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面對國際和地區形勢的復雜變化,特別是大國博弈和地區沖突累積疊加帶來的嚴峻挑戰,上合組織要真正有所作為,就要把構建地區命運共同體的任務做強做實,在政治、安全、經濟、人文和全球治理等方面加強成員國之間的交流互動、協調配合,堅決維護真正的多邊主義和多邊貿易體制,反對冷戰思維、霸凌行徑和貿易保護主義。未來,需把上合組織打造為成員國在“一帶一路”框架內開展戰略規劃對接的重要平臺,推動貿易投資便利化,應對域內外存在的重大安全風險,推動地區各國實現可持續發展,增進民眾之間的友好情誼,為構建新型國際關系作出更大貢獻。
【關鍵詞】上合組織命運共同體 真正多邊主義 可持續發展 全球治理
【中圖分類號】D820 【文獻標識碼】A
上海合作組織(以下簡稱“上合組織”)現有十個成員國、兩個觀察員國、十四個對話伙伴,面積超過歐亞大陸的五分之三,人口約占全球總人口的45%,全球影響和威望日益提升,已經成為國際事務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建設性力量。當前,大國博弈、地區沖突疊加交織,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肆虐,對現有國際經濟和政治秩序造成沖擊,上合組織積極維護和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在復雜的世界變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上合組織順應時代潮流,提出攜手構建上合組織命運共同體,為各領域多邊合作注入更多新理念、新動能。
面對地區穩定發展的復雜挑戰,上合組織維護成員國核心利益,尊重自主選擇
在國際政治和安全領域,大國博弈的不斷升級,為全球和地區戰略格局帶來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少數西方國家從自身的霸權利益出發,對其他國家自主選擇政治制度和發展道路橫加干涉,把自身的安全建立在損害他國安全的基礎上。在轉型過程中,上合組織成員國面臨復雜的外部環境,經常在執政方式、人權問題上受到西方輿論的無端指責。上合組織成立伊始,就強調堅定維護地區各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尊重彼此根據歷史傳統和自身國情選擇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道路,地區問題由地區國家自己解決。上合組織擴員后,覆蓋的地理空間大大擴展,合作議題更為豐富,但國家間關系也更為復雜。一些長期存在的分歧更加突出,如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多次爆發武裝沖突,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曾因邊界爭端導致激烈交火,給地區的和平穩定帶來不利影響。烏克蘭危機爆發后,俄羅斯與西方的地緣政治對抗,導致安全形勢空前緊張,上合組織維護地區和平、推動各國自主發展的任務更為繁重。
上合組織框架內的政治與安全合作進展較快,起點較高。從解決中國和俄羅斯、中亞國家邊境地區的軍事互信和相互裁軍開始,上合組織聯手打擊威脅地區穩定的極端主義、恐怖主義、分裂主義“三股勢力”和跨國犯罪,重點關注各種非傳統安全威脅,開展聯合執法合作、反恐軍事演習和情報交流,推動長期戰亂的阿富汗走向和平重建,取得很多合作成果,在維護地區穩定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正如2019年6月,習近平主席在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九次會議上強調的,“我們要把上海合作組織打造成安危共擔的典范。要秉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多措并舉打擊‘三股勢力’,加強去極端化合作。要為阿富汗早日實現和平、和解、穩定、發展發揮建設性作用”。①
成員國政治上相互支持,彰顯團結合作初心。上合組織政治合作包括成員國在國內政策、法律方面的溝通和協調,發揮元首外交的戰略引領作用,通過發表聯合宣言、簽署《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長期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啟動高級別磋商機制,在國際事務中相互呼應,表明共同立場,反對冷戰思維、強權政治、霸凌行徑,積極推進多極化進程。同時,上合組織還明確表示不會成為軍事政治同盟,安全合作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2019年5月,俄羅斯代表在上合組織成員國安全會議秘書會議上指出,“個別國家”不愿承認世界不再是單極世界的事實,企圖“在世界事務中保持唯一領導地位,迫使國際社會其他成員按照其命令行事,制造混亂和不穩定的溫床”。借助“經濟和政治壓力,以及結合軍事入侵威脅和從外部組織領導大規模抗議活動”,破壞其他國家政治主權。俄方代表提出,“顏色革命”是對上合組織成員國的一大安全威脅,應該予以足夠重視②。
