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萬物競發的七月,又一批高校畢業生懷揣夢想踏上人生新征程。202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到1222萬人,再創歷史新高。各地正以繡花功夫織密就業保障網,為青年成長成才搭建廣闊舞臺。
政策的溫度決定著就業的廣度。教育部“政策地圖”將國家和地方政策精準推送給畢業生,人社部“百日千萬招聘專項行動”搭建起校企對接橋梁,財政部真金白銀保障政策落地,這些組合拳彰顯著“就業優先”的國家戰略。上海通過事業單位崗位傾斜,河北設置5000個臨時公益性崗位,寧夏按每人1500元標準發放一次性擴崗補助,這些因地制宜的創新實踐,既拓寬了就業渠道,更傳遞出“不讓一個畢業生掉隊”的決心。
教育是人才成長的根基。高校正主動打破“圍墻”,與企業共建共享實驗室、超算中心等科研平臺,讓學生在真實場景中提升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同時,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的同頻共振,是破解結構性矛盾的關鍵。從“雙千”計劃開設1000個“微專業”和職業能力培訓課程,到百萬青年技能培訓行動聚焦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領域,教育供給側改革正為新興產業輸送急需人才。
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為畢業生打開了新的機遇之門。當查子涵團隊入駐湘江科創園獲得高校合作機會,當返鄉大學生通過直播帶貨帶動農戶增收,這些鮮活案例印證著:在新質生產力的賽道上,青年大有可為。尤其是隨著靈活就業和創業正在成為新潮流,這種就業觀念的轉變,既得益于“互聯網+”催生的新業態,更離不開“創客中國”等賽事平臺的孵化培育,全社會正在形成“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濃厚氛圍。
當然,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盡管政策、教育、市場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機會,但是個人能力才是最可靠的“通行證”。機遇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更值得點贊的是,越來越多畢業生主動到基層“蹲苗”,在社區治理、鄉村全面振興一線摔打磨礪,這種“向下扎根”的選擇,終將成就“向上生長”的未來。更值得一提的是,面對就業壓力,保持積極心態尤為重要。當越來越多青年以“先就業再擇業”的理性態度面對現實,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個人的成長,更是整個社會就業觀的進步。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創業就業既是民生工程,更是發展工程。當政策的陽光照亮每一個奮斗者的夢想,當教育的雨露滋養創新創造的種子,當市場的沃土孕育新興產業的生機,當個人的奮斗融入時代的洪流,我們有理由相信,1222萬畢業生定能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書寫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作者:倪芷倩、林東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