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產業工人的社會心理特點與心理建設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辛自強
產業工人是工人階級的主體力量,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他們廣泛分布在制造業、采礦業、建筑業、能源生產和供應業、交通運輸業、倉儲物流業、信息服務業等各行各業,推動著行業進步和經濟發展。心理建設是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的應有之義,我國從工業化到新型工業化的進程是由億萬產業工人以其磅礴之力推動的,他們的信心信念、體悟體驗、所思所想,不僅直接影響其工作效率和創新能力,而且關乎產業轉型升級、社會財富創造、新質生產力發展。目前已有的針對產業工人社會心理的調查研究,要么樣本量較少,要么涉及的心理行為變量較少,很難為產業工人心理勾勒出全景圖,很難探明廣泛變量之間的關系。
基于“新時代產業工人社會心理調查”數據,從工作心理、職業心理、生活心理三個層面揭示出當代產業工人的心理狀況:工作中“人力資本投入—組織回報”呈正反饋機制,產業工人的創造性角色認同對創造力的正向預測作用最強,在人工智能認知方面存在矛盾心態,職業精神水平整體較高但發展不平衡等。產業工人的心理建設需要關注其社會心理特點及現實根源,需要充分發揮工會的關鍵性作用,需要以特定的亞群體為工作重點。(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12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辛自強,中國人民大學吳玉章講席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在市場化的心理影響、財經素養的結構與測量、社會治理心理學與社會心理服務、心理變遷、認知發展以及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等方面都有原創性的研究成果。
大歷史觀視域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內涵及世界歷史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 龔云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本質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它沒有盲目照搬、模仿其他國家的現代化路徑,而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在科學把握中國歷史文化與國情、把握現代化建設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獨立自主開辟的一條新型現代化道路。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指引下,中國用幾十年的時間走過了西方國家數百年的現代化歷程,從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發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堪稱當代世界最偉大、最成功的現代化實踐。
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通過艱辛探索所開辟的這條現代化新路,既為中國社會的發展繁榮進步奠定了基礎,也為世界其他國家樹立了榜樣。這條道路的成功實踐,一方面,破除了西方所制造出來的“現代化=資本主義化”的思維定勢,超越西方現代化道路所帶來的資本至上、兩極分化、生態破壞、對外侵略擴張等痼疾;另一方面,破除了“現代化=西方化”的神話,證明了現代化道路的多樣性。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要繼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凝聚起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合力,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選自《學術前沿》,2022年9月下,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龔云,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副主任。長期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黨史黨建、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獨立出版10本著作,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求是》《人民論壇》等報刊發表學術論文近二百篇。
進一步增強干部隊伍改革落實能力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國家一級教授 張占斌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加速演進,中國式現代化步入關鍵時期,干部隊伍的改革落實能力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前途命運的重大戰略課題。
增強干部隊伍改革落實能力,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要求。干部隊伍在落實改革部署時,需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步伐,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積極投身于改革實踐。增強干部隊伍改革落實能力,是對黨的執政能力的現實檢驗。干部能否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改革決策,能否以正確的政績觀推動改革工作,直接反映了黨在領導改革過程中的執行力和領導力。
干部隊伍改革落實能力的核心構成要素有哪些?政治能力是忠誠擔當的“壓艙石”,包括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專業能力是攻堅克難的“金剛鉆”,包括政策轉化力、風險防控力、群眾工作力。創新能力是激發改革動能的“催化劑”,要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系統集成、堅持數字賦能。
增強干部隊伍改革落實能力,要加強理論學習,提高政治站位;提升專業素養,增強業務能力;強化責任擔當,營造良好氛圍;注重團結協作,凝聚改革合力;完善考評機制,加強監督問責。(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9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張占斌,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國家一級教授,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入選國家“四個一批”社科理論人才和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擔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馬克思主義理論工程項目首席專家,20多篇咨詢報告獲得中央領導批示。
人民論壇銳評 | “賣慘”博流量營銷:羞羞羞
近日,北京市處置一批短視頻領域惡意營銷問題賬號,其中最為挑動大眾神經、挑戰道德底線的是:有的網絡主播精心打造悲慘人設,通過“賣慘”博流量營銷進而變現。不知從何日起,“賣慘”似乎成了一種引人關注、獲取流量,甚至達成商業目的的“捷徑”。這種潛滋暗長的現象,正像毒瘤般侵蝕著社會公序良俗和大眾的理性認知,必須引起我們的警醒和抵制。
“賣慘”可以博得一時的關注和流量,但損失的是未來,丟掉的是人心。近年來,“大先哥助農在行動”、“李糊糊賣蔥”,以及涼山“石榴滯銷”等事件,無不是網絡博主利用悲情故事引流進而直播帶貨,以“假悲情”博取“真同情”,把觀眾的善良當作肆意收割的“韭菜”,利用他人的同情來填滿自己的欲壑。
讓“賣慘”沒市場、行不通,關鍵是要鏟除“賣慘”營銷的生存土壤。無論線上還是線下、臺前還是幕后,都沒有法外之地、輿論飛地。杜絕“賣慘”營銷牟利,重在建立科學完備的制度體系,讓“賣慘”營銷者無利可圖、無路可走。要優化算法獎懲,撕掉“苦情濾鏡”,防止資本以“情感”為誘餌、“共情”為釣線欺騙大眾;強化監督,戳穿“悲情表演”,引入管理者、服務者、第三方等多方評價機制,及時甄別“悲情”營銷、發現虛假“人設”;加大懲處力度,對“賣慘”以求名得利的行為,強化聯合執法,堅決予以打擊處理,避免“賣慘”成為“賣座”的手段。(作者:馮維維,選自人民論壇網,詳見全文)
人民論壇網評 | 在挺膺擔當中淬煉“有解思維”
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是一場充滿光榮與夢想的遠征,常常會面對復雜局面。青年干部作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生力軍,要涵養和淬煉“有解思維”,把“事必有解”作為一種態度、一種擔當、一種智慧,從而有效破解工作實踐中的各種難題。
實事求是地看,每一個問題的產生都有其必然原因,同樣,每一個問題的解決也都有其規律可循。問題和困難常常有,甚至天天有、時時有,有的可能是思想觀念上的問題,有的則可能是方式方法上的問題;有的可能是外部環境等客觀原因造成的,有的則可能與能力不足、本領不強、作風不硬等因素有關。但不論是什么問題或何種原因,也不論是在哪個領域、哪個行業中,只要我們敢直面、能正視,切實增強“有解”的意識和“必解”的決心,就一定能從各種看似復雜的“無解之題”中找到“有解之法”。
思維一變天地寬。思維能力強,才能更好掌握認識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金鑰匙”。“有解思維”作為一種積極正向的思維能力,不是抽象的理論或空洞的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方法,是我們攻克一切艱難險阻的思想武器。青年干部當持續涵養“有解思維”,在遵循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始終堅持問題導向,扎扎實實做好調查研究,切實把矛盾問題產生的內外因搞清楚、弄明白,在抽絲剝繭中認真做好分析梳理,推進問題有效解決。 (作者:韓駿升,選自人民論壇網,詳見全文)
【往期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