強調共同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共克時艱。在成員國遭遇政治和安全危機時,上合組織第一時間表明立場。2012年上合組織北京峰會,各成員國一致通過了《上海合作組織關于應對威脅本地區和平、安全與穩定事態的政治外交措施及機制條例》。在應對新冠疫情的過程中,中國、俄羅斯、各中亞國家、巴基斯坦等國相互援助、共克時艱,開展廣泛合作。在抗疫過程中各國深刻意識到,僅靠自己的力量難以徹底走出危機,要進一步健全多邊應急響應機制,擴大在公共衛生安全領域的合作。烏克蘭危機爆發后,上合組織持續關注成員國糧食安全、能源安全、金融安全、網絡信息安全、生態安全等問題,強調深化禁毒、邊防、大型活動安保合作,支持在中亞國家設立專門機構,打擊毒品走私和有組織犯罪,加強各國主管部門維穩處突的能力建設。
面對外部發展環境的不確定性,上合組織成員國不斷擴大互利互惠合作,實現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上合組織成員國面臨的外部經濟環境不確定性增強,西方國家的保護主義、脫鉤斷鏈等做法,嚴重損害國際貿易秩序,使各國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壓力增大,發展不平衡進一步加劇。在此背景下,一方面,成員國之間的貿易額持續增長。另一方面,各成員國貿易、投資結構不合理、基礎設施落后等問題也日益顯現。在全球經濟陷入低迷、全球貿易體系和規則受到挑戰的背景下,全球南方群體性崛起遭遇的困難增多、阻力增大,更需要尋找多邊合作的機會。與此同時,數字經濟、綠色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新技術革命加速產業結構升級,世界經濟發展迎來新的契機。上合組織能夠在推動全球經濟復蘇、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和實現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上合組織在經濟領域確定的目標是實現貿易投資便利化,消除成員國之間開展多、雙邊經濟合作的人為障礙,為成員國實現共同發展創造條件。2018年6月,上合組織青島峰會期間,成員國元首發布《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關于貿易便利化的聯合聲明》。2024年10月,《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首腦(總理)理事會第二十三次會議聯合公報》指出,各方將致力于保障上合組織地區經濟穩定和社會發展,強調應在相關合作機制框架下就落實相關活動加強協調③。由于上合組織成員國經濟實力差距較大,多邊合作往往和雙邊合作并行,如中國和俄羅斯對中亞國家的經濟領域有更多投入、提供更多公共產品,也激發了地區國家參與多邊合作的熱情④。
針對成員國發展經濟的迫切需求,上合組織積極搭建平臺提供支持。中國在2024年阿斯塔納峰會后成為輪值主席,提出2025年為上合組織的“可持續發展”年。中國領導人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其他成員國的發展戰略對接合作受到更多關注,重大跨國經濟項目得到落實。2022年11月,成員國政府首腦(總理)理事會第二十一次會議指出,愿有效利用上合組織過境運輸潛力,建立地區交通及過境運輸走廊,實施可促進本組織地區互聯互通的大型項目。⑤《上合組織成員國發展互聯互通和建立高效交通走廊構想》《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關于維護供應鏈安全穩定多元化的聲明》等文件都反映了上合組織成員國進一步深化區域經濟合作,暢通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的立場。
上合組織命運共同體建設,使各成員國相互依存關系更加緊密。由于烏克蘭危機的延宕,西方對俄羅斯的全面經濟制裁不斷加碼,并且延伸到制裁俄羅斯的重要合作伙伴,這些受到波及的國家,大都是上合組織成員國,這不可避免對上合組織經濟合作帶來負面影響。但在外部壓力下成員國的貿易、投資額卻逆勢增長,體現出強大的韌性和潛力。未來要繼續在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上下功夫,加強能力建設,通過深化彼此經濟聯系,實現產業提質升級,克服外部勢力施加的“離心力”,在資源、市場、產業等方面更多取長補短、互通有無,就能匯聚起更加強勁的發展合力⑥。
面對較大的文化和制度差異,上合組織成員國深化民間友好,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
近代以來,西方國家隨著經濟和軍事實力的快速擴張,逐漸在全球占據發展優勢,為了給掠奪其他國家領土和資源尋找堂而皇之的借口,不斷鼓吹所謂“文明優越論”“種族優越論”,甚至有西方學者系統提出“文明沖突”和“文明終結”論調,來證明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的文化難以融通,最后要由所謂西方的“先進”文化來取代發展中國家的“落后”文化。一些西方國家,不僅舉起關稅大棒,而且把文化和科技也作為其鞏固霸權的手段,對競爭對手進行文化滲透和科技封鎖。上合組織從成立伊始,就明確文化沒有高下之分,提出“尊重多樣文明”,強調文明的多樣性是世界發展的活力和動力之源,主張不同文明之間應平等對話、友好交融,共同為人類的進步添磚加瓦。
