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修訂后的《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為黨政機關過緊日子提供了剛性制度支撐。過緊日子,本質上是算大賬、算長遠賬,核心是算好一筆沉甸甸的“民心賬”。黨員干部需以“緊”為尺、以“民”為秤,讓“緊日子”指向民心所向、符合群眾期待。
過“緊日子”,不能忘了當年的“窮日子”,艱苦奮斗的傳統不能丟。“窮日子”里的精打細算,是刻在共產黨人骨子里的基因,也是贏得民心的起點與底色。從革命年代“紅米飯、南瓜湯”的艱苦卓絕,到建設時期“勒緊腰帶搞建設”的拼搏奉獻,窮日子教會我們“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的生存智慧。如今過緊日子,不是為了走回頭路,更不是為了吃苦而吃苦,而是要繼承窮日子里“把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的奮斗精神。黨員干部要將“儉以養德、廉以從政”融入血脈,從節約一張紙、一度電做起,重溫創業維艱,讓機關單位的“緊日子”成為與民心共振、守護民心根基的生動實踐。
“緊日子”絕不等于“苦日子”,關鍵在于“當省則省”與“當用則用”的精準平衡。要壓減非必要開支,保障正常公務需求、合理安排必要支出、牢牢守住民生底線,彰顯“緊而有度”的治理智慧。對于公務用車、接待等,不能因“緊”而失范、失度,尤忌“一刀切”而損害必要的政務效能。而應嚴格執行既定標準,恪守政務往來規范,資源傾斜優先保障基層一線。唯有精準把握“緊”的尺度,實現節用裕民與高效履職的雙贏,使“緊日子”真正彰顯“有溫度的治理”。
共產黨人的目標很樸素,就是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作為黨員干部,雖然日子“緊”了,但干事創業的勁頭不能“松”。黨員干部仍需保持“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的干事勁頭,扎扎實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帶領人民群眾過上“好日子”。“減”財政經費,不意味著“減”民生投入。無論是鄉村全面振興產業扶持、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還是基層醫療設備更新、教育資源擴容,財政支出都要精打細算、錙銖必較,將“緊”出來的資源,充分用于保民生、保市場主體。每一筆花銷、每一次決策,都要以“群眾是否滿意”為標準,努力讓每一筆資金都花在“刀刃”上,讓“緊日子”里的每一分“省”,都有效轉化為群眾滿意度的“加”。(作者:徐立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