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民族擁有悠久的治水史。始建于唐太宗貞觀年間的霍泉灌溉工程,創造性地提出了“霍例水法”,成為古代水利管理乃至地方治理的范例。位于湖南的紫鵲界梯田,將南方稻作文化與苗瑤山地漁獵文化相融合,被譽為“世界水利灌溉工程之奇跡”。這些水利工程不僅凝聚著古人的智慧結晶,而且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和管理優化,在當代依然發揮著重要功能。積極弘揚中華傳統治水文化,汲取其中蘊含的生態智慧,對于推動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水利建設 古代治水 歷史啟示 【中圖分類號】K203 【文獻標識碼】A
我國地處亞洲東部,是世界上最重視水利建設的國家之一。古往今來,全國各地修建的水利工程數以萬計,其中有些古代的水利設施至今仍在發揮作用。目前,我國已有30多項古代水利工程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而尚未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的重要水利工程則更多。這些水利工程大部分是利用河、湖、泉、井等地表水和地下水灌溉農田,也有用于排水、防洪和生產生活的。這些古代水利工程,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治水智慧的結晶,蘊含著豐富的治水經驗和寶貴啟示。
治水自古以來都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
水既能造福人類,也可能帶來災害,因此治水成為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必然要求。人類治水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農田灌溉、交通航運和生活用水的需求,防止水對生產生活造成破壞,因此治水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要達到治水的目的,就必須采取興利除弊的措施。而要興利除弊,不僅需要規劃和設計,還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對此,中國歷代賢哲有清醒的認識,并在治水實踐中積累了寶貴經驗。
考古史料表明,中國古代先民早在堯舜時期就已開始治水,可見其對水利治理的重視。夏商周時期,人們在黃河中下游平原地區逐步建設了由畎、遂、溝、洫、澮等多級渠道構成的溝洫排灌系統。春秋戰國時期,在重農思想盛行、鐵器應用和牛耕推廣的共同推動下,芍陂、漳水十二渠、都江堰、鄭國渠等大型水利工程相繼興建,譜寫了我國水利史上的輝煌篇章。秦漢兩代承續先秦傳統,對水利建設依然高度重視。漢武帝曾說:“農,天下之本也。泉流灌浸,所以育五谷也……故為通溝瀆,畜陂澤,所以備旱也。”(《漢書》卷29《溝洫志》)基于這一治水理念,漢朝不僅有效治理了黃河水患,在關中地區興建了白渠、六輔渠、龍首渠和漕渠等國家級水利工程,更在甘肅、寧夏、河北、河南、山東、湖北、安徽等地廣泛修建地方水利設施,使關中平原及黃河下游南北地區發展成為全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唐代構建了系統的水利管理制度,中央設水部、都水監,地方建配套機構,形成層級分明的管理體系。宋元明清時期,水利建設在王朝治理體系中持續占有重要地位。《宋史·食貨志》載,南宋時期“水利大興”,水利建設成就顯著。明朝規定,各級地方官員,均有興修水利的任務。就連鄉村基層組織的里長甲首,也有“興修水利,勸課農桑”的責任(《皇明制書》卷9《教民榜文》)。清代水利工程建設規模空前,據記載興建的各類水利工程達3234項之多。
對于建成的各類水利工程,歷代王朝多能統籌國家與民生利益,通過明晰水權、完善管理制度等措施,最大限度發揮水利工程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如唐王朝曾頒布《水部式》,以法律的形式對用水的原則作出了明確規定:“諸灌溉大渠,有水下地高者,不得當渠(造)堰;聽于上流勢高之處,為斗門引取。取斗門,皆須州縣官檢行安置,不得私造。其傍支渠有地高水下須臨時堰灌溉者聽之。凡澆田,皆仰預見知頃畝,依次取用;水遍即為閉塞,務使均普……諸渠及斗門長,至澆田之時,專知節水多少。其州縣每年各一差官檢校;長官及都水官司巡察……所有損壞,隨即修理,如破多人少,任申州縣,差夫相助。”唐代以后,歷代王朝雖管理方式各異,但均重視水利管理,通過明晰水權、權責結合等措施,以實現水資源的有序利用與合理分配。
古代因勢利導、灌排結合的治水邏輯
治水之道,首在識水性、順水勢。昔日,大禹的父親鯀用“堵”的辦法治水,結果失敗了。大禹從父親失敗的教訓中悟出了一個道理:只有用“導”的辦法才能讓洪水流入大海。所以,大禹率眾人疏浚河道,引洪入海,終平水患。
人們在治水實踐中逐漸認識到,水旱災害頻發嚴重影響農業生產:久旱導致作物減產絕收,洪澇則引發農田積澇或江河泛濫。為確保旱澇保收,必須興修水利工程。通過引水灌溉緩解旱情,借助堤防排澇減輕水患。而水利建設必須遵循“因勢利導”原則:依地勢高低修建灌溉系統,實現河水、湖水、泉水的自流灌溉;據地形特征構筑堤防溝洫,既防范洪水泛濫,又排除田間積水。
