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必然要求實現教育現代化。沒有鄉村教育的現代化,就沒有全國教育的現代化。因此,需要加快推進鄉村教育現代化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事業全面發展,中西部和鄉村教育明顯加強。隨著我國城鎮化深入推進,人口遷移流動日益活躍,教育資源配置需要相應作出調整。發展鄉村教育,應辦好辦優縣級中學,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優化課程體系設計,適配學生不同發展需求;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教學育人水平。
關鍵詞:鄉村教育 教育強國 教育現代化 鄉村教師隊伍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成教育強國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夢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實現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先導任務、堅實基礎、戰略支撐。”[1]建設教育強國,實現教育現代化,是一項系統工程。當前鄉村教育仍然是教育發展中的短板,沒有鄉村教育的現代化,就沒有全國教育的現代化。因此,我國亟需加強鄉村教育現代化建設。
辦好辦優縣級中學,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隨著我國城鎮化深入推進,人口遷移流動日益活躍,教育資源配置需要相應作出調整。辦好縣級中學(以下簡稱“縣中”),是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突破點。鄉村全面振興要靠人才,人才的培養要靠教育。當前亟需改變市級中學到縣域“挖走”優秀生源的現狀。若優質學生紛紛涌向市區,縣中不僅會失去辦學積極性,辦好縣中的目標更會成為空談。
同時要看到,一些農村家長為讓孩子在市里上學,不得不舉家前往市區陪讀,大幅增加家庭的教育開支與生活負擔。為此,教育改革應當針對性破解這一難題,辦好縣中。一方面,縣中辦好了,就能帶動鄉村義務教育鞏固和發展,使農村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中學教育;另一方面,可以打破“只有市里名牌高中才能出人才”的認知誤區,縣中一旦辦出質量、辦出特色,同樣能培養出大批優秀學生,讓更多人才脫穎而出。辦好縣中,需要建立“市縣結合”的管理體制。不同縣域的經濟、文化等發展存在差異,有些縣可能缺少相應的資源,需要市域優質高中幫助縣中,市縣結合,共同提升教育質量,培養更多的優秀學生。
優化課程體系設計,適配學生不同發展需求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提出:“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2]。這是未來教育現代化發展的趨勢??h中要辦成綜合高中,促進職普融通。學生高中畢業后都考上大學是一時難以達到的,而且考上大學后也會選擇不同專業,高中應該為不同發展方向的學生提供成長條件。
未來教育發展應著力推動職普融通,大力辦好綜合高中,為每一位學生提供更優質、更適配的成長路徑。當前情況下,還是盡可能讓學生有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機會。職業高中在社會認知中仍存在“低人一等”的刻板印象,家長普遍不愿送孩子就讀,學生自身也缺乏學習動力與認同感。若不是從產業、職業發展出發,僅將學業基礎薄弱的學生集中在同一環境,易形成消極氛圍,導致不良習慣的相互影響,反而不利于學生成長。不同孩子發展階段不同,讓學生進入普通高中就讀,能為各類學生創造更積極的成長環境。為適配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普通高中需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以“多樣化課程”支撐“個性化成長”。例如,設置理工類、技術類、經濟類、文學類、藝術類等特色課程模塊,讓學生能根據自身興趣、特長與未來規劃自主選擇,為每一位學生搭建成才橋梁,使人人都有成才的機會。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教學育人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培養造就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3]《綱要》提出:“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筑牢教育強國根基。”[4]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有了優質的教師隊伍,才能培養出優質的學生。教育部推出國家優秀中小學教師培養計劃(“國優計劃”),是培養高水平專業化教師的重要舉措。希望入選“國優計劃”的高水平“雙一流”大學,充分認識此項任務的重要意義與光榮使命,切實發揮學科、師資等優勢,著力培養一批高水平、專業化的中小學教師。僅依靠“國優計劃”,難以完全滿足我國中小學1500萬教師隊伍的建設需求,還需進一步強化師范院校體系建設。一方面,重點辦好地方師范院校,提升其辦學質量與建設水平;另一方面,應適當增加地方師范院校公費師范生招生名額,聚焦培養當地師范生,讓他們到農村“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加強鄉村教師在職培訓,聚焦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教育應用,熟練使用教育部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推動城市優質學校與農村學校開展長期有計劃的對口幫扶,助力鄉村教師提升課堂教學水平,并深化城市教師的教育認知。同時,可組織幫扶對口學校的學生參與文體、科技創作等互動活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此外,地方政府需切實改善鄉村教師生活條件,解除其后顧之憂,讓教師安心從教,不斷提高教育質量。
【本文作者為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
注釋略
責編:程靜靜/美編: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