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陸海統籌從全國一盤棋的角度對陸地和海洋國土進行統一籌劃,是海洋經濟高效協同發展的重要體現。隨著內陸發展速度逐步減緩,海洋開發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新時代對陸地和海域的發展提出新需求。強化港口核心功能,全面推進陸海統籌,符合世界陸海一體化發展的新趨勢。堅持陸海統籌,要依托陸海資源和港口核心功能,加快港口智能化建設,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依托港口輻射陸海經濟帶,拓展港口經濟空間,科學開發港口資源,保護港口生態環境,提高開發、利用、綜合管理港口經濟的能力。
關鍵詞:陸海統籌 港口核心功能發揮 海洋強國建設 政策驅動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擺在重要位置,不斷深化對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規律的認識,創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作出一系列決策部署。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強調:“要加強陸海統籌、山海互濟,強化港產城整體布局,加強海洋生態保護,全面建設海洋強省。”[1]同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實施最嚴格的地上地下、陸海統籌、區域聯動的生態環境治理制度”[2]。202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海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強調:“堅持陸海統籌、山海聯動、資源融通,抓好海洋開發,向海洋要生產力、求新增長點,建設海洋強省”[3]。2025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時強調:“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更加注重創新驅動,更加注重高效協同,更加注重產業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諧,更加注重合作共贏”[4]。堅持陸海統籌、協同發展,是挖掘海洋經濟發展新動能,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
陸海統籌從全國一盤棋的角度對陸地和海洋國土進行統一籌劃,是海洋經濟高效協同發展的重要體現。陸海統籌通過海陸資源開發、產業布局、交通通道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的統籌協調,促進海陸兩大系統的優勢互補、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增強國家對海洋的管控與利用能力,建設海洋強國,構建大陸文明與海洋文明相容并濟的可持續發展格局。[5]港口是陸海統籌的關鍵載體,強化港口核心功能,從經濟角度看,能推動陸海經濟聯動,突破陸地發展瓶頸,升級陸海經濟帶構建立體產業體系,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催生出諸如高效物流、特色金融等新興業態,提升陸海資源開發利用產業鏈價值。從社會層面看,可有效縮小區域差異,推動偏遠地區生產生活方式轉型,調整產業結構并優化生態環境,帶動現代服務業發展,促進文化交流與生態保護。
推動港口陸海統籌發展的主要目標
堅持陸海統籌,既需持續推進重點海域綜合治理,也要做好資源融通,抓好海洋開發,向海洋要生產力、求新增長點。堅持陸海統籌,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實現以下目標。
實現“四個轉變”。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設海洋強國研究進行第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著力推動海洋經濟向質量效益型轉變”“要保護海洋生態環境,著力推動海洋開發方式向循環利用型轉變”“要發展海洋科學技術,著力推動海洋科技向創新引領型轉變”“要維護國家海洋權益,著力推動海洋維權向統籌兼顧型轉變”。實現這“四個轉變”,強化港口核心功能、全面推進陸海統籌是重要路徑。將港口和海洋經濟、陸域經濟統一規劃,重視三者的關聯性與互補性,將港口與陸域、海洋發展統籌考慮與安排,將三者有機聯系起來形成優勢互補,能夠在互動中將港口、陸域、海域的價值功能充分發揮出來。
