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9.5%,3D打印設備、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產品產量同比分別增長43.1%、36.2%、35.6%……翻開中國經濟半年報,新質生產力增勢明顯。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在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時,明確提出要“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興支柱產業,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體現出進一步通過制度創新激活創新要素的深層邏輯。
當前,地球村里“創新競賽”如火如荼。一方面,全球科技創新步入密集爆發與加速迭代的關鍵期,諸多領域顛覆性技術持續涌現,重構著創新版圖,為各國發展帶來難得的歷史機遇,也帶來了更大的競爭壓力。另一方面,不少發達國家推動“再工業化”和“制造業回歸”,原有的國際產業分工格局被打破,從源頭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時不我待。
因時應勢,我們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一個個新興產業加速成長、不斷壯大。疊加完備的產業體系、巨大的市場規模、海量的應用場景、豐沛的人才資源等諸多優勢,我們有信心有底氣在新興產業的全球格局中占據更加關鍵的位置。
越是勢頭向好,越要鞏固夯實基礎,高度警惕發展中的不良苗頭與不良傾向。必須看到,部分新興產業出現的惡性“內卷”,擾亂市場秩序,侵蝕企業利潤,更嚴重威脅著整個產業的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需要緊盯問題、綜合整治。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依法依規治理企業無序競爭、推進重點行業產能治理、規范地方招商引資行為……此次會議的諸多部署,均與此有關。
新興產業代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其培育與發展需要創新資源和多領域多行業的支撐。必須把重點放在更好構建產業創新生態上,讓一顆顆具備潛力的“種子”,盡快成長為能夠有效帶動產業升級的“大樹”。
落腳到實踐中,以高標準市場體系優化創新資源配置,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加快構建與之精準適配的金融服務體系,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開放;突破體制機制障礙,打通科學技術產業化通道;完善產權制度,依法平等長久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建立高效的知識產權綜合管理體制;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以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強產業合作共贏……這些將成為改革創新的著力點。
推動新興支柱產業聚能起勢,源于技術、資金、人才等要素的加法,源于高質量科技供給與產業需求、市場需求的協同,更源于每一個創新主體的韌性。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涉及科技型骨干企業的主導地位、大中小微企業間的創新協同,支持企業參與重大科技創新攻關、構建企業牽頭的融通創新生態、引導企業主導和參與標準制定等,都是需要繼續深入回答的課題。
中國經濟的一條寶貴經驗,就是既緊盯當下,也立足長遠。面對新興產業賽道上這場國家綜合實力之間的較量,以擔當實干推動實現更多核心技術的突破和產業生態的完善,以“十年磨一劍”的定力持續突圍,我們必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加澎湃的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