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知識產權局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底,東北三省一區有效發明專利達到19.5萬件,同比增長10.2%;有效注冊商標達到216.1萬件,同比增長7.7%;累計認定地理標志產品273個,核準地理標志作為集體商標、證明商標注冊556件,地理標志總量接近全國的十分之一。知識產權作為驅動技術創新、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核心機制,正逐步轉化為激發東北振興新動能的重要力量。在東北振興過程中,無論是在傳統產業轉型中注入創新活水,還是在新興產業拓展中筑牢制度根基,抑或是在農業現代化與鄉村全面振興中提升品牌價值,知識產權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東北地區擁有沈陽、大連、長春、哈爾濱等老工業基地,積淀了雄厚的制造業基礎和技術人才資源。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中,知識產權成為重要制度保障,正有效解決傳統產業面臨的技術老化、附加值低、轉型遲緩等問題。首先,知識產權創造顯著提升,東北地區依托乳業、草產業、新型儲能等傳統優勢產業設立知識產權運營中心,推動專利成果在綠色制造、生態農業、循環經濟中的轉化與應用,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協同提升。其次,協同創新機制日益健全。國家知識產權局連續派駐專員到東北高校與科研機構,支持重點領域核心技術攻關與專利布局,結合本地實際,構建政產學研一體化平臺,推動“沈飛”“哈飛”等大型制造業企業與哈工大、沈理工等重點高校實現軍民技術一體化轉型,形成產業鏈、創新鏈協同推進的發展格局。再次,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強化。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區在遼寧、吉林等地加速形成,百余家專業服務機構集聚園區,為企業提供專利代理、法律咨詢、評估融資等一站式服務。
在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知識產權也在東北地區發揮著關鍵作用。從區位資源條件來看,東北地區具備冷涼氣候、能源資源豐富、靠近創新中心等天然優勢,適合大規模布局算力基礎設施,為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戰略性產業提供了沃土。近年來,國家知識產權局會同地方部門,在東北三省一區布局建設8家國家級知識產權保護與快速維權中心,聚焦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提供涵蓋申請、審查、確權、維權的一站式服務,大幅提升了新興產業知識產權安全水平和發展信心。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東北三省一區戰略性新興產業有效發明專利量達到4.6萬件,較前一年顯著增長。
在東北地區鄉村全面振興過程中,知識產權也為農產品邁向高端市場提供核心附加值。東北三省一區堅持走特色化、品牌化、標準化農業發展之路,深入實施商標與地理標志保護戰略,持續釋放知識產權的品牌價值。五常大米、長白山人參、盤錦大米等品牌已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農業名片”,其背后正是知識產權制度對品牌建設、質量控制與市場保護的系統支撐。圍繞品牌強農戰略,區域內已建成13個國家級地理標志保護示范區,并實施6項重點保護工程,推動地理標志從“區域標簽”向“產業集群”轉化。
接下來,要因地制宜,繼續立足東北三省一區資源優勢,發揮知識產權制度供給和技術供給雙重作用,著力推動東北三省一區產學研合作創新。推動地理標志產業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向東北地區高校、科研機構等派駐知識產權專員,支持重點領域和重大科研項目攻關與專利保護。布局建設乳業、草產業、新型儲能、礦產及冶金固廢資源綜合利用等多個重點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為地區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提升作出貢獻。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大學講席教授、知識產權學院院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