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是建設教育強國最重要的基礎工作。面對教師隊伍存在的供需結構性矛盾與能力轉型滯后問題,需把握好政策紅利、社會共識與技術革新疊加的重大機遇。深刻認識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通過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專業能力、強化政策保障激勵等多維路徑,推動教師隊伍建設高質量發展,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堅實支撐。
關鍵詞:教育強國 教師隊伍建設 功能重塑 教育家精神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1]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建設教育強國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來抓,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大力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2]2024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弘揚教育家精神 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提出“強化教育家精神引領,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要“堅持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3]2025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專章闡述“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筑牢教育強國根基”。[4]教育強國建設是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性、先導性工程,教師隊伍建設是教育強國建設最重要的基礎工作。加快推進教育強國建設必須將教師作為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
當前教師隊伍建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師隊伍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格局性變化。面向加快建成教育強國的新形勢新任務,教師隊伍建設同時面臨重大機遇與嚴峻挑戰,亟須從理論與實踐層面進行深入分析與應對。
主要挑戰
人口結構變化引發供需矛盾。當前,我國正處于人口結構深度轉型與教育需求多元化、高質量化的交匯期,教師編制剛性管理與人口動態變化趨勢張力凸顯,教師隊伍在數量、結構、質量等方面均面臨優化壓力。從教師數量看,在部分地區,學齡人口減少導致部分學校招生困難,教師需求相應下降,甚至出現局部教師相對過剩現象。而在快速發展的新興城市和人口流入地區,學齡人口增加,對教師的需求急劇上升,但教師供給卻難以在短時間內滿足需求,導致教師短缺問題突出。從教師結構看,人口結構變化疊加科技進步和產業變革,對科學、技術、工程、數學(STEM)和人工智能等新興及交叉學科教師的需求旺盛,但相關專業教師的培養補充相對滯后,難以滿足未來教育教學的戰略需要。
區域資源失衡制約教育公平。我國地域遼闊,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盡管國家通過“特崗計劃”“銀齡講學”“組團式幫扶”等政策推動基礎教育教師資源區域均衡和向基層下沉,但區域、城鄉之間的教育投入和師資配置存在顯著差異。從區域維度看,東部發達地區與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教師隊伍綜合差距依然較大。例如,東部省份教師人均培訓經費、高級職稱教師占比等均顯著高于中西部省份,這種差距部分傳導為教育質量的區域不均衡。從城鄉維度看,城市教師享有更優質的培訓資源、更高的薪酬待遇與更完善的職業發展通道,導致農村地區一定程度還存在優秀教師“招不來、留不住、教不好”現象。
能力轉型滯后呼喚教育變革。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教師能力提出全新要求。然而,當前教師隊伍的能力轉型步伐與時代要求相比存在差距,“舊能力不適應、新能力未穩固”的結構性矛盾顯現。在知識結構層面,教師對跨學科知識、前沿科技知識的更新滯后與掌握深度不足,難以有效支撐STEM教育、項目式學習等新型教學模式的深度實施,部分學科教師對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教育應用潛能認知有限。在教學能力層面,傳統“講授式”“應試化”教學模式慣性依然存在,針對學生高階思維與核心素養的培養體系尚不成熟。在隊伍結構層面,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比例、質量及企業實踐經歷等仍存在明顯短板。
重大機遇
政策紅利:強國建設釋放教育改革新動能。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統籌部署,為教師隊伍建設提供前所未有的制度紅利。其一,財政投入保障有力。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持續保持在4%以上,為教師隊伍建設與職業吸引力增強提供堅實保障。其二,政策體系日益健全。《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關于弘揚教育家精神 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等文件密集出臺,形成縱向貫通、橫向銜接的政策矩陣,為教師隊伍建設提供制度保障。其三,區域協調戰略縱深推進。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創新共同體建設,以及中西部“師范教育協同提質計劃”、對口幫扶政策等的實施,為教師跨區域流動、跨校協同、跨領域共享創造制度通道,教師資源正由“行政調配”邁向“市場+政府+社會”協同配置的新階段。
