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作為服務保障民生的第一線、最前沿,基層黨組織要直面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強化“有解”思維、激發“敢解”勇氣、提升“善解”能力,堅定信心、主動作為,將群眾的“急難愁盼”轉化為具體可感的改善成果,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強化“求解”思維,積極主動探查群眾難題。問題導向是解決民生問題的“指南針”,只有深入群眾,才能精準找到群眾最關心、最困擾、最焦慮的“痛點”,達到靶向發力解難題的目標。黨員干部要沉下去“找”,構建“三級網格+領導包片”體系,推行“干部駐村蹲點+黨員結對聯戶”模式,讓機關干部全部下沉一線,入戶與群眾“拉家常”,在交流中敏銳發現群眾在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的迫切需求,細致查找政策落實、工作作風等方面的潛在問題。數據資源要用起來“查”,打破數據信息壁壘,整合民政、信訪、綜治等部門非涉密業務數據,形成“1+4+X”數據庫。建立“飛防”聯防聯控信息化網絡體系,每日巡檢采集露天焚燒、路面塌陷、屋墻倒塌等問題數據,形成動態管理的“急難愁盼問題清單”,讓數據多“跑腿”,為精準解決民生問題提供有力支撐。平臺載體要建起來“匯”,整合12345熱線、信訪舉報、輿情監測等多渠道訴求信息,在鎮村設立民意收集箱,構建“人大+紀檢+信訪”三方督辦機制,建設便捷統一的“民聲呼應”平臺,精準捕捉“共性問題”,提前預判“潛在焦點”,做到未雨綢繆,將民生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
提升“善解”能力,協同合作破解群眾難題。民生工作千頭萬緒,加強統籌協調,防止力量分散化、碎片化,才能做到握指成拳、合力推進。建立聯動機制,強化鄉鎮黨委“龍頭”作用,整合各部門力量,定期研判民生問題清單,明確責任單位,做到信息互通、資源共用、責任共擔。深化黨群服務中心、社會治理中心、便民服務中心資源共享,開發推廣電子印章,打破部門“信息孤島”,簡化辦事流程,讓群眾只跑一次、一次辦結,提升群眾辦事的便捷度和滿意度。整合內外資源,積極對接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專項債、戶戶通等上級政策資源,深度整合結對幫扶、駐村第一書記后方單位資源力量,統籌推進人居環境改善、養老大食堂建設、醫療服務保障等民生項目,豐富服務種類,擴大服務覆蓋面,為村民提供更加優質、便捷的生活服務。撬動多元參與,鼓勵支持公益組織、志愿者隊伍在養老托育、助殘幫困、社區治理等領域提供專業化、個性化服務,探索建立“強村公司”新模式,投資建設便民候車亭等民生項目,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解決民生問題的良好局面。
保持“常解”狀態,夯實基礎減少群眾難題。常態化的服務機制是民生工作的“基石”,只有扎實推進、常態保持,才能從根本上減少問題的出現,讓群眾真正感受到幸福。筑牢“底線民生”防護網,聚焦低保、殘疾等重點群體,強化“主動發現—精準識別—動態監測”機制,確保有限資源聚焦最困難、最需要的人群。堅持換位思考,持續優化辦事流程,深化“免申即享”改革,推動政策直達快享,讓群眾享受政策紅利更便捷、更高效。提升“品質生活”獲得感,立足區域特色資源稟賦,著力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構建“技能培訓—穩定就業—持續增收”的良性發展閉環,讓群眾增收有渠道、生活有奔頭。統籌整合教育、醫療、養老等優質服務資源,加快構建“15分鐘便民生活服務圈”,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優質均衡、便捷可及。完善“閉環管理”全流程,建立健全政策落實和服務效能跟蹤評估機制,以群眾反饋為導向,動態優化流程、精準調整政策,切實打通惠民利民“最后一公里”,讓“枝葉關情”的治理溫度更可感可及。
(作者:盧瑋,系連云港市贛榆區墩尚鎮黨委書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