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八項規定第一條明確提出“中央政治局全體同志要改進調查研究”,要求“到基層調研要深入了解真實情況”。這不僅是對黨的優良傳統的賡續傳承,更是新時代應對復雜挑戰、破解發展難題的必然要求。調查研究作為我們黨聯系群眾、掌握實情、科學決策的“金鑰匙”,其質效直接關乎政策落地的精度與治理實踐的溫度。
回溯黨的歷史,調查研究始終是攻堅克難的“傳家寶”。實踐反復證明:唯有扎根實踐土壤,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如今,面對數字化改革、共同富裕等新時代命題,調查研究的重要性不僅沒有減弱,反而因問題的復雜性、挑戰的艱巨性而更加凸顯。
要讓調查研究真正發揮“金鑰匙”作用,必須緊扣中央八項規定要求,在“真”與“實”上下功夫。浙江在這方面的探索頗具借鑒意義。在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中,浙江推行“蹲點調研+專題調研”雙軌模式,干部帶著“城鄉收入差距如何縮小”“山區縣發展瓶頸在哪”等具體問題,住進鄉村民宿、蹲點產業園區。在衢州,調研團隊用三個月時間跟蹤記錄快遞小哥的日常工作,發現他們面臨的停車難、充電難等問題,推動出臺“小哥驛站”建設標準;在杭州,針對數字經濟企業的調研中,干部們在研發車間與工程師深談,在市場部門聽取用戶反饋,最終形成的政策精準解決了企業融資、人才落戶等痛點。這種“沉下去”聽真話、“帶著問題”找答案的調研方式,正是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生動踐行。
調查研究的價值,最終要體現在問題解決的實效上。調研不是終點,而是解決問題的起點。浙江建立的“調研—決策—落實—反饋”閉環機制頗具啟示:對調研發現的問題建立臺賬,明確責任單位和整改時限;定期開展“回頭看”,將群眾滿意度作為檢驗成效的標尺。比如針對調研中發現的“老年人數字鴻溝”問題,浙江不僅推出“銀齡跨越數字鴻溝”行動,更通過后續跟蹤調研不斷優化服務——從最初的手機教學,擴展到社區代辦、適老化改造等配套措施,讓調研成果真正轉化為民生改善的實效。
新時代的調查研究,本質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它要求我們走出辦公室,走進田間地頭、工廠車間、社區樓棟,在與群眾面對面的交流中感知冷暖,在對實踐的深度觀察中把握規律。唯有守住“求真務實”初心,才能讓每一次調研都成為連接黨心民意的紐帶,讓每一項決策都扎根于實踐沃土。這正是中央八項規定強調“改進調查研究”的深層意義——以調研之實,謀發展之策,解群眾之憂,在新時代的征程上不斷破解發展難題,開創事業新局。(作者:陶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