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之微,衣食住行;民生之大,事關家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新征程上辦好民生實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辦好民生實事,絕非易事,考驗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能否以系統思維破難題、以釘釘子精神抓落實,真正將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工作做到群眾心坎里。
實事的“根”在群眾需求,“準”是辦好實事的前提。群眾的“急難愁盼”絕非抽象概念,而是具象的痛點,諸如靈活就業者的社保焦慮、農村低收入人口的增收困境、新生兒家長的醫保辦理繁瑣等……政策能否落地生根,關鍵在于能否精準對接這些具體而微的訴求。要擯棄“紙上空談”,沉下身子看實地,摸實情,聽實話,把“一頭汗兩腿泥”的調研轉化為清晰的“問題清單”,推動民生服務從“被動響應”轉向“主動發掘”。
實事的“魂”在執行,“實”是辦好實事的關鍵。民生承諾不是空中樓閣,需要以“釘釘子精神”剛性落實。《意見》要求“各地要強化責任落實,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強化基本民生財力保障”,就是要將民生實事放在優先位置。這就要求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進一步強化責任意識,深化系統施策,用“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的閉環管理將“幸福賬單”逐一兌現。
民生實事的“本”在長效,“遠”是辦好實事的目標。民生實事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致力于“建機制、管長遠”,既要織密監督網,對政策變形走樣“零容忍”,確保民生資金用在刀刃上;更要堅持“問效于民”,動態收集反饋、持續優化服務,將解決“一件事”的經驗升格為辦好“一類事”的機制,形成“發現需求—解決問題—推廣經驗”的良性循環。
民生是發展的“晴雨表”,實事的“溫度計”丈量著初心使命的分量。新征程上,唯有將群眾“急難愁盼”作為工作“第一信號”,方能讓一樁樁暖心實事的溫度匯聚成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磅礴偉力,書寫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嶄新答卷。(作者:俞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