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湖北咸寧職業技術學院承辦了全國首屆“課程思政在高職”高端論壇。會議期間,與會代表們參觀了學校的實訓中心,無不感嘆這些實訓中心之“實”、之“新”。汽車實訓中心既有整裝汽車,也有由整裝汽車拆解的零部件,學生可以親自動手進行模塊化組裝與問題診斷;會計實訓基地則按照不同學習階段,組織學生進行模擬賬目、脫敏賬目、真實賬目的管理;即將投入使用的養老中心,將為養老康復專業的學生提供真實的實訓機會。該校2021年底建成了智能制造實訓中心、虛擬仿真實訓中心、汽車實訓中心、現代服務業實訓中心、工程技術服務中心等五大功能實訓中心,成為了該校集實踐教學、真實生產、技術服務功能于一體的實習實訓基地,為培養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實訓基礎。
借東風促教育改革
咸寧地處鄂南丘陵山區。雖然這里風景秀麗、地杰人靈,有著名的赤壁古戰場、北伐汀泗橋戰役遺址、茶馬古道起始地;但是,城市經濟不發達,加上臨近武漢所產生的虹吸現象,辦學條件缺乏優勢。傳統的“借東風”文化,使他們學會了巧用各種資源,借改革東風解決經費不足的難題,壯大辦學實力。通過校企合作、國際合作,使學生的眼界更寬、舞臺更大。學校與維達力實業(赤壁)有限公司、湖北三贏興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方汽修、湖北三六重工有限公司、湖北華寧防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智通教育、咸寧香城機電研究院等企業建立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開展人才共育與科技合作獲得豐碩成果,為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學生提供了育人平臺。學校與德國工商大會上海代表處共建AHK中德職業教育培訓中心;與俄羅斯鄂木斯克國立交通大學聯合舉辦機電一體化技術、軟件技術專業合作辦學;隨青島海之晨工業裝備有限公司出海共建越南北寧實踐中心,借力出海,走出了國際合作新通道。
職業院校育人生態重構的“技能校園”建設
學校黨委中心組在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中明晰了,職業教育是“為了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備從事某種職業或者實現職業發展所需要的職業道德、科學文化與專業知識、技術技能等職業綜合素質和行動能力而實施的教育”。在學習《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簡稱《規劃綱要》)時,對改革的具體工作更加清晰,這就是“實施職業教育教學關鍵要素改革,系統推進專業、課程、教材、教師、實習實訓改革”。學校將技術技能作為職業教育的核心,強調技能興校、技能強校,以“技能校園”建設為“牛鼻子”,轉變教育理念,更新組織形態,優化育人生態,探索體現職業教育特色的發展道路。學校以“技能”習得為指向,提出健全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建設一流技能培養培訓平臺、培育一批技能名師、開展優質技能服務、實施有效技能教學、弘揚優秀技能文化、推進技能校園數字化、推進技能導向的教育評價改革、推進技能培養促就業創業等9個方面、共32條建設內容和6條建設保障措施的工作方案,以持續優化校園育人生態,為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提供有力的條件基礎。人民網曾于2025年3月發表陳大為署名文章《以“技能校園”建設破局“畢業生就業難”》從就業的角度介紹了該校的“技能校園”建設。
“技能校園”建設強調能力圖譜構建、職業素養培育、真實場景應用、技能模塊教學。在建設中,重點推進五大“基于”:基于技能共生的辦學體制變革,基于職業素養的培養體系重構,基于技能傳習的教學方式轉型,基于技能考核的教育評價改革,基于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建設。通過幾年的“技能校園”建設,該校初步形成了“學校重視技能、師生崇尚技能、人人學習技能、人人擁有技能”的“技能育人”新生態。
探索職業教育新模式
《規劃綱要》提出:“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咸寧職業技術學院通過探索職業教育新模式來具體落實這一要求。
建立人才培養體系動態調整機制。為改變以往人才培養體系僵化、與社會需求相脫節的弊端。該校對標國家戰略目標,錨定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服務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大局,探索并逐步形成了“四對標、四優化”的動態調整機制。一是對標產業優化專業。通過對產業發展動態的調研,根據產業發展調整專業發展方向,編制專業(群)需求分析與可行性研究報告、專業(群)建設計劃方案,開發專業群能力圖譜,增設社會急需專業。二是對標崗位優化課程。通過梳理產業關鍵環節與企業核心崗位技能的要求,對課程進行對標式優化。三是對標技術優化教材。根據社會技術更新和企業技術新要求,不斷優化教材內容,以適應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新要求。四是對標企業產品優化評價。根據企業產品的新標準、新質量,優化對學生技能的評價,通過評價導向促進學生對技能的學習和掌握。通過“四對標、四優化”的動態調整機制,使學校的人才培養體系以社會需要為引領,主動調整對接。