社會共識:全民尊師重教支撐教師新發展。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人民群眾對“好教育”“好老師”的期盼日益強烈,“全民重教、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更加濃厚,為教師隊伍建設提供了深厚的社會基礎。一是教師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和職業地位不斷提高。教師職業的社會美譽度持續提升,有效激發教師的職業認同感與內生動力。二是社會資源賦能教育的渠道拓寬。企業、公益組織通過設立教師獎勵基金、支持教師培訓項目等方式參與教師隊伍建設,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多樣化資源,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多方支持格局。三是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逐步健全。家校共育機制的完善使教師能更精準地掌握學生成長需求,形成教育合力,這種社會協同氛圍為教師隊伍建設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
技術革新:智能技術深度重構教育新生態。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深度重構教育形態。唯有通過審慎應對挑戰并主動擁抱機遇,方能引導這一變革進程服務于教育現代化的戰略目標,推動教育向大規模個性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發展,為促進教師供給側與教育需求側匹配提供新動能。一是資源普惠共享效應。技術革命打破教師發展的資源和時空限制,例如,“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整合全國優質教學資源和培訓資源,縮小區域教師能力差距。二是教學效能提升效應。智能工具提升教師工作效率與專業效能感,例如,智能備課系統可輔助生成個性化教案,減輕教師事務性負擔;大數據學情分析工具能實現精準診斷,使教學決策更加科學。三是教育形態變革效應。技術革命正推動教師從“經驗驅動”走向“數據驅動”,從“封閉個體”走向“開放節點”,進而推動教師角色從“知識傳授者”向“學習引導者”“素養培育者”“人機協同者”轉型。
新時代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根本遵循
202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釋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5],為新時代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供根本遵循。
強化思政鑄魂功能,筑牢立德樹人的政治根基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教育作為“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其政治屬性強調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這就要求教師隊伍必須將“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作為最高使命,將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教育工作的根本標準。
從教師的角色使命看:教師既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專業引領者,也是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政治擔當者。因此,教師需超越單一知識傳授者角色,同步擔當起價值引領者和精神塑造者的核心職責,踐行“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這一使命的達成,不僅是教師個人職業發展的內在要求,更是關乎國家長遠發展、民族復興大業的客觀需要。
從教師隊伍層面看:教師隊伍建設必須將政治標準擺在首位,健全教師政治理論學習長效機制,強化師德師風建設頂層設計,完善教師思想政治素質考察、評價與激勵機制,確保教師隊伍整體政治可靠、信念堅定、師德高尚。系統構建將黨的教育方針轉化為教育教學實踐的制度體系和能力支撐體系,引導全體教師深刻理解并自覺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
從教師個體層面看:教師必須心懷“國之大者”,持續深化自身思政理論修養。通過系統深入學習黨的創新理論,精準領會國家政策方針,將政治要求融入課程設計、教學實施、學生評價等全過程,將價值引領、精神塑造融合貫穿于教育教學各環節,以崇高的政治素養和道德情操引領學生,著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堅定“四個自信”,自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主動將“小我”融入“大我”,在推進民族復興偉業中實現人生價值。
深化普惠賦能功能,保障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教育的核心追求。教育作為重大民生工程,其人民屬性聚焦于滿足人民群眾對更加公平而有質量教育的迫切需求,致力于促進每一個學生的自由而全面發展,讓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將“促進學生全面成長、回應人民教育期盼”作為根本職責,將學生的全面發展成效作為檢驗教育工作的重要標尺。
從社會公平視角看:教師既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實踐推動者,也是保障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關鍵踐行者。這一責任的履行,不僅是教師職業情懷的體現,更是關乎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
從教師隊伍層面看:教師隊伍建設必須堅持全國一盤棋,著力破除教師資源分配體制機制壁壘,推動城鄉、區域、校際、群體之間教師資源的優質均衡配置,特別注重提升農村、邊遠、中西部地區教師的待遇與職業吸引力。通過優化教師編制管理、創新教師流動機制、加強教師培訓與激勵機制,實現教師資源的科學配置與高效利用。同時,應注重教師隊伍的結構優化,提升教師的育人能力和教育質量,為教育公平和教育質量的提升提供堅實保障。