改變陸海資源粗放利用模式。近幾年,各地政府加強統籌規劃,推動港口錯位發展、分工協同、優化配置,堅持市場主導、支撐要素流動,提升發展質量,一盤棋布局沿海、沿江(河)港口規劃,完善物流服務網絡,增強港口綜合實力。未來,需要不斷提高陸地與海洋綜合開發能力,擴大海洋開發領域,使海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強對陸海產業的綜合規劃與指導,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經濟發展質量,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化沿海經濟帶產業體系。依托港口輻射陸海經濟帶,拓展港口經濟空間,科學開發港口資源,保護港口生態環境,提高開發、利用、綜合管理港口經濟的能力。壯大港口產業,優化港口產業結構,重點發展港口運輸服務業,推動港口規模化、智能化應用,扶持物流、倉儲等產業發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推進智慧港口工程建設,創新港口資源市場化配置方式。推進港口經濟發展,建設港口經濟園區。
升級陸海經濟帶立體產業體系。通過海陸產業協同發展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催生諸如高效物流、特色金融等戰略性新興業態。強化港口核心功能,突出沿海、沿江及沿線重點區域發展,升級陸海經濟帶立體產業體系。促進科技創新,推動陸海經濟社會文化高質量發展。樹立港口、產業和城市融合發展的理念,健全現代港口產業、倉儲、供應鏈、物流運輸體系,推動從大陸向大洋延伸,形成附加價值更高的產業鏈,為經濟高質量發展釋放新動能。例如,近年來大連打造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集群,高端產品接連涌現,產業體系逐漸完備,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持續深度融合,集群效應加速顯現。2025年上半年,大連船企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分別同比增長27.4%、34.1%、72.6%。[6]
構建陸海協調、人海和諧的生態文明大格局。在全球范圍內,超八成的國際貿易通過海上運輸實現,海運是中國外貿的“大動脈”。[7]隨著內陸發展速度逐步減緩,海洋開發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新時代對陸地和海域的發展提出新需求,強化港口核心功能,全面推進陸海統籌,符合世界陸海一體化發展的新趨勢。港口被歷史性地賦予資源支撐和安全保障兩大使命,對推進陸海統籌、構建陸海協調、人海和諧的生態文明大格局,具有重要作用。堅持陸海統籌,要依托陸海資源和港口核心功能,加快港口智能化建設,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這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基本方略的重要內容,也是建設美麗中國的應有之義。
國外港口陸海統籌發展案例
國外一些港口城市的發展進程中,通過陸海統籌,實現更大范圍內的資源配置,對于推動形成要素流通高效、發展活力強勁、資源優勢互補的融合發展格局,起到重要作用。
鹿特丹港:歐洲門戶港與腹地經濟的聯動模式
荷蘭鹿特丹港是歐洲最大的港口,位于荷蘭西南部萊茵河和新馬斯河河口,西依北海,東溯萊茵河、多瑙河,可通至里海,直通德國、瑞士、法國等工業中心。港口覆蓋范圍廣,通過內河網絡可直達歐洲12國,服務超過4億人口的經濟腹地,有“歐洲門戶”之稱。
作為歐洲門戶和腹地經濟聯動的主要樞紐港,鹿特丹港具有獨特優勢,并在不斷創新完善中形成港口與腹地經濟聯動模式。其一,鹿特丹港的內河聯運,是成本與環保的最優解,還通過數字化、政策協同和區域合作,鞏固其作為歐洲物流“毛細血管”的地位。其二,鹿特丹港的經濟腹地,涵蓋荷蘭本土、歐洲內陸地區、中東歐以及跨大西洋的貿易伙伴,這些區域的經濟體,構成鹿特丹港強大的服務基礎和廣闊的市場空間。其三,擁有政策與技術優勢,鹿特丹港獲得歐盟資金支持,升級其內河基礎設施,創新技術應用形成全歐交通網絡核心節點、數字化航道管理和區塊鏈溯源系統,通過平臺共享內河貨運數據,減少報關延誤,實時監控船舶動態,提升通航效率。其四,擁有先進的集裝箱碼頭,目前大部分集裝箱裝載和堆垛工作已由電腦控制,并由自動起重機完成。其五,擁有成本效率與多式聯運協同優勢。鹿特丹港內河運輸成本僅為公路的1/3、鐵路的1/2,尤其適合煤炭、礦石、化工品等低附加值大宗貨物。港口配備自動化內河集裝箱碼頭,實現海運箱直接裝卸至內河船舶,擁有周轉時間<24小時的無縫銜接短駁系統,內河碼頭與歐洲鐵路貨運網絡無縫對接,形成“水—鐵—公”多式聯運閉環。
新加坡港口:自由貿易與數字管理模式
