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創新推動綠色生產力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 趙天壽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著力解決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莊嚴承諾。
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在于能源結構的綠色低碳轉型。技術創新是發展綠色生產力和推動能源轉型的核心驅動力。目前能源轉型過程中最亮眼的是光伏、風機裝機量的快速增長,然而光電、風電存在間歇、不穩定,電網難以大比例接納,這成為光電、風電占比進一步提升的瓶頸。儲能可以平抑光電、風電波動,支撐其大規模并網,已成為能源系統中的必備單元、保障能源安全的戰略性技術,是發展綠色生產力的重點領域和關鍵保障。技術創新突破長時儲能技術瓶頸,驅動鋰離子電池等新型儲能技術的發展,成為綠色生產力發展的典范。
能源轉型事關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是各國高度關注的戰略領域。進一步推動能源結構轉型,實現碳中和目標,需要加強能源技術研發投入。長時儲能是支撐能源結構轉型的必備技術,是發展綠色生產力的重點布局領域。(選自《國家治理》2024年第19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趙天壽,中國科學院院士,能源科學與工程熱物理專家,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長期致力于熱質傳遞理論和電池儲能技術的研究,建立了電池儲能系統中熱質傳遞和電化學能量轉換的耦合理論,在解決風光電并網難題、可再生能源規模利用、解決空氣污染與氣候變化問題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作風建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南京師范大學商學院教授 劉利平
當前,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與量的合理增長,更加需要堅強的政治引領與持續深化的作風建設,以優良作風塑造發展生態。
作風建設具有“求真務實”內核,通過激活積極性、節約資源、創新產品等,系統性驅動質量變革。當前,中國經濟已進入由“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的重要階段。亟須通過作風建設錘煉戰略思維、強化系統觀念、弘揚務實精神,確保經濟高質量發展始終錨定正確航向、行穩致遠。
作風建設具有“效能優先”導向,通過打破行政壁壘、降低制度成本、優化資源配置,全方位推動效率變革。面對資源約束趨緊、要素成本上升、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加等多重挑戰,要以作風建設為突破口,堅持實事求是,著眼實際需要,注重實際成效,促進經濟發展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
作風建設具有“清正廉潔”根基,通過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強化精準投入、完善法治保障,立體化實現環境變革。有好的作風才有好的發展環境,有好的發展環境才能夯實高質量發展的基石。要以嚴實作風保障財政精準投入、優化政企互動、改善營商環境,有效激發創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3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劉利平,南京師范大學商學院教授、江蘇人才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致力于質量管理領域的研究,在《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系統工程學報》等期刊上發表20余篇論文。
以高水平區域協同發展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吳一平
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規則體系是現階段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我們應基于自身的基礎條件選擇適宜的產業和技術,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將市場機制和政策引導進行深度結合,通過優化營商環境培育企業內生能力,充分調動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積極性、主動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深刻洞察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大力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同時,為釋放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潛在優勢,黨中央持續推進區域一體化建設,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經濟增長極。這就要求進一步提升城市群競爭力,實施產業優化布局,促進生產要素有效流動,激勵各城市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激活市場經營主體的競爭活力。
區域協同發展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緊扣一體化發展和高質量發展兩個關鍵詞,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充分發揮先發優勢、比較優勢、資源整合和綜合競爭優勢,持續強化區域協同、產業聯動、要素流通、資源共享、制度創新,打造國際一流的創新生態。推動要素跨區域有序流動,加快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的良性循環,推動供給側和需求側交替升級,實現經濟體系在更高水平達到均衡。(選自《國家治理》2024年第22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吳一平,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上海財經大學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員。研究領域為國家治理、財政體制與政策、產業政策與科技創新。在《經濟研究》《管理世界》《經濟學季刊》等期刊發表論文近50 篇。
發展壯大耐心資本的路徑選擇
——南京大學經濟學院產業經濟學系主任、教授 吳福象
耐心資本可以理解為,致力于發展新質生產力,堅持長期價值導向的投資策略,不刻意追求短期利益,愿意為獲取長期回報而承受較高的投資風險,并在面臨短期市場波動時不會輕易退出的資本形式。發展壯大耐心資本,有三種可行模式。國家戰略引領模式,以重大發展戰略為指引、新型舉國體制為抓手,推動國有長期資本成為耐心資本主力。多方資本驅動模式,以全球科技競爭為主題、政府市場雙擎為動力,推動專業化多元化資本成為耐心資本。“四鏈”融合賦能模式,以產業發展需求為先導、優化要素配置為抓手,推動耐心資本深度嵌入區域經濟循環。
發展壯大耐心資本,應堅持系統觀念全局謀劃,服務金融強國戰略。完善風險投資頂層設計,加快法規制度建設,增強風險投資與產業、科技、區域等戰略的協同性。應深化監管體制機制改革,拓展耐心資本來源。尊重風險與收益相匹配的客觀規律,放松國有資本參與風險投資的限制,引導保險機構和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有序參與風險投資。應多維拓寬投資退出渠道,暢通耐心資本循環。加強對上市公司的監督管理,整治二級市場亂象,為風險資本退出提供合理預期,拓展并購退出規模,引導理性制定回購計劃。(選自《國家治理》2024年第22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吳福象,南京大學商學院產業經濟學系教授、博導,長江產業發展研究院區域經濟研究方向首席專家。主要從事全球價值鏈和全球創新鏈治理、中國制造業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突破等專題研究。
人工智能賦能數字政府建設的機制與路徑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汪玉凱;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吳風
把人工智能技術運用于數字政府建設,進一步提升公共決策水平和能力,賦能政府治理現代化,是一個值得認真研究的新課題。
依托人工智能強大的計算和分析能力,不僅讓棘手的公共問題有了智能化的解決方案,還通過引入數據采集技術、深度數字分析、精準建模以及高度仿真的虛擬環境等創新手段,推動政府決策向數據驅動、直觀可視及全面優化的方向邁進。
生成式人工智能,特別是大模型技術,在人機交互領域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優勢,它們依托互聯網賦能的智能問答系統,承擔了部分原本需要人工完成的客服與咨詢工作,實現了人力成本的顯著縮減及工作負擔的有效緩解,并在政府治理的各個環節發揮積極效用。面對日益復雜的行政行為和行政決策過程,政府可借助先進技術更精準地預測民眾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務,以此提升公共服務的效能,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依托龐大的數據資源、強大的計算能力以及智能化的功能集成,新一代人工智能不僅構筑了多樣化的平臺與服務界面,更重塑了政府與群眾之間的交流范式。這些智能化平臺能夠高效協調各部門資源,構建起跨越時空界限、領域壁壘與部門分割的綜合服務體系。(選自《國家治理》2024年第19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汪玉凱,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長期致力于公共管理、中國行政改革以及電子政務等方面的研究。
吳風,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導。研究領域包括媒體應對與輿情管理、網絡治理、新聞傳播、宣傳創新等,在《光明日報》《現代傳播》等報刊發表論文20多篇。
【往期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