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青島海風徐來,北京前門大街上非遺彩燈與國潮演藝輝映……當暑期大幕開啟,從首都到海濱,從內陸古城到秦嶺深處,一場文旅消費熱潮奔涌而來。7月1日至8月31日,全國鐵路預計發送旅客9.53億人次,同比增長5.8%,日均發送旅客1537萬人次。這條流動的風景線,是人民幸福生活的生動注腳。
消費活力的噴涌,源于各地黨委、政府對需求的精準把握與場景的匠心營造。面對暑期“熱”,黑龍江串聯興凱湖、赫哲族鄉等資源,推出“民族風情”“嗨翻邊境”等十大主題避暑旅游精品線路;新疆吐魯番深挖沙療康養內涵,將傳統療法與旅游、醫療融合;湖北創新推出“冰雪+避暑”雙季運營模式,室內滑雪場在炎夏釋放“冷資源”吸引力。冷熱交替間,生活品質的提升清晰可見,人們不再滿足于走馬觀花,而是追求沉浸式體驗與身心滋養。
當夜幕降臨,消費圖景更顯斑斕璀璨。“北京千燈夜”以新派燈會之姿,將“非遺彩燈+國風演藝+獨特體驗”巧妙融合,設計師摒棄高飽和度撞色,以莫蘭迪色系與留白手法重構視覺美學,《瓷器精靈》燈組靛藍漸變釉色流動,《詩畫江山》將《富春山居圖》意境融入光影,這種克制而高級的視覺語言,被稱為“燈會界的審美天花板”;河南博物院舉辦“豫見·國寶奇妙夜”暑期活動,閉館時間由17點推遲至20點。“延長開放后日均接待量從1.2萬人次增至1.7萬人次,夜間時段成為暑期消費新亮點;洛陽龍門石窟燈光映照千年石刻,洛邑古城漢服搖曳如流動詩篇。延時服務與光影藝術,讓夏夜化為流淌著文化韻味與人間煙火的美好時光。
此外,暑期文旅澎湃活力背后,是實打實的惠民舉措。四川發放6565萬元暑期文旅消費券,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成都以及試點城市綿陽、樂山等地推出50余項優惠政策和150余場文旅促消費重點活動;陜西文旅惠民平臺將通過專項補貼的方式,發放演出、景區、非遺文創等5至8折惠民券。政策暖風下,百姓的“詩與遠方”不再遙遠,文旅消費從“可選項”變為“必選項”,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
陜西1200余項活動的匠心籌備,青島超1000場濱海主題消費的熱情邀約,四川五條避暑線路對清涼的許諾——這些用心勾勒的圖景,正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具象為燈火可親的夏夜、山水怡人的旅程、文化浸潤的日常。我們看到:文旅消費的躍動脈搏,正強勁呼應著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為幸福生活增添一抹溫暖亮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