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績觀是黨員干部從政、謀事、創業的“總開關”。組織部門承擔著為地方發展選賢任能的重任,要用好考核“指揮棒”,引導激勵干部堅決樹牢造福人民的正確政績觀,在推進高質量發展中主動擔當、積極作為,努力創造出經得起歷史、實踐和人民檢驗的嶄新業績。
政績觀是一面鏡子,反映黨員干部的黨性修養和精神境界。翻開百年黨史,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始終閃耀,中國共產黨人的堅強黨性貫穿始終、熠熠生輝。黨性是黨員干部立身、立業、立言、立德的基石,只有長期堅強黨性、摒棄私心雜念,才能保證政績觀不出偏差。要牢牢把握政治方向,注重從黨的創新理論中汲取黨性滋養,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做到知其言更知其意,明其理更通其道,以理論上的清醒保持政治上的堅定,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幟鮮明、立場堅定。黨性錘煉不是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而是終身課題,要常做“政治體檢”,勤掃“思想灰塵”,不斷矯正理念偏差、思想偏差、方法偏差,始終站穩以人民為中心這一根本立場,永葆共產黨人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把政績落到為民造福的實績上。
政從“正”出,績自“實”來。選人用人導向是政績觀的風向標,堅持什么樣的用人導向,就有什么樣的政績導向、發展導向。要堅持重實干、重實績、重擔當,結合一線調研、明察暗訪、分析研判、綜合評估等手段,多到基層干部群眾中、多在群眾口碑中了解干部,走進干部的工作圈、生活圈、朋友圈,把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能不能干事、干了什么事作為識別干部的重要標準,把干成了多少事、干事效果好不好、群眾滿不滿意作為評判優劣的重要依據,對那些不慕虛榮、不務虛功、不圖虛名,注重打基礎利長遠的干部,高看一眼;對敢想敢干、能干會干、敢為人先,創新求變、銳意改革的干部,厚愛幾分;對華而不實、盲目蠻干,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的干部,敲響警鐘,引導干部真出業績、出真業績。
政績考得準,政績觀才能樹得正。指標設置宜精準,持續精簡優化考核體系,注重分層、分類、分領域建立領導干部政績觀評價指標,既突出長期效應指標,又設置過程性指標,避免政績觀“考核泛化”。考核形式應多樣,堅持定性與定量兼顧、平時與年終對接、考事與考人結合,全方位、多角度、近距離了解干部及工作,既看“顯績”,也看“潛績”,力求科學、合理、公正。結果運用須清晰,堅持考核優秀比例、年度考核獎分配向基層一線傾斜、向業績突出單位傾斜,把選人用人的眼光,更多地投向那些經常深入田間地頭與群眾拉家常、交朋友、解難題的干部,投向那些善謀全局、著眼長遠、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實事好事的干部,投向那些積極為經濟社會發展建言獻策、作出貢獻的干部,讓有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優秀者優先,實現“用好一個人激勵一大片”的良好示范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