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煤海”的標簽悄然轉向“智海”的畫卷,當“黑色黃金”的榮光遇見“人才紅利”的澎湃,三晉大地正經歷著深刻的轉型蛻變。資源型經濟轉型的艱巨使命,區域競爭合作不進則退的緊迫形勢,都指向一個核心命題:唯有打造強大的人才引擎,方能驅動山西高質量發展駛入新賽道。
政策矩陣:以系統思維破解人才困局
山西“1+N”政策框架以《關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快新時代人才強省建設的實施意見》為綱,配套出臺10項專項政策,構建起涵蓋人才引育、評價、激勵、流動的全鏈條政策矩陣。這一體系摒棄了“頭痛醫頭”的碎片化思維,轉而以“集團作戰”的系統性改革破解人才困局。從省屬高校自主制定急需緊缺人才目錄的授權,到事業單位編制“周轉池”制度的創新,再到高層次人才引進“承諾制、容缺審、限時辦”的突破,每一項政策都直指人才工作的痛點難點。這種“頂層設計+專項突破”的立體化架構,不僅彰顯了改革的銳氣,更體現了對人才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
改革深水區:以制度創新激發創新活力
直面“煤炭依賴”與“人才流失”的雙重挑戰,山西以刀刃向內的勇氣推進改革。在國企領域,允許將引才投入視同利潤,賦予科技人才股權期權激勵權,這一舉措打破了“論資排輩”的桎梏,讓人才價值在市場中得到彰顯。在高校領域,下放職稱評審權,開辟重大原創成果綠色通道,吸引了海外院士等頂尖人才全職加盟。通過省級財政專項資金和創新創業基金的杠桿效應,構建起“人才金融生態圈”,孵化出一批“獨角獸”企業。這些改革實踐,不僅激發了人才的創新活力,更推動了人才鏈與創新鏈、產業鏈的深度融合。
生態營造:以人文關懷構筑人才港灣
人才競爭的本質是環境競爭。從“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到集成技術轉化、法律咨詢等全流程服務的雙創綜合體,再到設立“人才榮譽體系”,山西以“硬件配套+軟件服務”的雙重保障,營造出拴心留人的良好環境。這種“安居”與“樂業”并重的理念,讓人才既能“安身”更能“安心”。而“大國工匠”納入頂尖人才支持范疇,體現了對技能人才的尊重與期待。這種以人才為本的發展理念,正在重塑著山西的人才發展生態。
產才融合:以戰略眼光賦能轉型發展
圍繞能源革命、數字經濟等戰略方向,山西構建起“產業+人才”雙向賦能機制。從太原能源科技人才平臺的打造,到大同新能源產業集群的布局,再到晉城光機電領域的深耕,山西以人才為支點,撬動產業轉型的杠桿。這種“以產聚才、以才興產”的良性互動,不僅推動了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更催生了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而“人才飛地”模式的探索,則為山西打開了“研發在沿海、轉化在山西”的柔性引才新空間。
新時代的人才工作,是關乎國家核心競爭力、民族復興偉業的全局性戰略工程。山西以“1+N”人才政策體系為引擎,以改革破局、以生態聚才、以產才融合,驅動三晉大地在高質量發展賽道上加速奔跑。這場靜水流深的人才變革,不僅為山西的轉型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更為新時代的人才強國戰略提供了生動的實踐樣本。(呂梁市委組織部 李澤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