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第一卷,全面展現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其中多篇文章深入闡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共建清潔美麗世界倡議和主張,深刻揭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破解全球生態治理難題、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引領作用,對于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具有普遍指導意義,充分彰顯大國大黨領袖開闊的文明視野和天下情懷。
【關鍵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全球生態治理 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第一卷,收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文稿79篇,系統反映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豐富內涵、科學體系和原創性貢獻,為推進這一重要思想學理化、體系化闡釋提供了權威教材。全書多篇文章闡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共建清潔美麗世界倡議和主張,深刻揭示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破解全球生態治理難題、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引領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對人類文明負責的高度,提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理念,積極倡導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由全球環境治理參與者到引領者的重大轉變。中國積極引領全球環境和氣候治理進程,推動《巴黎協定》達成、簽署、生效和實施,作出碳達峰碳中和的莊嚴承諾并付諸實施;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清潔電力、清潔鋼鐵生產體系和新能源產業鏈,其中光伏、風電裝機容量連續10年位居全球首位;作為《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主席國,中國推動達成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高質量共建綠色“一帶一路”,倡導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攜手各方共同邁向綠色發展之路。這些中國貢獻和中國方案,以創新思路和務實行動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充分彰顯了大國大黨領袖開闊的文明視野和為世界謀大同的天下情懷,展現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國際意義和全球價值。
堅持和諧共生,凝聚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共識
建設綠色家園是全人類的共同夢想,需要共通的理念和共同的目標指引共同的行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中國、面向全球,深刻揭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與保護協同推進的一般規律,對于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這一重要思想從本體論的角度解釋了人與自然的同一性問題,認為兩者并非二元對立、非此即彼的割裂狀態,而是一體共生、休戚與共的生命共同體。馬克思主義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自然對于人具有先在性,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大自然孕育撫養了人類,為人類提供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人類應以自然為根,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在生態優先的前提下,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協調人與自然關系。我們要解決好工業文明帶來的矛盾,把人類活動限制在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趨勢,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然要求。
建設生態文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既著眼于當今時代需求,又關乎世界長遠發展,回應了世界的普遍期待,符合全人類共同價值,受到國際社會廣泛支持與認同。2016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生態文明戰略與行動》報告,在全球推介中國生態文明理念。《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以“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為主題,重申“只有重新建立人與自然的關系,才能實現公約提出的‘到2050年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實踐證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超越了地域限制,增強了走好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的信心,為應對全球生態環境風險挑戰,邁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更高發展階段提供了思想啟迪。我們要堅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自然之道,養萬物之生,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
堅持以人為本,重塑全球可持續發展價值取向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人民立場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根本立場。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解決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已經成為民生優先領域,是我們黨的使命任務之所在、宗旨要求之所在、施政方向之所在。中國共產黨不僅心系中國人民的環境福祉與生態需要,更以寬廣的天下情懷和世界眼光關注全人類可持續發展境遇,不斷增強各國人民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關系各國人民的福祉,我們必須充分考慮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優良環境的期待、對子孫后代的責任,探索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創造就業、消除貧困的協同增效,在綠色轉型過程中努力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優美生態環境已經成為各國人民高品質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講,生態環境是人類共同的語言。
在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和人類高質量發展的國際舞臺上,中國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中國在非洲推廣“稻田鴨”生態養殖,既可控制害蟲泛濫,減少農藥污染,也幫助農民增加收入;向100多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普及中國菌草技術,這項技術不僅對鹽堿地治理和防沙治沙具有重要功效,也給當地創造了數十萬個就業機會;中國綠色技術惠及各國人民,向全球提供60%的風電設備、70%的光伏組件設備,特別是在非洲大陸能源綠色轉型革命中發揮重要作用,大大緩解有關國家電力短缺難題,受到當地居民的熱烈歡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人類前途為懷、以人民福祉為念,積極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生態文明造福各國人民,開辟了人類可持續發展更加美好的前景。
堅持系統觀念,貢獻全球生態環境治理中國方案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整個世界是相互聯系的整體,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統。建設生態文明與經濟發展、政治建設、社會穩定、文化繁榮、科技創新,以及國際交流合作等各個領域關系密切,需要運用系統科學、系統思維、系統方法研究解決推進過程中面臨的各種問題。例如,生態是和諧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鏈條,山水林田湖草沙都是其中重要環節,如果缺乏統籌、各自為政,就會出現“九龍治水而水不治”的問題。發展與保護也是一個系統,生態環境問題的根子是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生態環境,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我們要按照生態系統的內在規律,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各要素,從而達到增強生態系統循環能力、維護生態平衡的目標。”堅持系統觀念,就是立足整體、統籌全局,抓住生態文明建設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點生態環境問題突破帶動全局工作提升,同時注重強化目標協同、多污染物控制協同、部門協同、區域協同、政策協同。
系統觀念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基礎工作方法,注重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強調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為全球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新的治理思路。近年來,中國與非洲國家開展防沙治沙合作,將“三北”防護林工程多年形成的統籌林草濕荒生態保護修復、植被固沙與工程固沙相結合、光伏治沙等系統治理經驗,成功復制到撒哈拉沙漠南緣,為相關國家構筑了一條防風固沙的“綠色長城”。在海洋治理方面,浙江提出“藍色循環”塑料治理模式,運用系統思維,構建“源頭減塑—岸海聯防—循環利用”一體化體系,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和實踐路徑,2023年該項目榮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我們應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尋求新的治理之道,增強全局觀念,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
堅持責任共擔,夯實共建清潔美麗世界合作基石
保持良好生態環境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心愿。當前,生態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和共同責任,面對生態環境挑戰,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沒有哪個國家能獨自應對。但我們也要看到,近年來全球氣候治理成效不彰,氣候融資艱難,個別西方國家熱衷于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對國際規則和國際秩序造成嚴重沖擊,與全球減排共識背道而馳,削弱了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合力。面對全球綠色轉型的不確定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愿同各方一道,切實履行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各盡所能,團結協作,推動共建清潔、美麗、可持續的世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處于不同發展階段,在環境問題上的歷史責任和現實能力存在差異。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就是要根據國情和能力,最大程度強化務實行動。發達國家應切實展現出應對氣候變化的真正誠意,加緊兌現氣候資金承諾,并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能力建設等方面的支持。廣大發展中國家也要在能力范圍內盡最大努力,攜起手來共同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為全球環境治理和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應有貢獻。
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始終秉持應有的歷史使命和道義擔當,積極拓展氣候治理、生物多樣性等領域合作,為變亂交織的世界注入寶貴的確定性。中國積極推進發展中國家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例如,2016年以來,提供并動員項目資金超過1770億元人民幣,有力支持其他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與40多個國家簽署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和援助協議,先后為120余個發展中國家培訓大量技術人員。面對全球生態環境合作困境,中國堅持重信守諾、知行合一,積極倡導共擔責任、合作共贏,攜手各國應對全球環境挑戰,為共建清潔美麗世界注入強勁動力和持久力量。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第一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5年。
②《習近平向氣候和公正轉型領導人峰會發表致辭》,《人民日報》,2025年4月24日。
責編/谷漩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