賦能和科技賦能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促進非遺經濟場景創新、技藝創新、要素創新和科技創新,推動非遺文創、數字化非遺博物館、非遺手工坊等消費新模式創新發展,使非遺文化產業持續供給高品質、強創意和強審美體驗的文化產品。另一方面,利用好新媒體平臺做好非遺文化和非遺產品的傳播推廣。構建適宜的傳播環境,掌握傳播技巧,并創作具有影響力的內容以擴大傳播效果。同時,運用直播平臺促進非遺產品營銷,展示非遺產品的制作過程和文化內涵,為消費者提供直觀的產品認知。(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16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沈涵,復旦大學旅游學系教授、博導。主要研究領域為消費者行為、地方品牌、文化遺產數字創新、目的地營銷與管理等。出版專著譯著編著10余本。
人民論壇網評 | 大力弘揚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
2025年9月10日是我國第41個教師節。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全黨全社會大力弘揚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推動形成優秀人才競相從教、廣大教師盡展其才、好老師不斷涌現的良好局面。”放眼新時代神州大地,無數教師扎根教育一線,以三尺講臺為初心陣地,用學識為學生點亮成長成才之路,用默默堅守詮釋“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神圣使命。
大力弘揚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還需全黨全社會同向發力、久久為功、匯聚合力。全黨全社會要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激發教師躬耕教壇的志向。各級黨委政府要認真將教師權益保障落到實處,持續完善待遇保障機制,優化教育教學工作環境,讓教師在經濟上有穩定保障、社會上有崇高地位、職業上有強烈尊嚴,切實激發教師隊伍的積極性與創造力。同時,不斷厚植尊師重教的社會土壤,通過宣傳優秀教師典型、倡導尊重教師的禮儀規范、引導學生常懷感恩之心等方式,讓尊重教師從理念共識轉化為全民自覺行動。 新征程上,當以實際行動大力弘揚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不斷凝聚起支持教育、關心教師的磅礴力量,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注入不竭動力。(作者:黃開團,選自人民論壇網,詳見全文)
人民論壇網評 | 從改文風破題轉作風
文風體現作風、反映黨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若干規定》,第一條就明確提出要“切實精簡文件”,要求“堅持‘短實新’文風”。這不僅為公文寫作訂立規范,更通過文風轉變,引導黨員干部樹立求真務實的工作態度。
于精簡之中見擔當。“短”,不是簡單刪減,而是去蕪存菁、把握本質的硬功夫。行文要開門見山、直陳要義,拒絕穿靴戴帽。嚴格落實篇幅要求,做到言之有物、意盡言止,讓干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一線調研和為民服務中,在“精簡”中錘煉扎實作風。
在求真之中顯品格。要嚴把發文關口,減少不必要的文件,杜絕內容空洞、照抄照轉現象。要準確把握痛點難點,配套文件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讓每一份文件都成為可行可用的“施工圖”。
在創新之中顯作為。文風之“新”,不在于標新立異、辭藻新奇,而在于思想理念的深度和方式方法的管用,其背后體現出干部是否具備勇于擔當、善于作為的作風素養。黨員干部要敢于直面現實問題,在分析新矛盾、解決新問題中體現創新思維和務實擔當,真正以“短實新”的文風涵養過硬作風。(作者:鄒采悠,選自人民論壇網,詳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