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實踐,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賦予新的歷史使命和時代內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大學已深度融入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大學必須胸懷“國之大者”,緊跟時代步伐和社會發展需要,切實轉變大學發展的價值邏輯、發展邏輯和治理邏輯,以戰略牽引重組學科生態,以能力躍遷重構育人模式,以超域融合重建創新體系,以合作引領重塑開放格局,全面提升服務區域發展和國家戰略能力,回答好“強國建設,大學何為”時代課題。
關鍵詞:一流大學 強國建設 邏輯 變革
【中圖分類號】G472.3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提出:“要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各級各類教育的生命線,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以教育高質量發展賦能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1]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指示精神,為新時代高校強化使命擔當、服務國家發展大局,指明前進方向。大學必須“跳出教育看教育”,更新發展理念,轉變邏輯范式,扎根中國大地,將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融入中國式現代化全局,全面提升服務區域發展和國家戰略能力,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培育更多一流人才,創造更多一流成果,作出更多一流貢獻。“雙一流”建設高校承擔著全國超過80%的博士生和近60%的碩士生培養任務,是培養基礎研究人才的主力軍和科技創新人才的生力軍,更應著力推動知識創新、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同頻共振。[2]
大學服務區域發展和國家戰略的時代之問
當前,“兩個大局”加速演進并深度互動,大學的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變化。大學不是脫離社會的孤立存在,而是與國家命運、區域發展同頻共振的戰略力量。大學如何更好地融入國家和區域發展,如何適應時代和社會需求變化,如何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構成了新時代大學發展的時代之問。
如何有力支撐中國式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4年9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我們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著眼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和運用系統觀念,正確處理支撐國家戰略和滿足民生需求、知識學習和全面發展、培養人才和滿足社會需要、規范有序和激發活力、扎根中國大地和借鑒國際經驗等重大關系。”[3]“五個重大關系”論述,為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的科學內涵、落實建設教育強國的實踐要求指出了著力點,也為新時代新征程我國大學立足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指出了前進方向、明確了實踐路徑。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雙一流”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我國高等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大學在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黨的十九大提出:“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4]黨的二十大提出:“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5]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已經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不可或缺的“國之重器”。立足新發展階段,大學必須勇擔時代使命,以服務區域發展和國家戰略為導向,不斷豐富拓展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時代內涵,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加快理念更新、體系革新,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
如何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教育、科技、人才作出專章闡述、統一部署,體現了我們黨對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發展的迫切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推動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統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要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著眼提高創新能力,完善高校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6]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作為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交匯點,在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中,應發揮先鋒和樞紐作用,推動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建設,加速將人才優勢、科技優勢、創新優勢轉化為系統合力,有力支撐服務新質生產力培育和高質量發展。
