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推進作風建設過程中,越來越多的聲音呼吁干部要“做老實人、說老實話、干老實事”,這是時代的召喚。然而,現實生活中,“老實”二字卻常常被誤解為“迂腐”“吃虧”,甚至被視為“無能”的代名詞。這種認知偏差折射出的是價值觀的錯位,若一個社會總是讓善良正直者步履維艱,讓投機鉆營者春風得意,這是社會機制與價值導向亟須改變的信號。
所謂“老實”,不是刻板印象中的木訥遲鈍、不善變通,而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是承諾與踐諾的高度統一;不是缺乏干事創業的激情與活力,而是在誘惑考驗面前巋然不動,在風險挑戰之中立場分明;不是對矛盾和問題的回避與推諉,而是秉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勇于探求真相、揭示本質、破解難題。評價干部時,要看其是否腳踏實地,沉下身子深入實際,將工作做深做實?是否堅持原則,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幟鮮明,在規章制度面前毫不妥協,始終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是否敢于擔當,面對急難險重任務不推不躲,真正扛起應盡的責任?必須旗幟鮮明地鼓勵干部講真話、說實話、道難處,讓老實人能夠坦率地反映真實情況、表達真實想法、提出真實困難,而不必擔心因直言不諱而遭受誤解或打壓。
現實中常見的誤區之一,是將“老實”與“平庸”劃等號,把“守規矩”與“不作為”混為一談,把“阿諛奉承”當作“高情商”。必須摒棄這種錯誤認知,以務實為準繩,衡量干部的真實作風。注重在日常工作中識別那些默默奉獻、不計得失的老實人;在急難險重任務中發現那些迎難而上、不圖名利的實干者;在群眾口碑中尋找那些為民服務、心系基層的貼心人。考察干部時,需要深入一線、貼近實際,多聽群眾怎么說,多看百姓怎么評,多問問題解決得怎么樣,少看材料寫得多漂亮。只有打破“老實人吃虧”的困境,讓“老實”這一樸素品質,升華為堪當重任、值得尊重、贏得信任的政治素養,讓重用老實人蔚然成風,才能真正樹立起求真務實的工作導向。
長期以來,社會對“老實人”的認知往往停留在“聽話”“服從”“不惹事”的層面,忽略老實人同樣可以是改革的推動者、創新的探索者、攻堅的沖鋒者。這種刻板印象容易造成選人用人上的誤判,讓真正踏實肯干、敢闖敢試的老實人被埋沒。真正的老實人,可能是扎根基層多年的“老黃牛”,也可能是沖在改革前線的“急先鋒”。他們可能沒有太多“高光時刻”,卻能在關鍵時刻頂得上、扛得住;他們或許不善言辭,但始終用行動詮釋責任與擔當。
讓“老實人不吃虧”,亟須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打破“老實=無能”的偏見,大力倡導堅守原則底線、不越雷池半步,又敢于解放思想、勇于攻堅克難的擔當精神,鼓勵干部在遵規守紀的前提下,大膽探索、銳意創新,以實事求是的精神破解發展難題。要在制度設計上給予老實人更多發展空間,在激勵機制上保障其成長路徑,堅決杜絕“劣幣驅逐良幣”的逆淘汰現象,確保老實人流汗不流淚、吃苦不吃虧。通過樹立可親、可信、可學的榜樣標桿,營造崇尚實干、見賢思齊、比學趕超、奮發有為的良好氛圍。
甘當老實人不是退縮,而是堅守;不是妥協,而是清醒。唯有讓老實成為一種信仰、一種力量、一種習慣,才能在新征程中鍛造出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過硬、作風過硬的干部隊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