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穩住農業基本盤、夯實“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在“十五五”承前啟后的關鍵時期,廣大黨員干部須挺膺擔當、主動作為,激活產業振興這一關鍵“引擎”,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深挖鄉土韻,因地制宜打造產業“金名片”。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是鄉村產業蓬勃發展的基礎。我國農村地域廣闊、資源稟賦各異,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絕不能搞“齊步走”、套“同一個模子”,唯有立足實際深挖自身潛力,才能走出符合當地“水土”、獨具特色的產業發展之路。廣大黨員干部要深入田間地頭,邁開步子、沉下身子,深入調研當地村情民情,找準產業發展的突破口。要精耕細作特色產業。全面了解當地氣候、土壤、物種等資源稟賦,綜合研判區位特點、生態優勢和文化底蘊,發展“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特色產業,打造獨特的“金字招牌”“地標名片”。要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依托地域地形特點,在尊重農民意愿、保障農民權益的基礎上,積極穩妥推進土地有序流轉,引導產業集中發展,釋放規模效應紅利。要推進產業片區化聯動。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按照地域相鄰、產業相近、優勢互補的原則,因地制宜推動資源整合與協同發展,變“分散運營”為“集群作戰”,變“資源碎片”為“整體優勢”,凝聚鄉村發展強勁合力。
融通產業鏈,貫通縱橫構建發展“快車道”。大農業觀強調從農業生產到加工、運輸、銷售和消費的全產業鏈發展,以及農業與其他產業的全方位融合,這就要求廣大黨員干部以全局視野和系統思維,當好產業鏈的“設計師”與“施工隊長”,加強頂層設計與要素保障,系統破解各環節的堵點、難點。要在產業鏈縱向延伸上下功夫,做強“產加銷”一體化。推動構建“從播種到餐桌”的完整產業鏈,發展精深加工,提升產品附加值與競爭力;著力完善冷鏈物流網絡、建強產品營銷服務體系,讓優質產品不僅能“產得出”“產得好”,更能“存得住”“運得暢”“賣得火”。要在產業鏈橫向融合上做文章,推動一二三產業“跨界”出彩。秉持融合創新理念,大膽打破產業界限,做好“農業+”這篇大文章,促進農業與旅游、康養、文創、研學等新業態深度融合,積極培育多個市場主體,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豐富價值,為鄉村產業發展開辟新賽道、注入新活力。
做強技術核,科技賦能激活田野“新引擎”。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指出,堅持產量產能、生產生態、增產增收一起抓,統籌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要實現以上目標,廣大黨員干部必須聚焦科技創新這一關鍵“動力”,推動鄉村產業從傳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讓新技術為田野注入蓬勃生機。要攻堅關鍵核心技術,把農業“芯片”握在自己手中。推進種業振興,加強優質高效品種選育,讓“中國糧”用“中國種”;加快先進適用農機的研發與推廣,提升耕、種、管、收全程的機械化水平。要推動數字化智能化轉型,讓“汗水農業”升級為“智慧農業”。積極推進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應用,發展精準農業,實現種植管理的智能調控;推動建設智慧農場,讓農業生產全過程可感知、可控制、可決策。要培育鄉土科技人才,壯大鄉村全面振興“主力軍”。應廣納賢才,通過健全引才政策、完善服務體系,暢通高層次人才下沉服務渠道;同時,注重在致富能手、返鄉創業者、退役軍人等群體中挖掘培育“土專家”“田秀才”,打造一支懂農業、善創新的人才隊伍,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源源不斷的蓬勃動能。(趙之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