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2日晚,2025“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大思政課網絡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在江蘇河海大學成功舉行。活動由中央網信辦、教育部、水利部、人民日報社、共青團中央、江蘇省委網信委聯合主辦。
活動上,演員林永健和紅旗渠修渠人及其后代沉浸式再現當年戰天斗地的感人故事,展現了河南林縣人不認命、不服輸、敢于戰天斗地的英雄氣概,讓很多觀眾流下了感動淚水。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紅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社會主義是拼出來、干出來、拿命換來的,不僅過去如此,新時代也是如此。”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講話精神,又何嘗不是對青春華章的最好詮釋!因為青春華章,就是拼出來的、干出來的、用汗水甚至生命澆灌出來的!
青春華章是拼出來、干出來的。“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是奮斗出來的。”這樸素而鏗鏘的論斷,深刻揭示了實踐在當代中國發展進程中的核心地位。這種力量,不僅深藏在紅旗渠的歷史故事中,也鐫刻在“青春華章”的時代號召里。20世紀60年代,林縣人民克服極端困難條件,不以山河為遠,不以艱苦為辭,憑借肩挑手扛的實干,劈山鑿渠苦戰十余載,創造了“新中國建設史上的奇跡”。這綿延千里的“人工天河”,每一滴都凝結著“干”的精神。這份“干”,是雙腳走過的路,是汗水流過的奮斗,是雙手拼過的未來。它定義了青春的價值內涵,詮釋了奮斗的本質意義,宣告了這是一個實干者的時代。
新時代的青年,必須完成從“認知主體”到“實踐主體”的身份轉變,摒棄“驕嬌”二氣,俯下身子,沉下心來,不做清談客,不當觀望者,不做畏難人,帶著這種實干精神向急難險重的任務主動請纓,到基層一線的大地扎下根系,在科研攻關的戰場勇闖新路;也勇于乘風破浪,在建設海洋強國的新征程中,為挺進深海、經略海洋貢獻青春力量。
青春華章是用汗水甚至生命澆灌出來的。如果說“干”是行動的姿態,那么“汗水”與“生命”便是為這種姿態注入的靈魂,是它最厚重的價值刻度。紅旗渠的建成,不僅是一部改天換地的奮斗史,更是一道用熱血和生命在太行之巔樹起的精神旗幟。林縣人奉行“修自己的渠,流自己的汗”,沒有水準儀,就用一臉盆水、一根筷子替代;沒有工具,就湊上自家的鐵镢、鐵鍬、小推車。他們憑借一錘一鏟一雙手這樣最原始的工具,挑戰著生理與意志的極限。這些正值花樣年華的有為青年,義無反顧地將汗水浸潤進渠畔的巖石,用生命化作渠中不息的流水——這構成了歷史敘事中最悲壯而崇高的部分。
由紅旗渠縱觀人類文明史,水利不僅是技術工程,而是人與自然的深刻對話。從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所確立的公而忘私精神原型,到京杭大運河民夫枕河而眠所展現的集體力量,再到三峽工程、南水北調所代表的現代治理能力,一部煌煌水利史,正是一部中華民族在磨難中奮起、在奮斗中升華的精神史,是一代代青年用汗水與生命守護的江河安瀾與萬家燈火。
青春華章需要精神的傳承與時代的擔當。紅旗渠的渠水奔流不息,其精神亦歷久彌新。在河海大學的舞臺上,通過修渠人及其后代的沉浸式講述,紅旗渠精神以“大思政課”這一形式實現了跨越時空的生動傳遞與價值共鳴。這正是一種集體記憶的當代激活,是精神譜系的有效傳承。今天,我們無需再于懸崖峭壁間懸空除險,但我們面臨的,是烏東德、白鶴灘這樣的科技高峰,是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實現治水安邦的使命擔當,更是建設海洋強國、經略萬里海疆的時代召喚。這同樣是一場需要拼搏、需要實干、需要奉獻的“新修渠工程”,它呼喚著拼搏、實干與奉獻的實踐品格。
書寫新時代的青春華章,關鍵在于接過歷史的接力棒,將紅旗渠精神內化為我們的行動邏輯與價值認同,以此直面長江大保護的生態重任、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治理難題,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水安全與海洋權益挑戰。我們要以 “不認命、不服輸”的主體性姿態,成為這一精神的傳承者和實踐者,將個人的奮斗匯入國家發展的宏觀敘事。唯有如此,我們續寫的華章,才能因拼搏而激昂,因汗水而晶瑩,更因從高山延伸至大海的深厚傳承而堅實、不朽。(張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