從教師個體層面看:教師作為學生成長引路人,其教育理念與行為直接影響學生的發展方向和人生軌跡,是微觀層面教育公平的最終落實者。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實踐中,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為每一名學生的成長提供平等機會。特別是扎根基層、鄉村、邊遠地區的教師,在有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促進社會階層流動、實現教育機會均等方面承載著社會期望,是實現每個孩子公平而有質量教育夢想的堅實力量。
升級戰略支撐功能,對接國家發展的核心需求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教育作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先導任務和戰略支撐,其戰略屬性強調教育要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產業轉型升級、區域協調發展等戰略布局,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將“服務國家戰略、培養急需戰略人才”作為核心使命,將培養符合國家戰略需求的高素質人才成效作為檢驗教育工作的關鍵指標。
從國家戰略全局看:教師既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創新組織者,也是推動教育服務國家戰略、培養戰略人才的核心賦能者。因此,教師需超越傳統教學范疇,同步擔當好戰略引領者和創新推動者的角色。這一使命的達成,不僅是教師適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關乎國家在全球競爭中贏得主動、實現長遠發展的關鍵所在。
從教師隊伍層面看:教師隊伍建設必須堅持國家戰略導向,強化教師隊伍的戰略支撐能力,推動教師隊伍向高層次、高水平發展。教師隊伍應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如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產業升級、區域協調發展等,構建與國家戰略相匹配的教師發展體系,為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提供前瞻性、高水平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加強跨學科、跨領域教師團隊建設,促進不同專業背景教師深度合作,建立教師與科研機構、企業等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
從教師個體層面看:教師要持續提升自身戰略素養與綜合能力。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教師隊伍體系建設,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6],關注科技前沿和產業發展趨勢,主動對接國家戰略需求,積極參與科學研究、教育改革與創新實踐。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戰略思維、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引導學生關注世界大勢、國家形勢,激發學生投身人類和平發展,以及國家戰略領域和關鍵行業的熱情。此外,教師還應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和公益活動,將專業知識創造性運用到解決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實際問題中,以實際行動彰顯教育服務國家戰略的使命擔當,為國家發展培養更多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戰略人才。
教育強國視域下教師隊伍建設的實踐路徑
教育強國視域下教師隊伍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堅持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從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專業能力、強化政策保障激勵等多維路徑,全面提升教師隊伍現代化水平,為教育強國奠定堅實根基。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構建教育家精神引領的價值共同體
堅持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教育家精神是教師職業的靈魂所在,需通過系統性制度設計融入教師職業全生命周期。一是堅持教育家精神培育涵養,融入教師培養、發展全過程。在大中小學縱向貫通、職前職后橫向銜接的教師教育體系中,把教育家精神列為核心教育模塊,構建日常浸潤、項目賦能、平臺支撐的教師發展良好生態。二是堅持弘揚踐行教育家精神,貫穿教師課堂教學、科學研究、社會實踐等各環節,筑牢教育家精神踐行主陣地。將“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價值追求轉化為課程思政元素,引導教師用實際行動詮釋教育家精神。三是堅持教育家精神引領激勵,耦合教師評價管理體系。建立完善教師標準體系,將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素,納入教師管理評價全過程,促使教師主動將精神內涵轉化為日常教育教學的實際行動,讓教育家精神真正成為教師職業發展的價值航標。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師德師風是教師的立身之本,必須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建設體系。一是健全師德規范體系,持續細化師德行為清單,進一步落實好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的各項要求。二是完善師德養成機制,堅持將師德教育納入教師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的必修內容,職前教育階段開設師德修養課程,通過案例分析、情景模擬等方式培養師范生的師德意識;職后培訓中開展師德專題研修,結合典型師德案例進行警示教育,幫助教師不斷提升師德境界。三是強化師德評價應用,堅持將師德評價結果作為教師職稱評聘、評優評先、績效工資分配等的首要條件,落實師德“一票否決制”。建立師德檔案,如實記錄教師的師德表現,定期向教師本人反饋,督促其持續改進。同時,將師德評價結果向社會適度公開,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師德建設的良好局面。
