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論語】
支持海南探索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是我國改革開放的重大舉措。海南自由貿易港將于2025年12月18日啟動全島封關運作。
值得一提的是,1978年12月18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在這一天啟動封關運作,象征著中國在對外開放道路上的堅定和傳承,向全球彰顯中國堅定擴大高水平開放的決心。全島封關是海南自貿港建設的標志性工作,具有里程碑意義,堪稱我國高水平開放的新標桿、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和服務國家戰略的新樣板,將對中國乃至全球帶來深遠影響。
海南自貿港全島封關,實施更加優惠的貨物“零關稅”政策、更加寬松的貿易管理措施、更加便利的通行措施和更加高效精準的監管模式,開放水平大幅提升,既是引領新時代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也是引領全球自主開放的生動實踐。一方面,海南全島封關運作有助于為全國擴大開放探路開路,樹立國內高水平開放新標桿。封關是實施以“‘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島內自由”為基本特征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制度。“一線”放開,是在海南自貿港與我國關境外其他國家和地區之間實施一系列自由便利進出舉措;“二線”管住,是海南自貿港與內地之間作為“二線”,針對“一線”放開的內容實施精準管理;島內自由,是在海南自貿港內,各類要素可以相對自由流通。因此,封關后海南與國際的聯系將更加便捷,開放水平將實現大幅躍升。
另一方面,海南全島封關運作有助于為全球自主開放作出示范。當前,世界范圍內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加劇,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在此背景下,全島封關運作將有助于把海南自貿港加快打造成為引領我國新時代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不僅為中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作出貢獻,也能為世界經濟注入穩定性和確定性。
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水平開放。海南自貿港全島封關,是我國以高水平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全島封關運作后,企業和個人所得稅“雙15%”優惠政策等更高水平開放措施將加快集聚人才、技術等高端要素資源,有助于在生物育種、深海科技、商業航天、綠色低碳、數字經濟等領域集聚新質生產力,推動旅游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四大主導產業補鏈延鏈、優化升級,帶來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系統性重構,形成我國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封關運作后,進口“零關稅”商品及其加工制成品不再局限于企業自用,可以在享惠主體間自由流通,免于補繳進口稅收,對延伸島內產業鏈條、增強產業競爭力、形成產業集群效應具有積極意義。封關運作后,圍繞重點產業補鏈延鏈強鏈,還會出臺有針對性的政策舉措,積極培育新業態新模式,加速吸引產業集聚,助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海南自貿港全島封關,能夠更好發揮國內國際雙循環交匯點作用,更好服務“三區一中心”戰略定位,形成服務國家戰略的新樣板。海南將緊緊圍繞建設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試驗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國際旅游消費中心、國家重大戰略服務保障區的戰略定位,科學謀劃封關前后的改革開放和高質量發展工作。全島封關后,加工增值30%內銷免征關稅等高水平開放舉措將使海南自貿港作為連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鍵樞紐作用更加凸顯,服務國家戰略的能力將更強。
從地理區位看,海南是我國西南、西北等內地最近的出海通道,比經東部地區出海平均節約10天左右,擁有中國通往東南亞、非洲、歐洲和大洋洲航程最短的港口,既可以成為中國西南、華南地區貨物出海主通道,并向西北乃至內地更大范圍延伸,又可以成為東南亞、非洲、歐洲和大洋洲等地區貨物進入內地的主窗口,輻射整個祖國內地市場。封關運作后,中國企業可以借助海南自貿港,更便捷地走向國際市場,拓展海外業務;境外企業也能以海南為橋頭堡,進入中國內地市場,實現互利共贏。在國際航運和航空領域,海南將發揮更大樞紐作用,加強與世界的聯系,提升物流效率,促進貿易往來。國際經貿合作網絡和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網絡建設,將進一步加強海南與世界各國的經濟合作與文化交流,提升海南國際影響力,為國家戰略實施提供有力支撐。
(作者:崔衛杰,系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