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一重要文件是黨和政府對民生福祉的鄭重承諾,是新時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行動指南,為推動“百姓盼”成為“政府干”提供了堅實的政策基礎和明確的行動方向。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黨和政府工作的永恒主題。《意見》的出臺,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民生問題的高度重視和對人民群眾的深切關懷,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一文件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從就業、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多個關鍵領域入手,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措施和目標,旨在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人民群眾在發展中感受到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各級政府在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人民群眾的需求作為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據,通過深入調研、廣泛聽取民意等方式,準確把握人民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使政策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群眾。同時,政府要強化責任擔當,將民生工作作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健全責任落實機制,明確各部門在民生保障中的職責和任務,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各級政府還要注重政策的系統性和協同性。民生問題涉及多個領域和部門,需要政府各部門之間加強協作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兑庖姟诽岢隽艘幌盗锌绮块T、跨領域的政策措施,這就要求政府在實施過程中,打破部門壁壘,加強溝通協調,確保各項政策措施相互銜接、相互促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民生保障體系。例如,在解決就業問題上,需要教育、人社、財政等多個部門協同發力,從人才培養、技能培訓、就業扶持等多個環節入手,共同推動就業市場的穩定和繁榮。
此外,推動“百姓盼”成為“政府干”,還要建立健全監督評估機制。政府應加強對民生政策實施過程的監督和評估,及時發現和解決政策執行中存在的問題,確保政策目標的實現。建立健全信息公開制度,及時向社會公布民生政策的實施進展和成效,接受社會監督,讓人民群眾能夠清晰地了解政府的工作動態和成效,增強人民群眾對政府工作的信任和支持。要注重政策的可持續性。民生問題的解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政府在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充分考慮政策的規劃和設計,合理安排政策實施的時間和步驟,確保政策的實施能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變化和人民群眾需求的變化,實現民生保障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推動“百姓盼”成為“政府干”,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各級政府應以《意見》為指導,強化責任擔當,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多發展紅利,共同書寫民生保障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