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共產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是我們黨性質和宗旨的集中體現,是我們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新時代新征程,只有總結好運用好黨的作風建設的歷史經驗,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馳而不息加強黨的作風建設,才能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堅強作風保障。
【關鍵詞】密切聯系群眾 自我革命 作風建設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形成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不僅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更是一個百年大黨歷經滄桑而永葆生機活力、千錘百煉而斗志愈堅的精神密碼。
秉持三大作風,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圍繞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在開辟正確革命道路、創立毛澤東思想的過程中,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創造性地運用整風形式推動黨的作風建設,提出并培育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作風以及自我批評的作風。
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始終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初心和使命。1922年7月,黨的二大通過的《關于共產黨的組織章程決議案》提出兩大要求:“黨的一切運動都必須深入到廣大的群眾里面去。”“黨的內部必須有適應于革命的組織與訓練。”
大革命的興起與失敗,使我們黨從正反兩方面積累了深刻的經驗和教訓,開始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途徑。在理論方面,我們黨開始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緊密結合,注重自身獨立性和革命領導權問題;在實踐方面,從實際出發,密切聯系群眾,成功走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密切聯系群眾的思想和作風,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化為生動實踐。1928年,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毛澤東同志規定部隊必須執行“三大紀律六項注意”,1929年后逐步發展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1934年1月,毛澤東同志在江西瑞金召開的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作了重要講話,講話后來以《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為題編入《毛澤東選集》。這篇光輝文獻要求共產黨人要關心群眾痛癢,真心實意為群眾謀利益。《蘇區干部好作風》這首興國山歌,以“自帶干糧去辦公,日著草鞋干革命,夜打燈籠訪貧農”的樸實語言,生動展現了蘇區干部勤儉為民的工作作風,表達了蘇區人民對黨員干部的愛戴之情。
經過兩萬五千里長征勝利到達陜北的老一輩革命家,住窯洞、吃粗糧、穿布衣,以上率下艱苦奮斗,方方面面團結奉獻。陜甘寧邊區雖然條件艱苦,卻展現出朝氣蓬勃、奮發向上的社會風貌。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言:“這里一沒有貪官污吏,二沒有土豪劣紳,三沒有賭博,四沒有娼妓,五沒有小老婆,六沒有叫化子,七沒有結黨營私之徒,八沒有萎靡不振之氣,九沒有人吃摩擦飯,十沒有人發國難財。”這“十個沒有”,是“延安作風”“延安精神”的生動展示,與當時國統區好逸惡勞、貪污腐化、欺壓百姓、追求享樂的“西安作風”“重慶作風”形成鮮明對照。當時一些有識之士斷言,“延安作風”必將打敗“西安作風”,這一論斷最終被歷史有力證明。
在全民族抗戰的推動下,中國共產黨的黨員人數從1937年的4萬多人快速增加到1938年底的50多萬人。為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以馬克思主義思想武裝全黨,黨中央開創用整風運動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成功范例。通過反對主觀主義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整頓文風,我們黨有效解決黨內存在的教條主義、宗派主義等問題,黨的凝聚力、戰斗力顯著增強,黨的面貌煥然一新。在黨的七大上,毛澤東同志在《論聯合政府》報告中,把我們黨的工作作風概括為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作風以及自我批評的作風。秉持三大作風,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開啟了新紀元。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積累執政黨作風建設的初步經驗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成功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這一時期,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執政條件下黨的建設這一重大課題,通過開展多次整風整黨運動,不斷純潔黨的隊伍、改進黨的作風,為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提高黨的領導水平積累了寶貴經驗。
在革命勝利前夕召開的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同志指出:“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兩個務必”的重要論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在歷史轉折關頭的政治清醒和使命擔當,是我們黨“進京趕考”前向全國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歷史地位發生根本變化,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面對建設新中國、保衛新中國的復雜形勢和艱巨任務,黨中央先后領導開展多次全黨范圍的整風運動。1950年5月,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在全黨全軍開展整風運動的指示》,糾正黨員干部中存在的居功自傲情緒和“革命到頭”思想。1951年2月,中共中央發出《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決議要點》,提出用3年時間進行整黨。這次整黨結合“三反”運動進行,處理不合格黨員,積極謹慎發展新黨員,使得黨員隊伍、組織成分、黨員素質明顯改善,密切了黨和人民群眾的聯系,提高了黨的威信。1954年2月召開的黨的七屆四中全會,針對高崗、饒漱石問題,通過《關于增強黨的團結的決議》,使廣大黨員干部明確認識到黨的團結是實現社會主義的根本保證。
1956年9月,鄧小平同志在中共八大全體會議上作《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明確指出:“執政黨的地位,很容易使我們同志沾染上官僚主義的習氣。脫離實際和脫離群眾的危險,對于黨的組織和黨員來說,不是比過去減少而是比過去增加了。”“黨的領導工作能否保持正確,決定于它能否采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方法。”“一個黨和它的黨員,只有認真地總結群眾的經驗,集中群眾的智慧,才能指出正確的方向,領導群眾前進。”
黨的八大前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出現大的波折,東歐先后發生波茲南事件、匈牙利事件。我國國內也出現工人罷工、學生罷課、農民鬧退社的風潮。國際國內形勢的新變化和矛盾的新發展,迫切要求我們黨作出回答。1957年2月,毛澤東同志發表《如何處理人民內部的矛盾》的講話,逐步形成一套系統的關于社會主義矛盾的學說。1957年4月,中共中央發出《關于整風運動的指示》。1957年7月,毛澤東同志起草修改《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勢》一文,文章完整提出整風的目標,即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