確立“四有”標準,構建“動、活、巧、好”課堂。一是“有用”,讓學生“動”起來。將價值塑造、技能培養、知識傳授目標有機統一,瞄準技術變革和產業人才培養需求,聚焦崗位核心能力培養,通過項目導向、任務驅動,靈活設計有一定挑戰度的課堂,讓學生“動手練”“動口說”“動腦想”“動心做”,在“學中做、做中學”。在實踐中加強磨煉、增長本領、放飛夢想。二是“有味”,讓課堂“活”起來。實現語言表達活、資源呈現活、操作示范活、課堂互動活。要求教師語言表達體現時代精神風貌,順應網絡時代話語環境的新變化。講身邊的故事,講新時代的社會發展,講技術革新的模范事跡。講出時代感、技術感、生活感。堅決拋棄晦澀難懂的術語,防止語言枯燥。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的操作示范,充分利用AI賦能現實技術教學,將現實技術生產情境引入課堂中。呈現立體化、數字化的教學資源,做到信息技術、學習資源、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過程的有機融合。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勇于擔當的職業精神。三是“有魂”,讓教學“巧起來”。強調基于“五育”課程教學目標,實現情景設計巧、媒介應用巧、評價激勵巧、思政融入巧。要求教師尊重職業院校學生的成長規律,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合理設置教學情景,采用“啟發式、探究式、小組協作式、闖關式”等多樣化教學方法與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巧妙挖掘并融入思政元素,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職業精神和創新精神。四是“有品”,讓效果“好”起來。要求教師教態為人師表,教學熱情專業,教學反思持續改進,做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課堂整齊有序,學生學習專注投入,積極參與課堂互動、主動提問和思考,不斷學習知識,錘煉技能,為學習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圍繞技能做好大文章。為了培養德技并修、手腦并用、終身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學校以技能為抓手,因材施教,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形成了多渠道的技能人才培育體系:以“技能課”構建專業體系,以“技能考”明確學習方向,以“技能賽”增強實戰能力,以“技能證”提升綜合素質,以“技能庫”豐富資源儲備,以“技能文化”培育工匠精神。
以“四有課堂”為標準促教育評價改革。圍繞技能習得促進課堂評價改革。遵循技能教學的特有規律與技能教學特點,以“四有”金課為標準,開發涵蓋職業素養、創新能力的技能考核體系。構建以技能掌握為本的學業評價改革、以技能發展為要的教師評價改革、以技能教學為核的課堂評價改革的多維評價體系,并引入企業導師、第三方評價機構參與評價。這些評價機制的改革,直接引導了教師教學改革、學生學習變革,最終獲益的是學生和企業。近年來,該校的就業率明顯上升,畢業生與企業需求匹配度大大提高。
發揮適應性優勢,服務鄉村人才振興
作為地方性職業院校,服務鄉村人才振興,既體現使命擔當,也為提升學校辦學能力提供了新舞臺。咸寧職業技術學院發揮市域獨有優勢,將鄉村振興人才的培養重心向鄉村本土人才轉移,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實施了“一村多名大學生計劃”,探索了一條服務鄉村全面振興的新路子。通過咸寧市委組織部牽頭多部門參與的多元協同,解決了“招得來”的問題;實施校地共管、推行“淡學旺工、農學交替,彈性學制、分段教學”教學運行模式,解決了“育得好”的問題;構建技能本位的培養體系,注重理實融合的現場教學,授漁強技,解決了“用得上”的問題;通過爭取地方政府支持、開發公共服務平臺、構建技術服務體系、組建“一村多”學員產業發展聯盟等貼心服務,解決了“回得去”的問題。“一村多名大學生計劃”的實施,充實了鄉村人才儲備,發揮了“人才泵”作用;帶動了鄉村經濟發展,發揮了“助推器”作用;引領了鄉村人才培養,發揮了“示范區”作用。同時也密切了學校和市域“三農”關系,優化了學校生存發展環境,增強了辦學實力和影響力。
作者:盧黎歌,曾任西安交通大學二級教授,現為西北工業大學引進教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學術院長、咸寧職業技術學院兼職教授。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委員會馬克思主義學部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