習近平主席指出:“我們要把上海合作組織打造成包容互鑒的典范。上海合作組織地區孕育了眾多古老文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在此交融匯聚,相得益彰。我們要珍惜本地區文明多樣性這一寶貴財富,摒棄文明沖突,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為各國人民世代友好、共同發展進步注入持久動力。”⑦上合組織成員國之間既有源遠流長的文化交往史,也有較為明顯的文化和制度差異。在成員國之間開展人文合作的過程中,相對來說大國更愿意投入,小國缺少必要的資源和能力。因此,為密切相互交流,上合組織建立了一系列部長級會晤機制,簽署多邊文化、教育、科技、衛生等協定,成立上合組織大學網絡,開展青年、媒體交流,舉辦藝術節和其他文化活動,增進成員國民眾之間的相互了解和認知,拉近彼此的距離。
人文交流需要綿綿用力、潤物無聲,不能急于求成。上合組織在開展人文交流合作的過程中,鼓勵多層次、多主體的靈活方式,各成員國都能展示自身最優秀的文化特質。古代的絲綢之路,既是經貿之路,也是文化之路,在共建“一帶一路”的過程中,中國領導人總結提出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在開展多邊合作的過程中,有時不免會出現政治互信不足、經濟合作不暢等困難,但人文合作因為橫跨多個領域,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常常能夠收到良好的效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的文化交流也為各國化解政治、經濟上的矛盾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⑧。這也是上合組織越來越重視人文領域合作的原因。
中方希望成立多邊的睦鄰友好合作委員會并使其機制化,支持地方政府和社會組織參與其中。2023年,習近平主席在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三次會議上提出:“繼續深化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媒體等領域合作,支持上海合作組織睦鄰友好合作委員會等民間機構工作,舉辦更多人文交流活動。”⑨2024年7月,習近平主席以“攜手構建更加美好的上海合作組織家園”為題,在“上海合作組織+”阿斯塔納峰會上發表講話,建設“共同家園”,體現成員國、觀察員國、對話伙伴國命運與共的特殊關系,進一步加大不同文明互學互鑒的力度,使地區各國人民的友誼世代相傳,增進相互間的友好情誼,堅決反對文化和輿論霸權。
面對全球治理遭遇新的危機和挑戰,上合組織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維護公平正義
當前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治理體系遭遇新的危機和挑戰。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民粹主義泛起,形形色色的保護主義給全球合作制造障礙;一些大國打著“改革”的旗號,為謀求自身的地緣政治私利開展權力博弈,試圖削弱聯合國在解決國際沖突、促進全球發展方面的能力;在一些威脅全球的重大危機和挑戰面前,國際社會難以形成必要的合力。中國借助上合組織平臺,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提出切實可行的“中國方案”和“上合方案”。
全球治理需解決公平發展的問題。縮小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貧富差距,通過南南合作,給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平等發展的機會,這是上合組織與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組織的本質差別。上合組織成員國都不屬于西方發達國家,能夠代表世界上多數國家的利益,反對以大欺小、倚強凌弱,其關于國際事務的政策主張體現正義的聲音。正如習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九次會議上所強調的:“面對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戰,我們要展現應有的國際擔當,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密切協調和配合,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促進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⑩
全球治理需促進不同國家外交倡議的對接合作。上合組織所在地區大國利益集中,擁有豐富的資源儲藏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同時內外環境非常復雜,多種外部勢力長期滲透,很多合作超出地區范圍。各個成員國,尤其是中國、俄羅斯、印度作為大國都有自己的地區合作倡議,中國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影響深遠,俄羅斯也提出了以其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為核心的“大歐亞伙伴關系”倡議,這些合作倡議交叉,難免會出現競爭、對沖等問題?。基于這一問題的解決,中俄兩國在2015年共同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俄羅斯聯邦關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的聯合聲明》,化解了可能出現的矛盾,并積極開展經貿、交通、金融、人文等重點領域的政策協調,中國和歐亞經濟聯盟簽署經貿合作協定,上合組織也成為成員國、觀察員國戰略規劃對接的重要平臺。
