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諾(右一)在陜北采訪紅軍戰士。
江蘇人民出版社供圖
《無問西東:抗戰時期的外國友人》:楊菁著;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是中國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國以及各國人民并肩戰斗的偉大勝利。根據前不久公布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總體安排,此次將邀請為中國抗戰勝利作出貢獻的國際友人或其遺屬代表出席紀念活動。
戰斗在中國上空的蘇聯援華志愿航空隊、冒險開辟駝峰航線的美國“飛虎隊”、救死扶傷的加拿大醫生白求恩、第一個隨八路軍轉戰華北前線的美國記者史沫特萊……這樣的名單還可以繼續列下去。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誓死抗擊侵略者的精神和行動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一批批外國友人以不同方式聲援并幫助中國抗戰。
撰寫《無問西東:抗戰時期的外國友人》一書,讓我走近歷史的烽煙,近距離感受這些外國友人熾熱的“中國情緣”。他們有不同的國籍,有各自的政治立場;他們中既有全面抗戰爆發后專程前來援助中國的,也有僑居中國、不顧危險在日軍鐵蹄下保護中國民眾的;他們中有聞名遐邇、備受贊頌的人物,更有默默無聞、不為世人所知的英雄,還有被俘受教后投身反戰事業的日本戰俘。他們的身影出現在軍事、新聞、醫療、經濟、文化教育、人道主義救助等各個領域,有些人最后長眠于此,有些人雖然離開了中國,但一生都懷念和牽掛著這片土地。
埃德加·斯諾,被稱作中國革命的“報春燕”,將“紅色中國”的面貌第一次展現在世界面前。他的《紅星照耀中國》1937年10月在英國出版,彼時中國全面抗戰爆發,該書問世僅一個月就發行5版,拉開了西方記者赴身“紅色中國”的序幕。艾格尼絲·史沫特萊,第一個報道中國紅軍的外國記者。她記錄下外國記者訪問延安時,同共產黨領導人促膝談心的場景,也在盧溝橋事變爆發后,熱情報道浴血奮戰的抗日將士,還聯名致信海外,呼吁國際援助。
這些外國記者不是沒有看到中日軍事力量的懸殊,但仍然對中國抗戰的前途充滿信心。為什么?因為他們耳聞目睹了中國軍民的團結抗戰,實地觀摩了八路軍對民眾的教育、動員和武裝,感受到了民眾的覺醒和勇氣。史沫特萊《中國在反擊》、詹姆斯·貝特蘭《華北前線》、伊斯雷爾·愛潑斯坦《人民之戰》等一批作品揭示了戰爭真實情況,戳穿侵略者的謊言,讓世界看到中國人民為生存、為尊嚴而戰的決心,為中國抗戰贏得了世界主流輿論的支持。
“馬海德”,醫學博士喬治·海德姆到陜北后為自己取的中國名字。他是第一個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外國人,也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加入中國籍的外國人。在陜北,馬海德不僅在醫院坐診,還常常背著藥箱到分散在各個村子的病房四處巡查,不僅給軍人療傷看病,還給軍隊所到之處的老百姓診治疾病。一次,衛生部部長饒正錫去醫院檢查工作,發現馬海德大夫的門上沒有掛科室牌子,便問院長,院長回答說:“他什么科都看,沒法掛牌。再說掛了也沒用,人們不管什么病都照樣要找他。”
亨利·諾爾曼·白求恩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但他不只是一個在槍林彈雨下救死扶傷的外科大夫,還是一名出色的醫學教育者。“有多少中國技術人員經常受訓?技術工作的整體水平有沒有得到提高?中國人自己能夠堅持下去嗎?”在白求恩看來,“這些問題的答案就是外國醫療隊的價值體現”。從“流動手術醫療隊”到“模范醫院”再到“特種外科醫院”,他因地制宜地改進醫療救助的工作方法。沒有課本,就親自編寫教材;藥品器械缺乏,就自己動手研發。
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時,擔任國際紅十字會南京分會主席的約翰·馬吉和其他留在南京的外國友好人士一樣,每天都要忙著保護、救濟難民。在極為有限的時間里,他用一臺16毫米的電影攝影機,在鼓樓醫院等地小心翼翼地拍攝了揭露日軍暴行的影片。受其所托偷偷將電影膠片帶出南京的費吳生說:“這些是如此恐怖,如果不是親眼所見,誰也不會相信。”
明妮·魏特琳是當時留在南京的20多位外國僑民中的3位女性之一,也是幾十家難民收容所唯一的女性負責人。她主持下的金陵女子文理學院主要負責接收婦女和兒童,最多時接納了1萬多人。在這場卓有成效的救援中,有太多驚心動魄的時刻,也有太多可歌可泣的人道主義傳遞。
翻閱梳理史料,為這些外國友人畫像立傳的過程中,他們的聲音在我耳畔回響:“總忘記了我自己并不是一個中國人”(史沫特萊),“我愿意到中國去,同你們一起戰斗”(白求恩),“我能夠以主人翁的身份,而不是作為一個客人置身于這場偉大的解放事業中,我感到極大的愉快”(馬海德),“在歷史為我設定的時空里,我覺得沒有任何事情比我親歷并躋身于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更好更有意義”(愛潑斯坦)……他們對中國的情誼、他們為中國革命所作的努力,不僅感動了中國人民,也感動了世界,成為一首首國際主義的英雄贊歌。
外國友人助力中國抗戰的故事,一本書遠遠講不完。抗戰時期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廣泛支持,深刻體現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一古訓,也對當今國際社會團結協作、共同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具有啟示意義。它提醒我們,無論何時何地,人類都命運與共、休戚相關,和平的背后凝結著太多人的血與淚,熔鑄著無問西東的正義與勇敢。
《人民日報》(2025年07月25日 第 20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