如何適應快節奏的社會發展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顛覆性技術、新產業形態和新經濟模式不斷涌現,大學的外部環境正發生深刻變化,對教育、科技、人才提出了新目標、新要求。然而,現階段大學在辦學理念、體制機制、方式方法上與社會發展已然出現速度差。這一問題的深層原因,是教育發展“慢過程”與社會發展“快節奏”之間的矛盾。人才成長、知識生產與傳播、學科形成與發展有其自身規律性,需要一個相對長的周期進行積淀,這意味著教育發展是一個相對“緩慢”的過程。特別是在當今信息時代、智能時代,知識更新、技術迭代、產業升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進,教育“慢過程”的特點愈發凸顯。大學在知識傳授、學科專業設置、科研速度深度上,已經相對滯后于社會發展需求。如何正確處理培養人才和滿足社會需要的關系,建立起大學和社會互通互融的新機制新通道,是當前大學適應并引領社會發展的關鍵所在。
大學服務區域發展和國家戰略的邏輯之變
全面提升大學服務區域發展和國家戰略能力,需要轉變發展觀念,深刻把握大學發展內在的價值邏輯、發展邏輯和治理邏輯之變,以先進理念引領大學高質量發展。
深刻把握從“同質對標”向“使命定制”的價值邏輯轉變
中國式現代化需要高等教育從不同領域、不同角度發力。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跳出大學辦大學”,將大學置于中國式現代化全局的坐標系中進行重新審視和考量。結合特定區域、特定行業和特定領域的需要,國家賦予不同類型、不同區域大學的使命各有側重。大學建設發展不應“一把尺子量到底”,而應構建與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精準匹配、與區域創新發展深度融合的新評價體系。大學應當強化家國情懷、勇擔國家使命,形成服務區域發展和國家戰略的高度自覺,主動融入戰略全局,精準把握發展定位,充分發揮特色優勢,并將這一使命內化于學校體系建設、能力建設和文化建設中,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積極貢獻。
深刻把握從“供給主導”向“需求牽引”的發展邏輯轉變
大學的建設發展,往往基于自身的發展歷史、辦學傳統和基礎條件,是一種以教育供給側為主導的發展模式。當前,高等教育正在經歷從“供給定范式”向“需求定方向”的模式轉軌。大學如果固守傳統觀念,故步自封,深陷于自身發展的“小邏輯”當中,必定落后于時代進步、社會發展,更不可能適應未來發展潮流。因此,大學必須盡快轉變發展觀念,從“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向“國家需要我做什么”“社會需要我做什么”轉變,緊跟時代和社會發展趨勢,深度融入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當中。正確處理教育發展“慢過程”與社會發展“快節奏”之間的關系,樹立需求導向,將社會發展所需全方位融入新時代人才培養、科研創新、學科建設當中,構建大學與社會的強聯系、深耦合,在及時響應、精準適配和協同發展中,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深刻把握從“專業導向”向“創新引領”的治理邏輯轉變
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興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重塑知識生產、傳播和應用方式,對傳統“從上到下、壁壘森嚴”的學科專業分類體系產生多重影響。基于學科專業構建起來的教學科研組織方式和管理模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大學必須適應知識生產新方式,突破學科專業邊界,促進融合發展,推動學科知識重構和創新模式變革,以更具包容性的“共性底座”和更具開放性的“生長模式”重塑辦學形態,推動內外部治理實現系統性革新。這就要求大學必須加快推進學科專業、隊伍、平臺、組織架構等要素的優化重組,有效整合資源,創新組織模式,塑造良好育人生態、創新生態和服務生態;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加強與政府、企業、研究機構、金融行業等主體的協同聯動,促進創新要素暢通流動,最大限度釋放大學的創新效能,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
大學全面提升服務區域發展和國家戰略能力的變革之道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7]全面提升大學服務區域發展和國家戰略能力,絕非依靠零敲碎打、修修補補可以實現,而是需要一場涉及理念、結構、模式、生態的全方位、深層次、系統性變革。大學應當聚焦國家需求,立足區域發展,堅持系統觀念,全面加強有組織的人才培養、有組織的科技創新、有組織的社會服務,以改革創新的勇氣和智慧,破除影響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推動學科生態、育人模式、創新體系和開放格局深刻轉型。
以戰略牽引重組學科生態
立足新發展階段,大學改革發展亟需突破學科邊界,以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為航標,構建使命驅動、創新引領的學科生態。
超前布局未來領域。以前瞻眼光錨定未來賽道,緊扣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合成生物技術等科技變革前沿,布局新興學科,加強基礎學科建設,培育引領未來的學科領域和方向。聚焦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建立敏捷響應工作機制,在戰略急需和關鍵領域,超常布局前沿學科,引領未來產業發展。
深化學科交叉融合。打破學科壁壘,有效整合優勢力量,通過設立學科交叉中心、交叉學部等方式,打造學科交叉平臺,健全有利于促進學科交叉的考核評價體系和資源配置機制,提升跨學科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快推動人工智能與各學科深度融合,賦能傳統學科升級,培植新學科增長點,構建面向智能時代的學科新生態。
驅動學科轉型升級。加快對存量學科的持續優化,建立健全“新增—改造—撤停”組合策略,不斷完善面向社會發展需要的學科調整優化機制,構建更具韌性的學科發展體系。加強對人才和產業需求的科學識別,探索學科更新迭代新機制,縮短學科建設與產業升級的時間差,提高學科與經濟社會發展適配度。
以能力躍遷重構育人模式
面對國家和區域發展對人才的緊迫需求,大學亟需突破知識傳授的傳統窠臼,以能力躍遷為導向,推動育人理念和模式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從統一模式培養向個性需求培養轉變,提升學生在未來場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造就更多具有引領性、人文性、時代性、開放性的卓越人才。