新加坡是典型港口城市國家,是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溝通歐亞大陸的重要航運樞紐,在全球航運體系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新加坡港口主要有新加坡港和大士港,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連接東西方貿易、航運和航空運輸的重要節點,作為航運樞紐,能吸引大量的貿易、物流、金融等相關業務,帶動國家整體經濟增長。新加坡奉行自由貿易政策,讓眾多跨國企業選擇在此設立業務,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增加稅收收入,港口業務的繁榮,不僅直接促進航運相關產業發展,還帶動倉儲、金融結算等上下游產業發展。新加坡港的自由貿易與數字港口管理模式,讓其在全球航運和航空領域,占據重要地位,并不斷提升新加坡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在國際合作、制定航運和航運標準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近年來,新加坡港口創新發展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其一,建設自由貿易港。實施自由貿易港政策,采取更加開放的貿易和投資政策吸引國際企業。自貿港內的企業將享受更低的稅率和其他稅收優惠,簡化注冊和審批程序,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其二,建設智慧港口,持續推進港口自動化和智能化。其三,擴大港口規模。新加坡在西部新建大士港,通過填海造地,解決港口用地用海與城市之間的空間布局矛盾,進一步整合港口碼頭集裝箱作業。其四,增強物流供應鏈協同服務水平,打造“單一窗口”服務和強化多樣增值服務,以提高物流運作的安全、高效、便捷和精確。其五,推進信息技術融合,實現港口資源的高效、科學、合理調度分配,對于提升港口競爭力和運營效率,鞏固其在全球航運和貿易中的領先地位,起到關鍵作用。
新加坡強化港口核心功能,迎來港口經濟大發展。一是擁有全球領先的自動化港口設施。大士港采用最先進的自動化技術,包括無人駕駛運輸車、自動化場地起重機、自動存儲與檢索系統等。這些技術的應用,提高港口的運營效率和效益,使其成為全球自動化水平最高的港口之一。二是擁有可持續發展的港口環境。大士港在建設過程中充分考慮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如港口將采用清潔能源,減少碳排放;港口設計包括雨水收集和廢水處理系統,以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三是港口輻射帶動周邊區域經濟增長。大士港建設帶動周邊地區,乃至整個新加坡經濟發展。港口建設和運營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吸引相關產業鏈企業入駐,形成產業集群效應。大士港的高效運作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新加坡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競爭力。四是推動全球航運業模式變革,為全球航運業提供經驗,其自動化和智能化技術引領行業發展趨勢,促使其它港口加快轉型升級步伐,推動全球航運業向綠色、可持續方向發展。
強化港口核心功能的實踐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海灣經濟發展規劃研究,有序推進沿海港口群優化整合。”[8]港口核心功能蘊藏著巨大的發展能量,強化港口核心功能,對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切實通過推動陸海產業高質量發展、港產城融合發展、智慧港口建設,擴展國際航線網絡,發展大宗商品交易平臺,優化臨港產業園區布局規劃,健全區域港口綜合物流樞紐建設規劃等實踐,強化港口核心功能,推進陸海統籌,為建設海洋強國提供堅實基礎。
提升港口樞紐功能。加快港口綠色智慧轉型,提高樞紐海港港內集卡清潔能源使用率,提升主要港口大宗散貨綠色疏運比例及港口周邊城市空氣質量,提升甲醇、生物燃油等船用綠色燃料的加注能力,建設全自動化碼頭,提高應用規模、作業效率、技術水平。隨著集裝箱吞吐量的快速增長,推進智慧、綠色港口建設。通過技術創新與大規模投資,持續提升港口基礎設施水平,重點改造和建設自動化碼頭,采用新一代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技術路線,應用北斗導航系統和5G通信的自動化碼頭,大規模應用自動化單小車岸橋等技術,實現液化天然氣加注常態化,實現對大型集裝箱船、綠色甲醇燃料“船—船”同步加注作業,提升應用規模、技術水平和總體裝卸效率、運營效率,增強我國港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競爭力。鼓勵A股上市公司參與港口自動化建設,進一步強化港口綜合樞紐作用。
