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柳云在住所畫畫。
何 鳴攝
早晨5點起床,讀書1小時,然后去打掃小區的公共區域和居民樓梯;吃過午飯,畫畫、寫作,接著去做保潔;下班后畫畫、寫作……這是王柳云平常的一天。
1966年,王柳云出生于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的一個農家。高中讀了半年,她就輟學了,此后當過售貨員、裁縫、服務員……2020年初,王柳云來到北京,輾轉在朝陽區、東城區、通州區等地當保潔員。忙碌之余,她堅持畫畫、寫作,至今出版3部非虛構作品集《青芥人生》《月光不迷路》《走過一座海》和長篇小說《風吹起了月光》。
畫畫是王柳云兒時的愛好。上小學時,語文課本上的唐詩,多數沒有插圖,王柳云便自配插圖。
除了畫畫,王柳云還愛讀書。兒時,她從家里翻到一本破舊的《紅樓夢》,愛不釋手。后來她又在大姐家的閣樓上找到一本《基督山伯爵》,這是她讀到的第一本外國小說。稍大一些,王柳云花兩塊錢在縣圖書館辦了借書證,陸續讀了《我的大學》《童年》《安娜·卡列尼娜》和契訶夫的一些短篇小說。
直到2017年,女兒大學畢業開始工作,家里經濟狀況稍有好轉,年過五旬的王柳云決定遠赴福建雙溪學習油畫。此后,她又去廣東深圳大芬油畫村繼續學習。
在學畫的日子里,王柳云流連于鄉村山野、古鎮老街,用畫筆描摹著對生活的理解與熱愛。她完成《紫色的原野》《丹霞石上的杜鵑》《前世繁華今猶在》《古石板路》等畫作,畫室負責人將這些畫作發到網上,陸續有北京、上海、四川等地的網友購買收藏。
寫作,則是在來北京之后。2021年春,王柳云在北京朝陽區三元橋一帶打工,無論在出租屋還是在馬路邊,一有時間,她就拿出手機輸入文字,用了4個多月的時間,終于完成了近18萬字的長篇小說。書中用第一人稱講述留守女童陳月華的成長經歷,展現出在困頓中的堅韌、煙火中的溫暖。
兩年多之后,王柳云慕名來到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這是她青年時代讀文學期刊和書籍時,就一直向往的地方。
“當我把小說整理成電子版本的時候,內心非常震撼!”出版社編輯張玄喆說,“王柳云的文筆很細膩,文中的許多情節非常打動人心,我看稿時經常情不自禁把一些段落讀給同事聽,他們也深受感染。那時,我有一個強烈的愿望,一定要讓更多的人看到這部小說,知道她的夢想。”
“很感謝編輯沒有嫌我寫得粗糙,耐心地給我提出了修改意見。”王柳云坦言,“一開始我領會不深,直到幾個月后,我終于理解了編輯的意圖,于是花了七八天時間幾乎把稿件重寫了一遍。”
今年6月,《風吹起了月光》出版。“柳云的文筆輕柔、細膩、樸實,猶如細密的針腳,為我們縫出了動人的故事。我感受著主人公們生命中落下的大大小小的雨點,跟著她們一起被淋濕,一起被曬干,一起被打撈起,迎著那柔和的月光,重新期待明天。”看到讀者的反饋,王柳云很感慨,“我的小說能夠陪伴讀者勇敢走出一個又一個黑夜,堅韌地生活,這就是創作的意義。”
“我不停地讀書、畫畫、寫作,這是給心靈‘喂飯’,讓自己成為精神富足的人。”王柳云說,除了每天必須要完成的保潔工作,她的時間表中,讀書、寫作、畫畫是最重要的選項。“我經常半夜三更起來,畫不好,重畫;寫不好,重寫。保潔是我的生計,藝術是伴隨生活的一部分。”
“心里還有很多故事,夠我酣暢淋漓地寫兩個大長篇!書名都想好了,隨時能動手寫。”說起這些,王柳云眼里閃著光。
本報記者 施 芳
《人民日報》(2025年07月30日 第 12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