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日報》7月30日《北京防汛救災一線見聞》一文報道,近日,北京持續遭遇強降雨,引發洪澇和地質災害。截至28日24時,北京因災死亡30人,受災地區道路損毀31處,136個村電力中斷。面對極端降雨頻發的嚴峻形勢,必須時刻繃緊防汛備汛責任之弦,絕不能有絲毫松懈。
習近平總書記對防汛救災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各地區和有關部門要樹牢底線思維、極限思維,全面壓實政治責任,落實落細各項防汛措施,盯緊守牢薄弱環節和重點部位,科學調配救援力量和救災物資,確保發生突發緊急情況后第一時間響應、第一時間處置,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近幾年,我國汛期呈現新情況新特點,主要集中在“七下八上”時期,這一階段降雨量最大、最集中,是防汛防洪最關鍵的時期,往往由于前期強降雨導致土壤含水量飽和,再遇強降雨就容易發生洪澇災害。
落實落細各項防汛措施,并非特定月份需要關注的“短期任務”,而是貫穿全年的政治責任與民生考題。各地政府和部門要做好萬全準備,寧可“有備無汛”,務必從嚴從實從細落實好防汛備汛安全責任。
加強值守,提高思想認識。始終清醒認識到防汛救災的重要性,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增強責任意識、底線思維,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和極端認真負責的擔當精神,毫不松懈做好防汛搶險救災工作。
加強檢查,排除潛在隱患。定期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充分發揮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體制機制優勢和網格化治理作用,組織黨員干部開展摸排檢查,建立“日常檢查+專項督查”雙軌監督機制,重點加強對病險水庫、高位塘壩、山洪災害風險區、地質災害隱患點、城市易澇點、城鄉危舊房等重點部位的監測巡查,做到“全覆蓋、零容忍、嚴執法、重實效”。
強化宣傳,筑牢安全防線。對于山洪地質災害頻發的隱患點,防汛干部要將功夫下在日常,提前規劃好轉移路線圖、預備好避險場所和生活必需品,做好防汛救災安全知識的日常宣傳普及。遇到災情時,迅速利用互聯網、手機、鄉村廣播等平臺,準確發布災情預警、防范措施、應對情況,確保信息宣傳到每一戶、落實到每個人。
科學預警,化解問題源頭。加強水文監測站網建設,優化洪水預報模型,靈活采用加密人工測報、應急臨時測報、物聯網遠程監測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動態監測、實時預警能力,實現延長洪水預見期和提高預報精準度相統一,推進防汛搶險救災工作科學化、體系化、精細化,對各類隱患風險做到對癥下藥、綜合施策、久久為功。
防汛備汛關系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是一場對政治責任和宗旨意識的“考試”。需警惕的是,大事故往往就藏在一次次的“臨陣磨槍”的僥幸和“汛期過了就松勁”的懈怠中,唯有多一些“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多一些“一抓到底不言棄”的韌勁,才能真正筑牢守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銅墻鐵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