促進港產城融合發展。推進港口運輸降本增效,強化港口樞紐作用,推進各種運輸方式有效銜接,加強鐵水聯運、江海聯運發展,持續提高港口運轉效率和安全性。切實落實綠色發展理念,節約集約利用港口岸線資源[9],盤活存量、做優增量、提高質量,嚴守發展底線,突出核心岸線資源的不可替代性。遵循區域經濟發展規律,實施“點—軸—面”梯度推進的陸海區域開發政策。加快港口、產業、經濟園區和城市經濟帶的深度融合,加速港口區、產業經濟區、城市經濟帶的協同發展和空間演進。合理構建區域中心港口—城市陸海統籌的經濟輻射圈,發揮區域經濟發展點滴擴散效應,推進經濟輻射圈內現代產業體系的構建,增強圈內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形成具有“極化—擴散”效應的經濟網絡。完善各區域中心港口經濟增長極之間資源、技術、產業、基礎設施等流動與整合,強化區域中心港口經濟增長極的輻射帶動功能,促進產業鏈由沿海、沿江(河)及交通干線向內陸腹地延伸,形成合理的梯度空間布局格局。
推動智慧港口建設。學習國際先進經驗,加快建設智慧型港口,運用先進港口技術裝備,加速對我國傳統港口、泊位、船舶等技術改造升級。學習鹿特丹港、新加坡港口的先進模式,不斷提升港口作業區自動化和基礎設施水平,提高港口競爭力。科學定位、規劃各港口及港口群的核心功能,同時對各中心港口、港口群進行協同分工,建立與國內外經濟貿易體系相適應的港口群運輸體系。優化港口群產業結構,促進陸海運輸網絡一體化。[10]以信息、技術、產品、服務、市場等為樞紐,形成要素合理流動與交換的陸海運輸網絡融合,由此推進沿海、沿江(河)、沿線運輸網絡系統的互聯互通,使陸海統籌和海洋強國建設,朝著結構優化、要素互補、效益最佳的目標發展。
實行投資貿易自由便利政策。在人員進出自由便利方面,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和停居留政策;在有效防控涉外安全風險隱患的前提下,實行更加便利的出入境管理政策。在運輸來往自由便利方面,建立更加自由開放的航運制度,確保數據跨境流動安全可控,擴大數據領域開放。在貿易、投資、金融等方面,采取更為自由、便利的政策措施,打造與國際高水平航運樞紐和航運體系相比肩的開放新高地。在主要沿海港口城市設立“一線”,在其他港口城市設立“二線”,實行“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全省自由往來的便利政策。海關打造簡化“一線申報”、突出省內經營自由、嚴格“二線”監管的監管模式。
發展大宗商品交易平臺。對照世界高水平開放標準,進一步健全寧波、上海、廣州、大連等大宗商品交易平臺,出臺相應的港口治理政策、稅收政策、法律法規及風險防控政策。融合港口與開放優勢,引進國際先進技術、高端人才和創新模式,形成資源、資本、產業、技術、信息、服務等新質生產要素聚集園區,構建多功能、多層次、全方位的國內外航運樞紐體系和現代經濟貿易服務體系,形成分工明確、相互配合、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宗商品交易體系。擴大港口城市,尤其內陸江河港口城市對外開放力度,進一步完善陸海環境資源產權制度、排污權交易制度和市場調節機制,探索建立國際港口聯盟合作系統,完善開放型雙向流通的經濟格局,加速形成港口城市全面開放的新格局。
健全區域港口綜合物流樞紐建設規劃。發揮臨港產業園區,在促進陸海產業融合、產品流通、城市空間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協同發展的作用,通過港口擴散產品、服務、技術等生產要素,形成優質的陸海產業系統。推進各臨港產業園區間,合理產業分工、行業互補與協同發展,避免各臨港產業園區間產業同質化。在臨港產業園區總體空間布局上,盡快形成前向關聯、后向關聯和旁側關聯的臨港產業園區,集群發展格局。給予臨港產業園區加速發展的用地、融資、稅收、項目審批等優惠。將港口發展規劃,納入各級區域經濟發展整體規劃中。規范區域港口綜合物流樞紐建設中各利益主體的責權利關系,特別是,港口綜合物流樞紐與整體區域發展的責任與義務關系。建立跨地區的港口綜合物流樞紐運行機制,促進資源、技術、資本、人才、市場等要素的陸海統籌發展。
完善城市配套服務。營造各類經濟主體在港口城市集聚的法規政策環境,推進生產要素在城市間、城鄉間的自由流動,全面提升港口資源在城市發展中的集聚功能與擴散效率。不斷優化城市間、城鄉間產業分工與協作,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和投資貿易便利化水平,營造開放自由便利的營商環境和投資環境。促進陸海生產要素向城市流動和聚集,健全陸海產業擴散的能量梯度。在規劃陸海統籌產業布局時,充分考慮城市、城鎮、鄉村基礎設施和產業、市場、居民等整體協同。
【本文作者為廣東海洋大學海洋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首席專家、經濟學院教授】
注釋略
責編:程靜靜/美編: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