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八項規定的第一條,就是要改進調查研究,這是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調查研究工作要獲得真實的一線民情,為科學決策提供精準有效的參考依據,就必須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不正之風,將扎根群眾作為根本方法,始終堅持“群眾視角”,走進群眾傾聽心聲、匯聚群眾創新智慧、破解群眾急難愁盼,讓政策和措施真正完全“從群眾中來”。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服務群眾”,是調查研究的工作目標。為什么要開展調查研究?在于深入基層實踐、把握實際情況、深化規律認識,及時準確地發現并反映群眾最期盼、最著急、最擔憂的突出問題,推動問題快速有效解決。因此,開展調查研究要堅持問題導向,主動深入矛盾集中、困難突出的基層一線,通過蹲點調研、深入剖析、典型分析等方式,真正把精力用在“察民情、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上。要始終牢記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傾聽群眾呼聲作為首要任務,把實現群眾意愿作為根本職責,把群眾的衣食住行、柴米油鹽記掛在心,確保研究制定的各項政策都以維護群眾利益、改善民生福祉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把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調查研究工作的目標。
“貼近群眾、貼近實際”,是調查研究應有的工作作風。調查研究必須扎根群眾、問計于民,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實踐智慧,當好群眾的學生。廣大黨員干部要走街串巷、進村入戶,真正走進群眾家門、坐上群眾炕頭,同群眾融為一體、打成一片,在面對面交流中汲取基層智慧,力求獲得平時難以聽到、不易看到、意想不到的新情況,把基層一線的鮮活經驗總結好、提煉好。邊調研邊思考,看一看是否站在群眾的立場上想問題、干事情,看一看還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夠好、不到位,看一看還有哪些措施可以更細一些、更實一點,在調研中及時發現提升點、薄弱項,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其背景,弄明白真正的根源,動態把握工作開展的方向,使調研成果成為科學決策的源頭活水。
“群眾滿意不滿意,群眾答應不答應”,是調查研究的檢驗標準。做好調查研究的“后半篇文章”,當重轉化、抓落實,在這個過程中,要讓群眾參與、向群眾公開,把群眾的評價作為檢驗調研成效的“試金石”。廣泛收集群眾對轉化成果的意見和建議,真正揭示突出矛盾,反映群眾緊迫訴求,確保轉化工作始終貼合群眾實際需求。通過媒體公開問題,承諾整改效果,接受群眾監督,存在什么問題就著實解決什么問題,一個環節一個環節抓好落實和整改,把“改”字一貫到底,對轉化成效進行跟蹤問效,推動成果轉化持續提質增效,讓群眾合理建議獲得充分采納、急難愁盼得到及時回應,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變化。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黨員干部要堅持把調查研究作為做好工作的基本功,扎根基層、心系群眾,把“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貫穿始終,用群眾這面鏡子照照自己,真正做到問需于民、問計于民、造福于民,確保調研工作既有泥土氣息,又能把握民情脈搏;既能體察民生疾苦,又能拿出務實舉措,用經得起檢驗的實績去提升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作者:徐藝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