構建價值引領的立德樹人新格局。系統挖掘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將價值塑造有機融入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全過程。特別要將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實踐融入育人體系,加強“大思政課”建設,全面構建固本鑄魂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強化學生扎根人民、奉獻國家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不斷提升思政引領力。
構建師生共同成長的學習新模式。樹立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為中心的理念,重塑師生關系,改變傳統教師教、學生學的單向授課方式,更多地通過研討式、互動式、沉浸式、體驗式教學,建立師生共同學習、共同研究的教育教學新范式,打造師生成長共同體,培養學生自主建構知識體系的能力。聚焦前沿科技向課程知識轉化遲滯的瓶頸破解,深化科教融匯,探索科研反哺教學的模式創新,推動知識生產與人才培養深度融合,促進科技自主創新和人才自主培養良性互動。針對教學實踐與產業需求脫節的主要矛盾,構建產教融合新模式,推動學習場景向產業場域延伸,培養學生實戰能力。
構建人工智能賦能的教學新基座。順應教育數字化趨勢,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教育教學全要素、全過程,重構教與學的底層邏輯,構建教學中的人工智能基座。構建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新型教學組織形態,推進學習方式變革,實現規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的有機統一。
以超域融合重建創新體系
大學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科技創新的策源地。面向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發展需求,大學必須探索科研范式和組織模式變革,協同不同領域創新主體,推進科研目標靶向化、攻關協同化、組織建制化、人才集群化,構建與區域發展和國家戰略需求精準耦合的創新體系,推動實現組織化、成體系地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構建問題式科研創新機制。加強科研頂層設計,以“四個面向”為導向,強化科研方向戰略布局,在國家戰略、區域發展、產業需求、科學前沿中找問題、找方向,加強有組織科研攻關,提高對戰略需求的響應能力和服務水平。把科研布局與學科建設、團隊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推動形成以問題為中心的科研攻關模式、以重大項目為紐帶的團隊組織機制、以服務貢獻為導向的成果評價體系,系統整合創新資源,全面提升集成攻關能力,確保科研創新始終服務于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打造高能級新型創新平臺。瞄準重大科學問題和現實發展問題,加強布局培育跨機構、跨學科、跨行業的新型科創平臺和研究計劃,探索跨地域、跨領域的新型科研組織模式,有效匯聚創新力量。加快建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加強概念驗證中心和中試熟化平臺建設,提高成果轉化效能,促進科技成果更好更快轉化為新質生產力。
探索校企地聯合創新模式。充分發揮創新策源作用,推動政產學研用金深度合作,促進創新要素共享,構建生態型創新網絡組織,全面提升聯合攻關效率和協同創新效能。積極探索以校企地全鏈條深度合作為特點的“聯盟型”創新模式,以校企建立動態合作的“技術會員制”為特點的“俱樂部型”創新模式,以搭建平臺向產業和企業開放創新資源為特點的“開放型”創新模式。聚焦產業創新的共性科技問題,開展聯合攻關,加快形成企業“出題”、政府“立題”、聯合“答題”、市場“閱卷”的協同合作機制,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進一步突破“圍墻”,深化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合作,構建環繞大學的創新生態圈,推動校區、園區、社區融合發展,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以合作引領重塑開放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入推動教育對外開放,統籌‘引進來’和‘走出去’,不斷提升教育國際影響力、競爭力和話語權,更好服務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8]以開放促合作、以示范促引領,是大學服務國家開放戰略能級躍升的關鍵。大學必須勇立時代潮頭、協同多方主體,發揮關鍵作用,進一步推動教育對外開放,擴大國際學術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不斷提升匯聚融合全球一流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的能力,服務高水平對外開放,服務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加強國際產學研用合作。積極“走出去”辦學,特別是加強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的科技和產業合作,深化與國際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合作,共建離岸創新平臺,推動形成優勢互補、協同發力的國際產學研用合作網絡。在創新要素富集區,重點建設國際聯合實驗室和技術轉移中心,探索“中方出題、全球解題”模式,聯合開展科研攻關,打造國際協同創新共同體。
創新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積極引進世界一流教育和創新資源,通過共建學院、聯合培養、在地國際化等方式,探索國際教育科技人才合作新機制,推動建設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通過建設海外校區、學院(研究院)等形式,努力探索中國特色與國際場景的有機融合,向世界展示中國高等教育的理念和經驗,使我國成為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參與全球教育和科技治理。以引領性原始創新為基礎,參與全球創新體系建設,深化拓展國際雙邊、多邊科技創新合作,主動參與或牽頭組織全球性和區域性的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瞄準強國建設與全球共識性科研命題的結合點,主動設置科學研究議程,為全球科技治理貢獻中國智慧。主動拓展國際教育科技交流合作,深度融入國際組織教育項目及活動,參與全球或區域教育重要議程設置,參加制定國際教育規則與標準,推動在華設立國際科技組織,提升我國在教育領域、科技領域的國際話語權。
【本文作者為廈門大學黨委書記、中國科學院院士】
注釋略
責編:馮一帆/美編: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