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調查研究工作,多次就做好調查研究工作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系統回答了新時代為什么要調查研究、調查研究什么、如何開展調查研究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中央八項規定第一條,就是要改進調查研究。新征程上,不斷把調查研究做深做實,對于加強黨的作風建設、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增強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帶頭抓好調查研究,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增強問題意識,真正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準、把對策提實”。問題是時代的格言,是表現時代自己內心狀態最實際的呼聲。調查研究是一種主觀見之于客觀的社會實踐活動,本身就是為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把情況摸清。深入實際是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前提。開展調查研究,首要任務是掌握全面、真實、豐富、生動的第一手材料,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特別是要堅持結論產生在調查研究之后,杜絕先入為主思維,對調查了解到的真實情況和各種問題,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把問題找準。問題是事物矛盾的表現形式。找準問題需要注意把握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優先解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帶動其他矛盾的解決。實踐中,找準問題還需要反復復盤,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剖析正面和反面典型案例,舉一反三,真正把群眾面臨的問題識別出來,把群眾的意見反映上來,把群眾創造的經驗總結出來。
把對策提實。衡量調查研究搞得好不好,關鍵要看調查研究的實效,看調研成果的運用。為此,應注重調研成果的轉化運用,切實把調研成果轉化為解決問題、改進工作的實際舉措,防止調查多研究少、情況多分析少,提出的對策建議大而化之、空洞抽象、不解決實際問題。對經過充分研究、比較成熟的調研成果,及時上升為決策部署,轉化為具體措施;對尚未研究透徹的調研成果,應當更深入地聽取意見,完善后再付諸實施;對已經形成舉措、落實落地的,則應及時跟蹤評估,視情況調整優化。
樹立系統觀念,講求科學方法
調查研究是一個綜合性的工作,呈現出一個完整的過程,必須堅持系統觀念、講求科學方法,正確處理好各種關系。
“身入”和“心到”相統一。“身入”是開展調查研究的前提,“心到”則是做好調查研究的關鍵。高質量開展調查研究,就要對群眾有感情,懷著滿腔的熱忱、眼睛向下的決心、求知的渴望,做到現場看、當面聽、直接問、用心想,真正把自己當作群眾的一員、把群眾的事當作自己的事,滿懷對人民群眾的真情實感和責任擔當。
現場調查和網絡調查相統一。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許多行之有效的調查研究方法,如走訪調查、蹲點調查、典型調查、實地考察、座談研討等,這些方法要在新時代繼續加以繼承和完善。同時,也要適應信息化網絡化的特點,充分利用大數據、互聯網,進一步豐富調研手段、創新調研方式,運用好網絡調查、統計調查、抽樣調查等方式了解民意、回應關切。
調查和研究相統一。調查研究包括調查與研究兩個環節。從開展調查研究的實際情況看,實踐中存在調查不夠的問題,也存在研究不夠的問題。應當充分認識到,調查是研究的前提和基礎,研究是調查的繼續和深化;調查的目的是更好地進行研究,研究則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問題。調查之后只有進行深入細致的思考,反復比較、深入研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才能找到事物的本質規律,提出的對策建議才能解決實際問題。
改進工作作風,力戒形式主義
中辦印發的《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在“工作要求”中提出,“要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不搞作秀式、盆景式和蜻蜓點水式調研,防止走過場、不深入”。做好調查研究工作,必須改進工作作風,破除形式主義痼疾。
精準選題,不能“跟風”。“磨刀不誤砍柴工”。選題是調研工作能否取得實效的基礎,選題選好了就向成功邁出了一半。在精準確定調研選題上持續發力,就要用好“深、實、細、準、效”五字訣,明確意圖、突出重點、直擊要害,直奔問題去,弄清楚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弄清楚基層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聚焦工作中的堵點淤點難點,忙在點子上,謀在關鍵處,有針對性地開展調查研究。
掌握主動,不先“放風”。開展調查研究的目的是聽真話、察真情,是為了總結經驗、查找問題、尋求對策。為此,必須掌握調研的主動性,帶著問題開展真調研,防止“表演式”調研,將調研變成參觀。可以通過“四不兩直”等方式,避開“精心準備”,增加“自選動作”,深入調查一些沒有做準備的地方,多研究一些尚未摸清楚的問題,力求準確、全面、透徹地了解情況,真正把情況摸透摸實。
輕車簡從,不耍“威風”。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才能取得人民群眾信任,增進與人民群眾的感情,聽到真實的聲音。應按照輕車簡從、減少陪同、簡化接待的要求,簡化調研形式,堅持厲行節約,不搞層層陪同,不搞特殊化,不增加基層群眾的負擔,拜人民為師,甘當小學生,求智于民、問計于民,回歸調研本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