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潿洲島風光。
張洪科攝(人民視覺)
充分利用沿海沿江的優勢,大力發展海洋經濟、臨港產業。加快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推動產業體系綠色轉型,發展壯大林業產業、文旅產業、養老產業、大健康產業,讓生態優勢不斷轉化為發展優勢。
——習近平
清晨的潿洲島,薄霧尚未散盡,海面被陽光揉出細金的波紋。近岸,一條小艇輕輕打著拍子,潛水氣瓶在船舷邊一只只排開,金屬扣與甲板摩擦發出脆響。廣西大學海洋學院科研團隊的學生們正準備下海進行珊瑚管護。海風帶著咸味,掠過每一張緊張又專注的臉。
潿洲島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是中國最大、最年輕的火山島,擁有中國大陸沿岸緯度最高的珊瑚礁。被稱作“海底熱帶雨林”的珊瑚礁,是生物多樣性最高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也是漁業、旅游業以及保護海岸線免受侵蝕和風暴破壞的關鍵一環。受氣候變化、海水升溫、過度捕撈及陸源污染影響,潿洲島的珊瑚礁生態系統一度遭受嚴重破壞,活珊瑚覆蓋率下降了70%。
2015年以來,廣西大學海洋學院科研團隊在潿洲島持續開展珊瑚礁保護與修復工作。他們建成的2000平方米修復示范區成功遏制了珊瑚礁退化趨勢,僅用3年便使示范區內活珊瑚覆蓋率從約5%提升至20%。“2023年,在北海市政府和潿洲島管理委員會的大力支持下,團隊進一步投放人工礁1520個、移植珊瑚8萬多株,修復海域面積達450畝。”廣西大學海洋學院副教授黃雯介紹。
這一連串喜人數字,是一群年輕人——廣西大學海洋學院學生以智慧、汗水與熱忱創造的。
即將進入研究生三年級的王明威已數不清這是他第幾次出海,卻深深記得第一次在水下看見珊瑚“白化”的樣子——一整片鹿角珊瑚像被霜打過,骨架般的白在水里顯得十分刺眼。
當海洋溫度過高,珊瑚會吐出生活在其內部、向其提供顏色和大部分能量的藻類。這樣一來,珊瑚就會呈現白色,稱為“白化”。“書上寫‘白化’,只是兩個字。可在海里,我看到生物‘活不下去’的那種狀態,很揪心。”王明威說。
選種、育苗、礁體設計與投放、移植、管護……過去兩年多的時間里,王明威都在這片海域“種”珊瑚。“水下的動作必須穩——托起珊瑚苗、擺正角度、用綁扎帶固定,再輕輕抖落附著其上的泥沙。”王明威說,種下去后,珊瑚苗的管護也非常重要。他會定期出海對珊瑚苗床進行生長檢測、記錄不同礁體的差異、采集生理數據,拆除纏在珊瑚枝丫上的漁網、魚線等海洋垃圾,同時也在陸基培育基地選育耐高溫的珊瑚,給修復區補充“后備軍”。
在臺風來臨的季節,珊瑚管護工作要“與時間賽跑”。例如,今年的“蝴蝶”“韋帕”來臨之前,他們提前下海,加固苗托,防止大風吹倒珊瑚苗架;臺風過后又馬上下去檢查,對于白化、掩埋、折斷等情況及時清理。“看到有的珊瑚個體,較種植時增長了10多倍,就很開心。”說到這里,王明威的嘴角微微上揚,“像看小孩一樣”。
“珊瑚寶寶”的成長,彭夢嬌記錄了不少。每次下海,她負責在修復區拍攝珊瑚、底棲動物和魚類。“最激動的,是看見人工基體上同時冒出五六個小個體。”她比了個指尖大小的圓,繼續說,“還有小魚苗在珊瑚里對我搖尾巴。那種‘它們在、還在長、長得好’的感覺,能抵消一整天的疲憊。”
隨著珊瑚礁修復項目的推進,潿洲島海域的水下生態全面向好,越來越多游客上島觀光、體驗海島游玩項目,其中,“看珊瑚”尤其受到青睞——潛入海中,五顏六色的珊瑚礁像一座座海底花園,魚群穿梭往來,如夢似幻。
珊瑚礁生態系統的恢復吸引了大量海洋生物回歸,潿洲島海域成為我國近海唯一的大型鯨類捕食場所,形成獨一無二的大陸沿岸觀鯨海景。此外,全島植被覆蓋率超過85%,負氧離子含量為內陸城市的50—100倍。
“近兩年,潿洲島海灣的鯨群規模越來越大,‘玻璃海’出現的天數越來越多,海底珊瑚面積越來越大,生態旅游已經成為潿洲島旅游的一大亮點。”島上的景區講解員介紹。
數據顯示,2024年,全島潛水旅游項目共接待游客約9.5萬人次,收入約1710萬元。潛水旅游公司生意火爆,島上1.8萬名常住居民也享受到潿洲島的生態紅利,吃上了“旅游飯”。當地特有的珊瑚石民居小庭院被開發成高端民宿,村民們有的出租房子,有的到酒店上班,有的開觀光車……以各種方式緊密融進生態旅游產業的鏈條之中。
正值暑期旅游旺季,潿洲島上的珊瑚館,也是游客必打卡的去處。這座全國最大的珊瑚礁公益科普館,由廣西大學海洋學院與北海市潿洲島旅游區管理委員會共同打造,館里不僅有圖文并茂的展板,還有琳瑯滿目的珊瑚礁活體、標本……自2019年建成以來,珊瑚館已免費接待游客約32萬人次。
除了日常科研,莫立偉常去珊瑚館做公益講解。“每當我講到,珊瑚礁是‘海底的熱帶雨林’,雖然只占海洋面積的0.25%,卻能為30%的海洋生物提供棲息地時,游客都會發出‘哇’的驚嘆聲。”莫立偉說,有一次,一個孩子聽完講解后,認真地告訴他,為了保護好珊瑚,以后下海不再涂防曬霜了。
在莫立偉的科普工作里,還穿插著珊瑚“認養”活動:游客給珊瑚苗命名,寫好小牌子,拍一張合照,后續一年,科研團隊會把這株珊瑚種到海里,將其生長照片寄給認養人。“他們會等那張照片,等著看珊瑚長成什么樣了。這種等待,本身就是一種情感連接。”莫立偉說,“科研把珊瑚種回去,科普把人心帶回來。”
廣西大學科研團隊推行“科研+科普+旅游+社區”模式,希望讓更多人走進珊瑚世界、了解生態保護。對他們來說,在海里“種”珊瑚還遠遠不夠,希望能在更多人心里種下愛護環境、關心生態的“珊瑚苗”。
今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王明威也帶著大家“認養”珊瑚。“很多參與認養的游客和島民會說:‘原來我也能為保護珊瑚做點事兒’,這句話,比在實驗室看到珊瑚數據變好更暖心。”在王明威看來,海底的珊瑚要長很多年,修復的一面是“種”,另一面是“守”:守住珊瑚礁生態、守住水下秩序,也守住公眾的參與熱情。
傍晚,退潮的礁灘露出細密的孔洞,海水在孔隙里發出咕嘟咕嘟的聲響。有人把今天用過的綁扎帶理順晾起,有人把樣線卷回卷盤,有人把講解用的展板擦干收好……科研團隊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島嶼在夜色里慢慢靜下來,海底的枝丫還在無聲生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