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會議7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舉行。會議強調,以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為目標,以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城市社區是社會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夯實國家治理根基的重要基石。要著力打造“黨建領航、多元協同、居民共治”的現代化治理體系,以提升群眾“滿意度”和“歸屬感”為著力點,譜寫社區治理“和諧樂章”,為城市高質量發展聚力賦能。
在新型城鎮化快速推進的背景下,要把社區打造成為城市基層治理的“前沿陣地”,筑牢服務居民的“終端樞紐”。著力強化組織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三級組織架構,推動黨的組織體系向基層末梢延伸,確保黨的領導如身使臂、如臂使指。要完善服務運行機制,推動黨群服務中心功能升級,創新設立“紅色鄰里服務站”,在配強社區專職工作者、網格員隊伍的同時,推行“全能社工”“幫辦代辦”等服務模式,實現便民服務零距離。要創新基層治理模式,推動治理單元向小區、樓棟延伸,通過公示黨員戶、網格員等信息,在公共空間開展黨群連心活動,構建“組織在身邊、服務在門口”的治理新格局,讓美好社區建設落地見效。
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創新要堅持激活社會細胞、激發基層活力,推動治理資源的集聚。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將黨組織的政治引領力、群眾組織力轉化為基層治理的實際成效。重點要完善“雙報到”工作機制,建立“需求清單+資源清單+項目清單”的精準對接體系,實施“組織報到+個人報到”雙軌服務模式,實現機關黨員與社區居民的良性互動。在資源配置方面,按照“區域統籌、精準對接”原則,優化機關黨組織社區結對安排,引導優勢單位幫扶薄弱社區,破解資源分配不均衡問題,提供科學合理的服務供給。要著力打造專業化社區工作隊伍,嚴格選人用人標準,突出政治素質和工作能力,通過開設“頭雁講堂”、實施“崗位交流”等培養模式,推動人財物等各類資源向社區傾斜,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
人民群眾是基層治理的力量源泉和堅實根基。要創新群眾參與機制,讓居民成為社區治理的“主人翁”。要培育社區自治內生動力,通過建立“社區達人工作室”“鄰里互助團”等自治平臺,采取組織推薦與個人申報相結合的方式,挖掘社區能人、培育居民骨干,讓熟悉社情民意的“老住戶”成為社區治理的力量,形成“社區事務大家議、社區建設大家干”的生動局面。同時要構建多元協同治理體系,擴大社區治理“同心圓”。推動專業力量下沉,聯合衛健、公安等部門設立“社區健康管家”“平安守護員”,提升治理專業化水平;用好新業態新就業群體力量,聘請快遞小哥、外賣騎手擔任“流動網格員”,發揮其走街串巷的職業優勢;整合轄區商業資源,組建“愛心商戶聯盟”,引導商戶結合自身特長參與社區服務,讓“社區一家親”的理念深入人心。
社區雖小,卻連著千家萬戶。城市發展規模越大,治理精細度就要越高。作為城市運行的“微循環系統”,社區治理看似是基層工作的“小切口”,實則是撬動城市現代化治理的“大支點”。要夯實社區治理的“基石”,讓城市既有發展高度,更有治理溫度。(作者:馮稟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