全球治理的目標是實現共同發展。當前,各種各樣的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導致經濟全球化、區域化進程受阻,聯合國、世貿組織等一些世界性的多邊組織將會面臨更多困難。上合組織是聯合國大會的觀察員,和許多重要的國際組織、多邊機制建立了密切的聯系,并積極參與完善全球治理體系。上合組織國家經濟都呈現出較好的發展勢頭,但經濟結構仍待優化,數字化和綠色化發展相對滯后,有的成員國深受貧困、失業等問題的困擾,亟待在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方面加強項目推動與落實。2025年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將于8月31日至9月1日在天津舉行,會議期間將通過一系列重要成果文件,包括《上合組織未來10年發展戰略》,希望地區各國在重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方面加強合作,既注重經濟轉型,也關注社會公平,形成各個重點方向的伙伴關系網絡,打造一系列深化務實合作的平臺與機制,以成功的地區治理促進實現全球治理的宏大目標,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念。
經過多年發展,上合組織已成為打造新型區域合作機制的重要標志。上合組織命運共同體這一獨特概念,超越傳統的國際關系思維,強調相互信任、相互尊重、風險共擔、互利互惠、互學互鑒,走出一條徹底擺脫冷戰思維、零和博弈的國際合作新路,堅決反對干涉他國內政,在維護國際核心利益方面相互支持,主張通過外交對話解決沖突,是一種能夠深刻改變地區國際關系、實現各國共同發展的合理選擇。
構建上合組織命運共同體,既是長遠的目標,也是具體的實踐。在實踐過程中,各領域取得的一系列合作成果,使各國和各國人民都能夠在真正的多邊合作中受益,有獲得感和參與感。同時,構建命運共同體又是一個以新的合作理念、新的合作規則、新的合作方式爭取最大共識的過程,在制度和認知層面都要取得突破。在一個地理條件、資源稟賦、國家實力、文化傳統差異較大的地區,形成一種多數國家能夠認可的合作模式,需要持續不懈的努力,也要客觀認識地區的現實,充分考慮各方的訴求,爭取盡快把優先領域的多邊合作做大做實,為構建相互尊重、平等互利、開放包容的新型國際關系作出更大貢獻。
【注釋】
①《習近平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九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網,2019年6月14日。②Афганскую проблему расширили до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17 мая, 13:07, 2019 г. https://www.kommersant.ru/doc/3968812
③《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首腦(總理)理事會第二十三次會議聯合公報》,中國外交部網站,2024年10月16日。
④Россия–Узбекистан: общие векторы для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го роста,13 мая, 18:15, 2019 г.https://tj.sputniknews.ru/asia/20190513/1028893761/russia-uzbekistan-ekonomicheskogo-rost.html
⑤《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首腦(總理)理事會第二十一次會議聯合公報》,中國政府網,2022年11月2日。
⑥《李強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首腦(總理)理事會第二十三次會議上的講話(全文)》,中國政府網,2024年10月16日。
⑦⑩《習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九次會議上的講話(全文)》,中國政府網,2019年6月14日。
⑧孫壯志:《“一帶一路”框架內的人文合作:成就與前景》,《歐亞經濟》,2023年第2期。
⑨《習近平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三次會議上的講話(全文)》,中國外交部網站,2023年7月4日。
?Российско-казахстан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фактор Китая,26 ноя., 2019 г.https://www.eurasiareview.com/20112019-russo-kazakh-relations-the-china-factor-analysis/
責編/谷漩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