在整風運動深入開展的過程中,極少數別有用心之人,借機散布錯誤言論,黨中央及時采取必要措施,維護國家政治安全和社會穩定。面對后來“大躍進”等多重因素造成的國民經濟困難局面,黨中央決心糾正錯誤,調整政策,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黨的八屆九中全會閉幕后不久,中共中央印發毛澤東同志于1930年5月寫的《調查工作》(后來發表時改題為《反對本本主義》)一文,要求縣以上各級領導機關聯系實際深入學習。1961年,成為黨史上有名的調查研究年、實事求是年。通過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我們黨大力弘揚實事求是的優良作風,重新掌握工作主動權,推動各領域糾正錯誤,調整政策,推動國民經濟從最困難局面中走出來。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推動黨的作風建設內容不斷豐富發展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圍繞“繼續探索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使人民擺脫貧困、盡快富裕起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的歷史任務,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應對新風險、新挑戰,推動黨的作風建設內容不斷豐富發展。
鄧小平同志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提出:“為了促進社會風氣的進步,首先必須搞好黨風”,“只有搞好黨風,才能轉變社會風氣,才能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為促使全國干部特別是黨的高級干部起模范帶頭作用,弘揚艱苦樸素、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1979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高級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規定》。1980年2月,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通過《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要求各級黨組織提高認識,切實加強黨風建設。這一文件的公布實施,有力地促進了黨風狀況的好轉。為進一步解決黨內存在的突出問題,1983年10月,黨的十二屆二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于整黨的決定》。這次整黨歷時三年多,通過整黨,黨內思想、作風、組織嚴重不純和紀律松弛的狀況有了明顯改變和進步。
在改革開放日益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的過程中,黨圍繞解決好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這兩大歷史性課題,組織開展“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教育。2001年9月,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決定》,對加強作風建設作出全面部署,提出“八個堅持、八個反對”的要求。
進入21世紀,黨中央先后開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等集中性學習教育。2009年9月,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在全黨大興密切聯系群眾之風、求真務實之風、艱苦奮斗之風、批評和自我批評之風等“四大作風”,體現了新時期黨對作風建設的新要求。
總之,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中央堅持把黨的執政能力與黨的作風建設結合起來,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提高到關系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不斷加強黨的作風建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的作風建設向縱深發展
圍繞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的歷史任務,我們黨深刻認識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的長期性和復雜性,深刻認識黨面臨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的尖銳性和嚴峻性,推動黨的作風建設向縱深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制定出臺中央八項規定開局破題,堅持自上而下、以上率下,剎住了一些長期沒有剎住的歪風,糾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頑瘴痼疾。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重要論述,全面系統闡明了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重大意義、目標要求、路徑方法等,為推動作風建設向縱深發展提供科學指引和根本遵循。
以小見大,以小帶大,選準作風建設切入口。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十八屆中央政治局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八項規定既不是最高標準,更不是最終目的,只是我們黨改進作風的第一步。其以“小切口”推動黨風政風“大轉變”,是我們黨在新時代的徙木立信之舉,體現了黨中央的智慧和決斷。黨以作風建設的新成效向世界莊嚴宣示:八項規定已經深刻改變中國,八項規定還將繼續改變中國。
抓住突出問題,持之以恒推進作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是黨員干部作風問題的集中體現,是作風問題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為此,黨中央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決心和力度來治理作風建設頑疾,穩扎穩打向前進。2013年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2015年開展的“三嚴三實”專題教育,2016年開展的“兩學一做”學習教育,2019年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2021年開展的黨史學習教育,2023年開展的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2024年開展的黨紀學習教育,2025年開展的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這些接續開展的黨內集中教育,緊盯“四風”新形式新動向,不斷推動黨風黨紀建設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
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身體力行,以上率下。“風成于上,俗化于下”。加強黨的作風建設,關鍵在領導干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上行下效,上率下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千古一理。”在中央領導的帶頭下,地方各級黨員干部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以實際行動帶動全社會新風正氣不斷充盈。以“同查”嚴懲風腐交織問題,以“同治”鏟除風腐共性根源。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互為表里、同根同源。風腐交織是現階段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要著力解決的突出問題。黨中央堅持對癥下藥,堅持黨性黨風黨紀一起抓,既在風腐“同查”上動真格,又在“同治”上見真章,以“同治”鏟除風腐共性根源,堅決斬斷“前腐后繼”的代際傳遞。
回望中國共產黨百余年作風建設的歷史,我們更加深刻體會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作風就是黨的形象,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這一重要論斷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新時代新征程,只有總結好運用好黨的作風建設的歷史經驗,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馳而不息加強黨的作風建設,才能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堅強作風保障。
【參考文獻】
①王學斌:《作風建設關乎黨的群眾基礎》,《國家治理》,2025年第11期。
②朱康有:《論黨的自我革命的中華文化基因》,《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4年第17期。
責編/靳佳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