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精致的妝容,沒有華美的服飾,沒有編排的劇本,沒有設計的臺詞,沒有鮮艷飽滿的濾鏡,沒有轉場絲滑的剪輯……當李福貴的短視頻在網絡上收獲百萬網友留言點贊時,人們意識到,那些真正走進群眾心里的身影,從來都帶著生活的溫度與泥土的厚重。這個用鏡頭記錄鄉村日常的年輕人,之所以能引發廣泛共鳴,正在于她身上那種與群眾同呼吸、共生活的質樸氣質。這為當下年輕干部如何真正與群眾打成一片、踐行為民服務的宗旨,提供了深刻的啟示。
以情感共鳴搭建心靈橋梁。與群眾打成一片,往往始于一句貼心的問候、一個共情的眼神。群眾的喜怒哀樂藏在屋檐下的炊煙里,浸在勞動時的汗水中,融在家長里短的閑談中。主動學著用群眾語言嘮嗑,才能讓群眾敞開心扉。只有真正走進群眾的情感世界,才能讓政策的溫度抵達人心,讓服務的觸角滿足需求,在彼此信任中凝聚起干事創業的合力。
用躬身實踐破解民生難題。群眾的期盼從來都很實在,比如,路好不好走、孩子上學方便不方便。這些看似瑣碎的“小事”,實則是檢驗干部初心的“試金石”。為民服務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體的行動。面對糾紛時,能耐心坐在板凳上聽雙方傾訴,找到平衡點;遇到難題時,能鉆進矛盾最集中的地方,逐一拆解癥結;落實政策時,能根據不同家庭的情況“量體裁衣”,避免“一刀切”。真正的服務,是把群眾的“急難愁盼”當成自己的“心頭大事”,用釘釘子精神一件一件抓實,在解決問題中讓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變化。
以謙卑姿態拜群眾為師。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和經驗,他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積累了應對各種復雜情況的“土辦法”“金點子”。比如,田間地頭的老農懂得土壤的特性,集市上的商販知曉市場的規律,村里乘涼的老人清楚鄰里的糾紛根源……年輕干部要主動向群眾學習,獲取解決問題的“活知識”。耐心和群眾溝通,才能掌握基層治理的“真本領”。要以小學生的姿態走進群眾,既能從群眾的實踐經驗中得到啟發,也能在交流互動中進一步密切與群眾的聯系,讓自己的工作更接地氣、更有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