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韓忠楠
近期,多家車企相繼宣布大幅降價,掀起2025年汽車市場的又一輪價格戰。面對這一局面,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緊急發布倡議,呼吁企業停止“內卷式”價格戰,工信部亦作出類似表態。
從經濟學角度看,價格戰是一種典型的“囚徒困境”。盡管車企都明白,長期低價競爭會削弱行業整體盈利能力,但為了短期市場份額,仍不得不降價跟進。但如果降價成為行業普遍行為,消費者會逐漸形成持幣觀望心態,進一步加劇市場萎縮,最終所有參與者都將陷入低利潤、低研發投入、低產品競爭力的惡性循環。
這種困境并非沒有先例。上世紀90年代,中國家電行業曾爆發慘烈的價格戰,若干頭部品牌通過大幅降價搶占市場,短期內銷量激增,但最終導致全行業利潤率暴跌,許多企業因資金鏈斷裂而倒閉。同樣,摩托車行業在2000年左右的價格混戰,使得原本技術領先的企業被迫縮減研發投入,出口競爭力減弱。這些教訓表明,過度打價格消耗戰的市場策略,最終損害的是整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中汽協和工信部的發聲是重要信號,但還需配套監管措施,如加強反不正當競爭執法、設定合理定價指導區間等。頭部企業自身的約束和擔當也至關重要。正如中汽協在倡議中所言,優勢企業不應壟斷市場,擠壓其他主體生存空間。
當前,中國汽車產業正處于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階段,價格戰或許能帶來短期銷量增長,但長遠來看,它透支的是行業的創新力、品牌的溢價能力和消費者的信任。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崛起,依靠的是一大批具有前瞻眼光的龍頭車企的堅定投入、持續研發。在當前激烈的競爭環境下,行業整體亟須跳出“囚徒困境”,繼續保持這種對市場、對產業未來趨勢的前瞻性、敏銳性,將目光放長遠。這既是產業擔當,也是責任所在。