灌溉工程一般由引水渠首、輸水渠道和控水斗門等設施組成。引水渠首分為有壩和無壩兩種類型。前者是在河道中修建滾水壩或分水壩,引水入渠,后者則是利用河水灣道,在凹處開口,引水入渠。輸水渠道的修建,通常是先用“表”“準”“度”等儀器勘測劃定渠線,然后開鑿干渠、支渠和小支渠,通過自流的方式,將河水或湖水引入田中。斗門設在干渠、支渠的入水口上,用以啟閉渠道,調節水量。灌溉時,開啟斗門實施畦灌、溝灌或淹灌;停灌時,關閉斗門使余水歸河,防止農田漬澇。
除灌溉工程外,還普遍修筑堤壩、圍堰等防洪設施:沿江河修筑的堤壩、圍堰可抵御洪水侵襲,沿海建造的海塘則能防范潮災,形成一定規模的排灌體系。當然,有些灌溉工程也兼具排澇功能,如洪澤古灌區通過67.25千米的洪澤湖大堤、15千米明清石工墻及5條灌排河道,實現了灌溉與排澇的雙重效益。這些工程實踐充分體現了“識水性、順水勢”的治水智慧,彰顯了“因勢利導”這一貫穿中國古代水利建設的核心原則。
因地制宜、不拘一格的治水實踐
我國國土空間廣闊,在地理環境上呈現出顯著的南北差異和東西梯度特征。古人在長期治水的實踐中,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地形地貌,選擇最恰當的水利工程模式,講求實用,不拘一格,如在適合筑“堰”的地方筑堰,在適合開“渠”的地方挖渠,在適合修“陂”的地方修陂。
“堰”作為低矮擋水建筑物,常與堤結合形成“堤堰”結構。現存的都江堰、山河堰等眾多古堰工程,均通過筑堰抬升水位以滿足灌溉需求,其具體形制則依據地形水文特點靈活設計:安徽七門堰利用凹岸取水實現水沙分流,構建“河—堰—陂—塘—渠”多級調蓄系統;浙江通濟堰采用拱壩與閘涵組合,形成灌排兼顧的工程格局;湖北石枧堰獨創底部排沙孔,保障工程千年不淤。這些案例充分體現了古代水利順勢而為、因地制宜的工程智慧。
“渠”指人工開鑿的渠道,主要用于灌溉或排水。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渠道非三大古渠莫屬:陜西涇陽的鄭國渠作為戰國末期修建的引涇灌溉工程,通過魚嘴分水壩和瓠口退水閘等創新設計,實現了渭北旱原的大規模自流灌溉;廣西興安的靈渠以鏵堤分水、陡門控流的獨特結構,連通長江與珠江水系,成為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至今仍在灌溉排洪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湖北南漳的長渠歷經兩千余年發展,形成了“蓄、引、提”相結合、“長藤結瓜”式的立體灌溉網絡。這些古代渠道工程不僅展現了精湛的水利工程技術,更體現了因地制宜、道法自然的治水智慧,其科學的設計理念和可持續的運營模式,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陂”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池塘,能起到水庫的作用。中國早在先秦時期就已開始開發利用陂塘水利工程。在長期發展中,南方地區修建了大量陂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福建莆田的木蘭陂、福清的天寶陂,安徽壽縣的芍陂,以及江西吉安的槎灘陂等。這些陂塘工程,以芍陂最為著名。芍陂約建于楚莊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由楚國令尹孫叔敖主持修建。孫叔敖組織當地民眾,巧妙利用地形,將東面積石山、東南龍池山和西面六安龍穴山的溪流匯集至低洼處形成陂塘,并設置五座水門調節水量——汛期開閘泄洪,旱季閉閘蓄水,有效調控了區域水文狀況。經過漢代、隋唐及明清歷代的修繕擴建,芍陂至今仍保持著良好的灌溉功能,充分展現了我國古代水利工程因地制宜的規劃設計智慧和可持續發展的建設理念。
歷代人民依據不同地域特點,創造了豐富多樣的水利工程形式,其中井泉灌溉與梯田系統尤為典型。浙江諸暨桔槔井灌工程、山西霍泉灌溉工程、湖南新化紫鵲界梯田、江西崇義上堡梯田皆屬此類。諸暨桔槔井灌工程是由桔槔—水井—渠道構成的,從南宋開始灌溉,至今仍發揮著作用。霍泉灌溉工程始建于唐太宗貞觀年間(627-649年),形成了較為穩定的渠冊、夫簿制度和以水戶為單元的水利自治管理制度,創造性地提出了“霍例水法”,在古代灌溉工程管理中獨樹一幟,成為古代水利管理乃至地方治理的范例。紫鵲界梯田位于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水車鎮,是南方稻作文化與苗瑤山地漁獵文化相融合的產物,被譽為“世界水利灌溉工程之奇跡”。這些工程杰作不僅展現了“山引泉、坡筑田”的因地制宜智慧,而且創造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是中華農耕文明的重要遺產。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中國眾多規模宏大、歷久彌新的水利工程,通過代代相傳、不斷創新和完善才得以延續至今。這些水利工程凝聚著古人的智慧結晶,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和管理優化,在當代依然發揮著重要的灌溉、防洪、生態等多重功能,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適應能力。這種傳承與創新并重的發展模式,不僅見證了中國古代水利文明的輝煌成就,也為現代水利建設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和智慧啟迪。
【參考文獻】
①王雙懷:《先秦時期西部水利建設的巨大成就》,《社會科學戰線》,2009年第7期。
責編/賈娜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