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思踐悟】
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要“推動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全局的戰略任務取得重大突破”“確保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十五五”時期作為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決勝期,其歷史方位的科學把握與體系優勢的鞏固擴大,對于把握戰略主動、構建新發展格局、確保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具有重要意義。
“十五五”時期所處的歷史方位
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明確了“十五五”時期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的歷史方位。
承前啟后、積厚成勢的戰略決勝期。從時間節點上看,“十五五”時期上承改革開放40余年的深厚積淀與“十四五”規劃的深入實施,下啟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承擔著為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奠定基礎的重任。據統計,2024年我國人均GDP達95749元(約1.34萬美元),要實現2035年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3萬美元左右)的目標,需要保持年均4.5%以上的經濟增速。這意味著“十五五”期間不僅要將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合理區間,更要在質的突破上實現歷史性跨越,著力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為長遠發展夯基壘臺、積厚成勢。
應對全球變局的戰略突圍期。從國際環境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國既面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歷史性機遇,也需應對大國博弈加劇下技術脫鉤風險加大的挑戰。“十五五”時期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加速演變,將呈現三重疊加特征。一是地緣政治風險上升,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構壓力。二是科技競爭白熱化,我國必須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步伐,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三是世界經濟復蘇動能疲弱、經濟周期波動加劇,全球經濟深度調整,不同國家增長分化趨勢明顯。2025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將2025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從年初的3.3%下調至2.8%。這種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增加了我國發展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
高質量發展的深化拓展期。從國內發展看,“十四五”期間我國經濟展現出強勁轉型勢頭,呈現三大趨勢性特征:一是全要素生產率增速呈上升趨勢。2024年研發投入強度達2.68%,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超過3.6萬億元,基礎研究經費占比提升至6.91%,創新指數全球排名第11位。二是供需結構邁向更高水平動態平衡。高技術制造業引領工業增長,2025年上半年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速達9.5%,遠超6.4%的規模以上工業整體增速,貢獻率達23.3%。三是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2024年中等收入群體已超4億,2035年有望突破7億。中等收入群體消費升級帶動產業轉型,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這一時期的核心課題在于鞏固既有轉型成果,著力解決深層次結構性矛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十五五”時期,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沒有改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進,將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十五五”時期將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從理念到實踐、從局部到全局深化拓展的關鍵階段,必須科學把握這一歷史方位,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
“十五五”時期高質量發展的體系優勢
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完整產業體系優勢、豐富人才資源優勢更加彰顯。“十五五”時期,充分發揮并持續鞏固擴大我國在制度、市場、產業、人才等方面的顯著體系優勢,是應對挑戰、把握機遇的堅實支撐。要保持定力、用好優勢,不斷激發潛力、化優勢為勝勢。
更加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能夠有效統籌各方資源,形成發展合力。“十五五”期間,新型舉國體制效能將進一步放大,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我國對前沿技術開發和高技術產業發展有明確的長期支持,既包括穩定的研發資金投入,確保在前沿領域不斷縮小差距;也包括較完善的政策扶持體系,不僅能減輕企業經濟負擔,還能降低研發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風險,鼓勵更多企業和科研機構參與到特定的技術創新活動中來。特別是對于“卡脖子”技術攻關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十五五”期間將形成更加精準有效的攻堅機制。
著力推進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與完整產業體系優勢疊加互促。我國是世界上產業門類最為齊全的國家,將建成強大的國內市場。依托市場和產業兩大優勢,擴大內需成為激勵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加速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創新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無論是企業的產品創新,還是產業轉型升級,都是由市場需求牽引供給方式轉變的動態過程。人民群眾追求更加豐富多彩的高品質生活,對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消費場景的需求持續增加。這種需求將直接帶動產業向高端化、數智化、綠色化轉型升級,“十五五”期間有望形成更為良好的供需互促局面,通過提高收入水平、完善社會保障和優化消費環境,增強居民消費能力,提高消費意愿。保障改善民生、擴大消費需求與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協同發展,將成為鞏固擴大高質量發展體系優勢的重要路徑。
持續釋放豐富人才資源優勢。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根本出路在于培養和集聚一大批具有原始創新能力的戰略科學家、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我國在核心人力資本領域的投入占GDP比重仍低于OECD國家平均水平。“十五五”時期,應將教育、科技、衛生、職業培訓等整合為“廣義人力資本投資”,強化目標剛性約束,設立“公共人才事務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重”預期性指標,確保人才相關支出增速高于財政收入增速。隨著高等教育規模持續擴大和職業教育體系完善,逐步建立多層次的人才資源和持續優化的創新生態體系,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堅實人才保障。“十五五”時期鞏固擴大這些體系優勢,將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馬一德,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知識產權學院講席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