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循環經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以工業立區,過去高投入高耗能高排放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導致資源環境承載力與經濟發展矛盾較大。近年來,茌平區提速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建設,打破了傳統“資源—產品—廢棄物”的線性經濟模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發展路徑。
持續優化產業生態,夯實循環經濟發展基礎
抓實工業經濟,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完善的產業體系是關鍵。近年來,茌平區依托自身完備的工業基礎和豐富的電汽資源,堅定不移實施制造業強區戰略,圍繞鋁及鋁加工、新材料、綠色化工三大產業,梳理布局新型功能鋁、汽車交通用鋁、氯堿深加工等六條產業鏈,培育起主峰高聳、群峰簇立的主導產業集群,形成了產業互融、協同發展的良好格局。2024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1300億元大關,成功入選山東省工業十強縣,其中綠色功能鋁產值達到970億元,獲評山東省“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群。
強化“三區共建”,培育集聚發展主引擎。產業園區是經濟發展和改革創新的重要平臺。茌平區充分發揮產業耦合度高的優勢,統籌布局經濟開發區、高端產業聚集區和高鐵新區3處專業化園區,為各產業多方位循環共生創造良好條件。在經濟開發區,主導發展鋁及鋁精深加工產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達到760億元。在高端產業聚集區,精心布局氯堿化工、化工新材料、精細化工三大板塊,實現了園區氯堿內部供銷平衡。在高鐵新區,搶抓濟鄭高鐵開通及設站機遇,規劃占地630畝的智能制造產業園,主導發展高端商務、數字經濟等產業,全力打造創新發展新高地。
加快綠色轉型,促進循環經濟健康發展。綠色轉型是破解能源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茌平區堅定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持續深化新舊動能轉換、強化科技創新賦能,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把耗能低產的“贅肉”熬打成綠色循環的“肌肉”。目前,茌平區30萬千瓦以下抽凝煤電機組全部關停,累計培育高新技術企業94家、省級以上專精特新等優質企業95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93.2%,全區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5.46%,成功入選山東省科技創新強縣。
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打造綠色循環示范標桿
織密產業鏈網,實現資源循環利用。信發集團作為茌平區的龍頭企業,集發電、供熱、鋁及鋁精深加工等產業于一體,總資產3100億元,年主營業務收入超過3000億元。茌平區積極引導鼓勵信發集團發展循環經濟,逐步形成了能源、有色金屬、高端化工、生態環保四大循環產業鏈網。四大產業鏈之間深度耦合,形成了上下產業銜接、左右工序相連的產業生態,其中生態環保產業鏈把其他產業工序產生的固廢作為原料,用于生產脫硫石膏板、砌塊磚等環保建材產品,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廢物變廢為寶,茌平也被國家發展改革委列為國家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通過發展循環經濟,相關企業年可減少固廢存量1400萬噸,增加經濟效益100多億元。
節水減煤降碳,實現資源節約利用。持續加強水資源循環綜合利用。實施水冷機組改空冷機組工程,投資18億元建成全球最大間接空冷塔,實現冷卻水耗減少95%以上,年可節水2012萬立方米。持續壓減煤炭消費。投資100多億元用于升級改造燃煤機組,建成的高效超超臨界機組可實現248克/千瓦時的極低煤耗,年可節約標準煤105.8萬噸、減排二氧化碳263.6萬噸。在全國首期碳排放權交易中,相關企業售出碳排放權1407.6萬噸、交易額7.47億元,占全國總交易額的9.1%。
完善產業生態,實現資源集約利用。充分發揮相關企業的帶動作用和園區平臺的集聚作用,將上下游企業聯結成“資源共享、鏈條互通”的產業聯合體,實現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多級利用。依托高端產業聚集區50萬噸氯堿產能,重點實施一系列耗氯項目,副產品氯氣可作為企業生產聚氯乙烯、氯代消毒劑等產品的原料。同時,園區生產的氰尿酸、鹽酸、甲醛等產品成為轄區相關企業的原材料,產生的廢酸、廢堿等危險廢物又被回收用于制造氯化鐵、硫酸鋁等污水處理藥劑,實現了園區內部整體循環。
積極探索三產融合,構建全域經濟循環發展格局
以工帶農促進鄉村振興。茌平區按照“工業反哺農業、工農融合發展”的思路,建設計劃總投資50億元、覆蓋13個自然村的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成功入選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創新引領主體。產業園利用工業廢料生產的粉煤灰砌塊,建成186棟多功能日光溫室,墻體厚度僅60厘米,增加土地利用率120%,保溫效果遠優于傳統泥土棚體。將工業園區的余熱及凈化水通過管道輸送到種養大棚,有效降低了冬季農業取暖成本,實現了工農共生共贏。聯合清華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成功攻克在工業廢氣中捕集二氧化碳的技術難題,利用二氧化碳增強草莓、櫻桃等作物光合作用,提高果品品質,真正將打造生態循環農業產業園付諸實踐。
推進三產融合發展。目前,茌平區的循環經濟模式已從園區走向縣域,形成了可復制推廣的綠色循環發展經驗。比如,推動畜禽業產業鏈向后端延伸、向下游拓展,其中以兔產業為代表,現已逐步形成集飼料生產、養殖基地、食品加工、冷鏈運輸、有機肥生產、觀光旅游、綠色生態種植于一體的循環經濟產業鏈。
促進城鄉協調發展。通過智慧物流擴容、農文旅深度融合及治理體系優化,持續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與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加力打造城鄉融合發展、經濟全域循環的發展大格局。在土地資源利用方面,在全市率先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并引入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實現土地集約高效利用。在人才培育方面,積極構建“引、育、留、用”發展鏈條,吸引人才投身城鄉融合發展舞臺,耿店村依靠棚菜產業吸引116名“棚二代”返鄉創業。在交通物流方面,探索“客貨郵”融合發展方式,利用城鄉公交閑置運力代運快遞,構建區鎮村三級物流網絡,村級服務點實現村民就近取件的同時帶動超市客流量翻倍,實現“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
(作者系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委書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