提高教師專業能力,鍛造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重構教師培養范式。應對能力轉型挑戰,必須全面提升教師的核心素養與數字化能力。一是推動教師職前培養體系重構,支持高水平綜合大學深度參與教師教育,強化師范大學教師教育“主陣地”責任,支持師范大學“雙一流”建設,深化“師范教育協同提質計劃”。重構師范生核心課程體系,融入教育家精神涵養、人工智能素養、跨學科教學、項目式學習等前沿內容,強化基于真實教育場景的沉浸式實習實踐。二是完善教師職后終身學習體系,構建分層分類、需求導向的教師專業發展“學分銀行”體系。根據教師的不同發展階段和需求,開展針對性的培訓項目,如新教師入職培訓、骨干教師提升培訓、名師高端培訓等,推廣工作坊、項目式、沉浸式等“研訓用”一體化培訓模式。加速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完善教師企業實踐制度,暢通高技能人才到職業院校任教的渠道。三是鼓勵教師投身教學研究與創新實踐,探索建立周期性帶薪學術(教研)休假制度,設立教育教學改革專項支持計劃,支持教師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完善教學成果培育、評審、獎勵與推廣機制,充分激發教師探索教育規律、創新教學模式的內生動力。
數字化賦能教學轉型。新技術革命為教師隊伍建設帶來新的機遇。一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建立教師發展大數據平臺,對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專業發展情況等進行全面、精準的數據采集和分析,提供個性化的專業發展建議和培訓方案,實現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的培訓模式轉變。二是推廣應用智能教學工具和平臺,構建“教師+機器”的人機協同模式,如智能備課系統、在線教學平臺、虛擬實驗室等,為教師提供更加豐富的教學資源和便捷的教學手段,將教師從大量重復性、事務性工作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課程設計、個性化輔導、師生情感交流等更具創造性的工作中。三是開展教師信息技術素養培訓,提高教師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能力,掌握智能教學工具和平臺的使用方法,熟練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課程設計、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強化政策保障激勵,建立優質均衡的教師供給新生態
健全制度保障體系。聚焦教育強國建設,不斷優化教師隊伍建設的頂層設計。一是完善教師教育政策體系,《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將“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筑牢教育強國根基”置于核心位置,為教師隊伍建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動能。各級教育部門的首要任務是將《綱要》的宏觀部署轉化為具體、可落地的行動方案,建立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的政策轉化與執行機制。二是強化政策系統集成,將教師隊伍建設與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等相關政策緊密結合,形成政策疊加合力。健全教育部門與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跨部門常態化協同機制,精準對接國家重大戰略對人才結構、能力的需求變化。三是切實保障教師的合法權益,積極探索高校和科研院所教師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激勵機制,落實并完善義務教育教師工資待遇保障長效機制,切實為教師減負增能,為教師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讓教師能夠安心從教、熱心從教、舒心從教、靜心從教。
推進體制機制創新。聚焦區域資源失衡問題,亟須創新教師資源配置與流動機制。一是建立教師編制動態調整機制,根據人口結構變化、城鎮化進程和產業布局調整,合理調整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教師編制數量,建立更加靈活的“總量控制、動態調整”的彈性機制,探索建立“編制周轉池”制度。二是完善教師交流輪崗制度,在更大范圍內深化“縣管校聘”改革,賦予縣級教育部門更大的教師資源統籌權,制定科學合理的交流輪崗方案,明確交流輪崗的范圍、期限、待遇等,確保交流輪崗工作的順利開展。通過建立城鄉教師交流、校際教師交流等機制,促進優質教師資源共享。三是加強教師流動的激勵保障,對交流輪崗教師提供薪酬待遇、職稱評審、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生活補貼、交通補貼等方面的政策傾斜,提高教師參與交流輪崗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建立起有效的師資流動補償機制。
形成協同支持網絡。統籌利用社會資源,構建充滿活力的教師發展支持網絡。一是加強多方主體聯動。構建大學、政府、中小學協同聯動的教師發展支持體系,建立企業與學校的人才培養合作機制,推動產學研一體化,通過校企人員互聘、共建研發中心、聯合申報項目等機制,打通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二是鼓勵社會組織參與教師隊伍建設,積極引導和規范各類教育基金會、專業學會、公益組織等社會力量參與到教師發展中來,在教師獎勵、教師培訓、教師評價、教師激勵、教師幫扶、國際交流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形成對政府投入的有益補充和特色拓展。三是加強家校合作,建立家校共育機制,加強對家長的家庭教育指導,引導其理解教育規律,尊重教師專業權威,形成理性教育預期,共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本文作者為華東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院長;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教育家精神弘揚與落實機制研究”(24JZD013)階段性成果】
注釋略
責編:李 懿/美編: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