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顧名思義,強調的是“新”與“質”,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唯有將“新”的突破與“質”的堅守緊密結合,才能使新發展理念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謀“新”是時代賦予的必然選擇,卻絕非盲目求新。當下,部分地區和企業為搶占賽道,陷入“唯技術論”的誤區:有的不顧自身產業基礎,盲目跟風布局前沿領域,結果因技術不成熟、配套跟不上而半途而廢;有的為追求“首發效應”,將尚未驗證的技術倉促推向市場,最終因性能不穩定、安全隱患等問題失去用戶信任。這種“為新而新”的發展模式,本質上是對新質生產力的誤讀。創新的價值,終究要以實際效用和質量水準為衡量標尺。各地要立足本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搶抓機遇,走差異化、多元化的路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新質生產力,積極運用新技術改造提升現有產業,努力做到既為一域增光又為全局添彩。同時,要堅守底線思維、風險意識,有序替代淘汰落后產能,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
重“質”是可持續發展的根基,更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高質量”,而非單純的“新形態”。真正經得起時間檢驗的創新,無一不是質量與技術的雙輪驅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能在全球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既靠電池技術的創新突破,更靠對安全性、可靠性的持續打磨。站在新的賽道,各地需緊緊把握發展契機,重點瞄準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在人工智能、生物制造、低空經濟、衛星應用等領域加大研發投入,激勵產業鏈龍頭企業牽頭攻克“卡脖子”技術難題,推動發展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躍升”,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點”上突破帶動“面”上突圍。
我們既要敬畏創新的突破力量,更要清醒認識到,質量是創新的基礎。就像航天器的每一個螺栓都要經得起極端環境考驗,任何領域的創新都需以質量為基準線。當創新者將“能不能用”的基本要求,升級為“好不好用”的品質追求,新質生產力才能真正在高質量發展的賽道上越走越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