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7月15日發布數據,初步核算,2025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660536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3%。這份成績單猶如一劑強心針,既印證了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更展現出穩中求進、以進促穩的戰略定力。若以“增長5.3%”為切口細細剖解,便可見中國經濟的澎湃活力源自何處。
外貿“三重奏”奏響開放強音。外貿是觀察中國經濟活力的重要窗口。多元穩定的市場、創新優質的產品、應變求新的外貿主體,是我們應對挑戰的底氣。上半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21.79萬億元,出口規模歷史同期首破13萬億元,數字的背后是外貿結構的持續優化與抗風險能力的顯著增強。上半年,機電產品出口7.8萬億元,同比增長9.5%,占出口總值的60%,其中,與新質生產力密切相關的高端裝備增長超兩成,代表綠色低碳的“新三樣”產品增長12.7%,印證著中國制造向全球產業鏈中高端攀升的鏗鏘步伐,新質生產力激活發展引擎。
經濟增長的深層動力,正在于新質生產力的加速形成。上半年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9.5%。在江蘇泗洪的電子元件車間里,智能化生產線晝夜不息;深圳前海的科技園區中,未來產業蓄勢待發。這種創新動能的迸發,不僅體現在技術突破上,更融入產業升級的肌理。而今,從“兩新”政策激發傳統產業活力,到“人工智能+”重塑生產流程,新質生產力正成為中國經濟的“關鍵增量”。
內需市場釋放澎湃勢能。中國經濟的韌性,既在于“世界工廠”的制造能力,更在于“世界市場”的消費潛力。當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加劇,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愈發凸顯。上半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5458億元,同比增長5%。這種內外需聯動的活力,得益于政策的精準滴灌。從“以舊換新”點燃消費熱情,再到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降低企業成本,一系列舉措讓內需市場成為穩增長的“壓艙石”。
面對保護主義逆流,中國始終以開放紓發展之困、以合作聚創新之勢。上半年,我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11.29萬億元,同比增長4.7%,對東盟、中亞、非洲等新興市場出口增速都達到兩位數,這種開放的姿態,不僅體現在貿易數據上,更化為具體的行動:全國22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已形成覆蓋東西南北中的改革開放創新格局,外資準入負面清單限制措施縮減。可以說,從政策咨詢到項目落地,中國對外開放釋放的紅利,正轉化為全球共享的發展機遇。
站在半年的節點回望,5.3%的增速絕非簡單的數字游戲,而是中國經濟在風浪中劈波斬浪的生動注腳。我們堅信,只要堅持創新驅動、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就能在復雜環境中劈波斬浪、穩健前行,持續為世界經濟注入更多穩定性和確定性。(作者:王小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